第十五課 個體發展與外界影響家庭的影響
2024-10-11 12:52:44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最後,讓我們重新討論一下此前經常提到的一個問題,即家庭、學校和生活的教育究竟對個人心理發展造成了什麼影響?
毫無疑問,目前的家庭教育過於注重鼓勵兒童爭取權力和虛榮,每個人的童年都有這樣的經歷。家庭確實有著獨特的教育優勢,沒有任何機構比家庭更適於照顧兒童了,因為它是兒童長大的地方。家庭也是保證人類生存的最好地點,特別是當他們有病時。
如果父母富有洞察力,能夠在一開始就發現孩子的壞習慣,進而通過恰當的指導糾正這些錯誤,我們就可以非常高興地說:「沒有任何地方比家庭更適於培養具有良好適應能力的人。」
但不幸的是,父母通常既不是好的心理學家,也不是好老師,家庭里存在的各種病態唯我主義似乎已經成為兒童撫養的主流思想,這種唯我主義認為,自家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值得愛護,更珍貴。這種家庭教育犯了最嚴重的心理學錯誤,給孩子灌輸了他們必須比別人更優越的錯誤觀點。
實質上,那些由父親領導的,而且基於父親優越感的家庭就是反映這種現象的典型,這種家庭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父親的權威無助於培養孩子的團體精神和社會依賴感。很快,父權經歷就會誘使孩子產生明顯或潛在的反社會感。
策謀造反絕不是公開進行的,獨裁培養的最大危險就是它給兒童造成權力至上的感覺,讓他們看到擁有權力的好處。於是,兒童就開始變得貪婪,渴望控制一切,變得虛榮和野心勃勃。以至於現在,所有的孩子都想當第一名,都渴望被別人頂禮膜拜。
他們遲早都要別人像屈服於已知的最有權力的人一樣聽從自己的意願。錯誤期待的必然結果就是孩子挑釁父母和全世界。
在現有的普遍家庭模式的影響下,孩子實際上很難不把獲得優越感作為追求的目標,透過那些喜愛扮「大人」的小孩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成年後,由於受童年潛意識回憶的影響,他們待人處事就像在家裡一樣隨便,一旦受到一點點阻撓,他們就會逃避世界,悲觀厭世。
家庭還是培養孩子社會感的好地方。然而,我們如果沒有忘記家裡存在的權力渴望和明顯的權威氣氛也會對孩子造成重要影響,就會發現,在這些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只具備一定的社會感。
母子關係決定了孩子第一次是如何爭取關愛的,或許這是他們所擁有的最為珍貴的經歷,因為透過這次經歷,他們發現世界上居然還存在另外一個完全值得信賴的人。他們開始知道「你」和「我」的區別。
尼采曾經說過:「每個人的所愛都有母親的影子。」瑞士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齊也曾經表明母親作為孩子的理想,是如何決定以後他們跟世界的關係的。母子關係確實決定著此後的所有活動。
因此,母親應該培養孩子的社會感,孩子的古怪性格源自於他們跟母親的關係,他們的成長方向是由母子關係決定的,母子關係不佳的孩子有一定的社會交往缺陷。以下兩種錯誤是我們經常犯的:
第一種錯誤跟母親未能很好地承擔自己的責任,以至於孩子未能養成社會感有關。這種錯誤是非常嚴重的,造成許多不良後果——孩子在家裡就像陌生人遊蕩在陌生的土地上一樣。幫助這些孩子的唯一辦法就是讓母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這種角色是缺失的。也就是說,這是我們唯一可以找回真實自我的方法。
第二種錯誤或許更常見。沒錯,母親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但是,她的行為過於誇張和強勢,導致孩子不能從母親身上學習到任何社會感。這種母親只允許孩子全心全意愛她,也就是說,這些孩子只能對母親產生興趣,對其他任何事情毫無興趣。毫無疑問,這些孩子缺少社會感發展的基礎。
除了母子關係,兒童的成長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快樂的童年有助於孩子及早發現自身價值。要是我們知道大多數孩子都需要面對許多困難,而他們在一歲之前很難獨自適應生活或發現生活的樂趣,我們就不難理解第一印象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它們是路標,告訴孩子路在何方。
我們不應忘記,許多孩子生來就體弱多病,飽受痛苦和悲傷。我們也不該忘記,大多數孩子還不足以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這樣,我們就容易知道為何只有少數孩子可以滿懷善意地看待生活和社會,以及為何世界缺少具有真正社會感的人。
此外,我們還必須考慮錯誤對兒童成長的重要影響。嚴厲和權威式的撫養會減少兒童的生活樂趣,就像為孩子鋪好前進道路,把他們放進溫室里,使其「適應」環境一樣,這樣,長大後他們就不懂得如何適應家庭以外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