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帝自居
2024-10-11 12:51:34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童話故事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通過多種舉例證明自負的危險性,進而讓我們得以對人類本性作出反思。讓我們一起回憶一個童話故事,它將告訴我們不受約束的自負是如何破壞人格的。這個童話就是安徒生寫的《漁夫和魚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河邊的小茅屋裡住著貧窮的漁夫一家。有一天,漁夫抓到了一條魚,但他決定放走它。這條魚為了感謝漁夫,決定滿足他的一個願望。漁夫說:「我要一間大房子。」於是,這條魚變出了一間大房子。然而,回到家裡之後,他那貪得無厭且專橫的妻子罵道:「你的願望太小了!你一定要回去告訴那條魚,你要一座城堡。」……她一次又一次地,讓魚把她變成女公爵、女皇后,甚至聖母!魚終於被她無理的要求激怒,搖搖尾巴遊走了。他們又住回了茅屋裡。
自負和有野心的人的欲望永遠都沒有盡頭!有趣的是,無論是在童話還是在自負的人的狂熱想像中,對權力的極度渴望都讓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變成上帝。我們很輕易地就會發現,自負的人總是覺得自己就是上帝,或者僅次於上帝。
他們喜歡發號施令,提出的要求和願望只有上帝才能滿足他們。這種想要變成上帝的渴望是隱含在他們所有行動背後的極端傾向,誘使他們做出一些違背人格的事情。
有很多人都表現出這種傾向,包括大部分研究心靈、精神、心電感應和類似事物的人。他們迫切要超越人性、掌握超自然力量、掙脫時間和空間限制,最終與鬼神同坐。
深入的研究讓我們發現,大部分人都希望變成上帝。許多學校教育的最終理想就是讓學生變成跟上帝一樣高尚的人。在以前,這是所有宗教教育的道德理想。但對這樣的教育,我們只能表示出誠惶誠恐的敬畏。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如今,我們必須找出一個更為合理的教育目標。正如我們可以設想的那樣,其實這種性格傾向早已深入人性。拋卻心理因素不說,實際上,許多人是從《聖經》中膾炙人口的隻言片語中開始理解人性的,堅信人類是由上帝創造的。我們可以想像,這種思想會對孩子的靈魂造成多麼深遠和危險的影響。
不可否認,在我們具備了成熟的批判能力後,《聖經》當然是一部具有深刻見解、值得我們反覆閱讀的佳作,但它絕不是一本好教材。即使必須這樣做,我們也必須對每一句話做出詳細的解釋。
我們應該讓孩子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心滿意足,而不會單純的因為自己是依照著上帝的模樣捏造的就認為自己具備了神奇的能力,並要求他人做自己的奴隸!
這種渴望變成上帝的心理跟童話里的理想國是緊密相關的。在理想國中,每個人的夢想都會實現。兒童極少質疑這些虛幻世界的真實性。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兒童對魔法的強烈興趣,就不難理解為何他們總會輕易地受到誤導,以及他們為何終日沉溺於幻想。一些人對魔法和神奇的能力感到非常著迷,直到老了,他們的興趣才逐漸消退。
從以下這件事情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何沒有人能夠完全擺脫迷信的束縛——某些女性認為自己可以對她們的求愛者施加咒語。很多男性的行為看起來就像是受到自己性伴侶的魔法控制一樣,這種迷信讓我們倒退至信仰比如今更深入人心的年代。
那時,女性可能會因為無關緊要的事情就被貼上「巫婆」的標籤,這種情況像一場噩夢一樣困擾著整個歐洲,影響長達幾十年。如果我們還沒有忘記被這種謬誤冤枉的數百萬女性,就不能將它稱為一場無害的錯誤。我們認為,這種迷信思想的影響不亞於異端審判或世界大戰所帶來的影響。
打著純化宗教的旗號來滿足我們的自負感是我們把自己變成上帝的又一重要工具。我們只需要觀察以下事實就可以明白這一點:曾經遭受過精神崩潰的人會拒絕跟他人交往而逃進跟上帝的對話中!
他們認為自己更接近上帝,認為自己需要藉助虔誠的祈禱和傳統儀式來表達對崇拜者的關心。這些帶有宗教色彩的戲法咒語通常都會遠離真正的宗教含義,給我們留下的鮮明印象就是他們看起來就是精神病患者。
我曾經見到過一個病人,他說除非自己晚上睡覺之前念一段特殊的祈禱文,否則將不能入睡。因為如果天堂沒有聽到這段祈禱,其他地方就會有人受難。
為了證明這種想法是多麼膚淺,我們只需要對他的話稍加推斷。「如果我說,祈禱者們,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傷害你們……」就是這種情況的一個例子。這些話很容易就讓一個人覺得自己具有神奇的偉大能力。通過這種可鄙的把戲,他們可以成功地讓其他人相信,他們已經使另外一個地方的人免除了不幸。
在這些宗教徒的白日夢裡我們發現,類似的行為傾向已經超越了正常人的限度。我們看到,他們做出一些空虛的行動,赤裸裸地表達自己的貪婪。這些行為實際上並不會改變任何現實,但對於做白日夢的人來說,這可以很好地讓他們遠離真實生活。
在我們的文化里,有一種東西確實具有神奇的力量,那就是金錢。有錢能使鬼推磨,我們不難理解那些充滿野心和自負的人為何一直苦於沒有足夠的金錢和財富。從這個角度上看,他們想要擁有全世界的無休止的掙扎似乎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大多是病態的。它是自負感的又一種表現形式,藉助財富來獲得跟魔法師一樣的權力。
有一位十分富有的人,擁有的財富早就足以滿足一個正常人的需要,但他還是停不下來追求金錢的腳步。在得了精神病後,他承認:「對的!金錢正是不斷吸引我的原因。」他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但很多人沒有勇氣承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