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性感覺
2024-10-11 12:52:39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1.發怒
發怒是爭取權力和地位的最典型特徵,目的是為了迅速強力地摧毀前進道路上的所有困難。以往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那些希望利用一切權力爭取優越感的人才會發怒,爭取他人認同有時會退化為真正的對權力的瘋狂追逐。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即使是最細微的追求權力的妨礙也會激起他們強烈的反應。他們相信(可能是因為先前經歷的影響)自己可以為所欲為,通過這種方法打敗對手。它不能代表什麼高水平智力,卻為大多數人所採用,多數人很容易就想起自己靠發怒來獲得威望或為所欲為的經歷。
有時候,發怒完全是合理的,但這不是我們在本部分即將討論的內容。我們將要探討的是為何有些人常常發怒,而且它會變成一種習慣性的激烈情緒反應。有的人故意將發怒作為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因為他們已經沒有其他方法解決問題了。
他們常常很傲慢、高度敏感,見不得任何人比自己好,或跟自己一樣。只有高人一等才能讓他們覺得快樂,結果,他們保持高度警惕,生怕有人靠近他們,抑或對他們尊重不夠。這些高度敏感的人的最常見的性格特徵就是猜忌,他們覺得自己無法信任同伴。
其他跟發怒緊密相關的性格特徵就是神經過敏和懷疑。我們可能發現,在極端情況下,那些野心勃勃的人會因為羞怯就避開所有正式工作,再也不能適應社會。他們只知道用一種方法否認所有事物,他們的反對方式常常令別人覺得很難堪。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比如,他們可能會摔破鏡子或打碎花瓶。即使事後他們道歉說自己也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還是覺得難以接受。從他們經常打破珍貴的東西,而不會攻擊廉價的物品來看,顯然他們是在以一種破壞性的方式發泄憤怒。這些行為背後必定有陰謀。
他們的小打小鬧平時還可以,一旦碰上大場面就容易敗露。很快他們發現自己已經與世界為敵了。
發怒是十分常見的,以至於我們只需想想「狂怒」這個詞,就可以知道性格暴躁的人的精神狀態是什麼樣的了。他們與世界為敵的態度是非常明顯的,一個發怒的人幾乎完全喪失了社會感,對權力的渴望讓他們痛不欲生,甚至像殺人這樣的事情在他們看來也算不上什麼大事了。
我們可以利用已有的關於人性的知識來分析我們觀察到的這些人的各種情感和感覺,因為它們顯然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所有暴躁的、易怒的和刻薄的人都是社會和生活的敵人。此外,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他們對權力的追求是深深植根在自卑感的基礎上的。
自信的人無須做出這種挑釁和暴力的反應和動作,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點。每次暴怒都清楚地反映出一個人的自卑感和優越感,這是一種損害他人利益來提高自尊的卑劣手段。
酒精是最容易觸發憤怒的物品之一,少量的酒精就足以產生這種效果。我們都知道,酒精可以緩解或解除文明對人的壓抑。醉酒的人就像從未被教化一樣,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也不會考慮周圍人的看法。酒醒後,他們可能會想盡各種辦法隱藏敵意和不友善。因此,我們常說,酒後吐真言。
生活不如意的人常常嗜酒,這絕不是偶然的,他們在這種毒藥中尋求安慰和遺忘,將失敗的情緒發泄到酒精里。
跟成人相比,兒童更容易突然發怒,有時一件小事就足以讓他們變臉,這是因為兒童不僅自卑感更強,而且缺乏生活經驗,他們也更渴望權力。他們之所以發怒,是因為覺得自己碰到的每個障礙都特別難處理。
深埋內心的憤怒如果不能以咒罵和發脾氣的方式完全表達出來,就會給發怒者帶來肉體和精神上的創傷。我們應該注意它與自殺的關係。自殺通常給親戚朋友帶來傷害,是一個人對所謂失敗的自我報復。
2.悲傷
當一個人失去或被剝奪了某種東西,卻沒有得到足夠安慰時,他就會感到悲傷。跟其他感覺一樣,悲傷也是不愉快或懦弱行為的補償方式之一,意在更好地保護某樣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講,它跟勃然大怒具有同樣的作用,卻有著不同的刺激來源。此外,兩種情感代表了不同的態度和方式。
就像在其他所有情感中一樣,過度悲傷也表明一個人渴望權力。發怒是對他人的反抗,以貶低對手來提高自我。相比而言,悲傷意味著心理世界實實在在地難過,是繼續抬高自我,滿足自我的前提,表現為一種爆發式的反社會行為。悲傷的人愛抱怨,藉以表達對同伴的不滿。悲傷是人類的普遍情感,但過分悲傷就是反社會。
悲傷的人是否可以實現自我抬高,取決於周圍人的態度。如果別人跑過來幫助、同情、支持和鼓勵他們,並為他們的福利著想,那麼,他們的悲傷就會緩解不少。之所以哭過之後感覺好些,是因為他們以這種方式強化自己的無辜身份,想要打破現有規矩。
悲傷的人越是要改變環境,想要索取的就越多。悲傷儼然成了一種無可辯駁的理由,是他們施加給朋友、鄰居和其他家人的一種義務,顯然它代表了一種從軟弱到優越的鬥爭,既是一種保持地位的手段,又是逃避無能和自卑的方式。
3.反感
反感也可以破壞社會,儘管它的破壞力不如其他感覺強。從生理角度講,不愉快的情景或氣味可以刺激胃壁,從而引起反感。從心理角度講,反感是「嘔出」靈魂里某種東西的傾向和企圖。正是這種嘔吐動作表明了反感具有破壞作用。反感是一種嫌惡的感覺。人們反感時表現出看不起任何人和事物的怪相,企圖以否定的姿勢解決問題。
反感很容易就被人們誤用做逃離不愉快場景的藉口。喚起反感不是難事,然而,一旦這種感覺出現,我們就必須逃離造成它的環境,從而恢復正常。再也沒有任何感覺比反感更容易被我們喚起的了,通過少量訓練,我們就可以隨意裝出反感的樣子。從此,這種無害的感覺變成了反社會的強大武器,抑或逃避社會的可靠理由。
4.恐懼
恐懼是人類生活中最為重要的現象之一。這種感覺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它不僅是一種分離性情感,還跟人與其同伴單方面關係的建立有關,就像悲傷一樣。兒童因為恐懼而逃離某種場合,尋求他人保護。
恐懼的產生跟優越感無關,相反,它可能意味著失敗。當我們感到害怕時,就希望儘可能將自己縮小。但恰恰從這點上,我們明顯看出,恐懼的另一面是追求優越地位。感到恐懼的人尋求他人保護,以這種方式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除非有一天,他們能夠獨自征服危險。
恐懼是一種深深植根於有機體的功能。恐懼是原始反射之一,控制所有生物。人類特別容易受到恐懼的干擾,我們在自然界中是弱小的,因而感到不安全。我們天生對生活的艱難認識不足,因此,如果沒有得到幫助,兒童絕不可能順應它,我們應該給予兒童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兒童自出生起就開始感受生活的艱難,而生活也開始約束他們。我們總是擔心他們不能克服不安全感,進而養成悲觀的性格。其中,最為突出的性格特點就是他們非常渴望得到他人幫助,開始為身邊的人感到擔憂。
他們越是不能解決生活的難題,就變得越小心謹慎。一旦這些孩子被迫獨立做事,他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逃避。他們隨時準備著逃跑,因此,他們最常見和突出的性格特徵就是恐懼。
我們透過恐懼看到了生活交鋒的開始,或許這種交鋒是間接的,而不是公開挑釁的。有時候,恐懼在這些人身上造成的病理性退化讓我們對心理過程有了更為清晰的理解。在這些情況下,我們清楚地見到心懷恐懼的人伸手求救,藉以吸引他人,並奴役他人。
對這種現象的深入研究表明,它跟我們此前討論的焦慮是類似的。我們見到的同樣是渴求支持和關愛的人,這種關係就像主人和奴隸一樣,別人必須及時出現,向這些焦慮的人施予援手,提供支持。
進一步深入的觀察揭示,許多人的一生都需要我們的特別關心。他們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獨立(因為生活經歷不足),只懂得用粗暴的方式爭取特權。
無論他們多麼渴望別人陪伴,都不會有太多的社會感。他們知道如何憑藉恐懼重新奪回特權。恐懼讓他們逃避生活的要求,讓所有人成為奴隸,最終,恐懼侵襲所有日常關係,成為個體控制他人最重要的工具。
5.情感的濫用
在發現感覺和情感可以用來克服自卑感、改善性格和獲得他人承認之前,沒有人曾經完全知道它們的意思和價值。表達感情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
一旦被忽視的兒童知道了他們可以通過暴怒、哭泣或恐懼來達到稱霸的目的,就會反反覆覆地使用這種方法控制他人。他們很快就養成了用這些老套的情感反應對付輕微刺激的習慣。進而,無論什麼情況,他們都先發作一番,這通常是一種病態的壞習慣。在兒童時期養成的這種習慣,通常會導致成人的情感濫用,他們裝出發怒、悲傷或其他感覺的樣子,就像木偶一樣。
這些毫無價值,在大多數情況下令人感覺不快的行為使情感失去了原意,無論這些人是拒絕某種東西,還是在控制欲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情感偽裝已經成為他們的習慣性反應。過度悲傷讓人厭惡,因為它過於招搖、明顯和造作。有的人留給我們的印象是,他們要用悲傷打敗所有人。
情感濫用也可以伴隨身體反應。我們都知道,有些人過於生氣,刺激了消化系統,導致嘔吐。這個動作更明顯地暴露了他們的敵意。同理,悲傷的人拒絕吃飯,這樣,他們就會日漸消瘦,看起來真的「很淒涼」。
我們不可忽視這些濫用,因為它會影響其他人。等到有一天他們學會了怎樣關心不幸的人,以上提到的暴躁行為才有可能停止。但是,有些人是如此渴望他人善意的幫助,以至於悲傷或恐懼得有點兒過分。因為通過這種方式,他們覺得自我價值得到了肯定。朋友和鄰居真是功不可沒!友誼和同情真是偉大!
發怒、悲傷、反感和恐懼都是分離性情感,代表了不同程度的同情。然而,它們非但沒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且實際上還破壞了社會感,使人們彼此疏遠。是的,悲傷可以團結人類。但如果沒有雙方平等的付出,這種團結從何而來?悲傷是一種被扭曲的社會感,提供安慰的人遲早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