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

2024-10-11 12:49:54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從我們案例中的病史來看,多數人對自己思想的工作方式缺乏理解,很少有有心人告訴我們為什麼他們所想即所做。意識研究領域裡尚且包含了某些不為人所知的精神過程,雖然通過努力,我們可以在意識層面上集中注意力,但這種努力的刺激來源於我們的興趣,而不是潛意識。它仍然內在地隱藏在潛意識的外表下。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這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可以在個體的潛意識中探尋並發現他們的行為模式,但在他們的意識生活中,我們只能夠發現一個映像,就像相片的底片一樣。一位愛慕虛榮的女性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所舉的大多數例子都跟展示自身虛榮有關,她想要通過自己的行為塑造一個充滿魅力的謙虛形象。

  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因為一個人行為虛榮就斷定她本性就是虛榮的。事實上,讓這樣的一位女性知道自己是虛榮的只會產生反作用——她會立刻改正,收斂虛榮。通過將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一些外部或不相干事物的過程,我們可以很好地覺察自身的虛榮。這一切發生得如此隱蔽!

  如果你準備向一名虛榮的男性提及他的虛榮行為,你們的談話將會很難繼續下去。他可能會表現出盡力迴避這個問題的傾向,屢次閃爍其詞。這再次證實了我們的觀點:他只是想沉迷於自己的小把戲中,一旦有人試圖揭開他那虛偽的面紗,他就會立即顯得防衛過當。

  我們可以將人類分成兩種:具有較高潛意識水平的人和較低潛意識水平的人。在許多案例中,我們將會發現,第二種人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小範圍活動內,而第一種人表現出了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並對人、物、事和想法抱有更為廣泛的興趣。

  那些感覺自己備受排擠的人自然會通過限制活動空間來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就像是生活在一片陌生土地上的外來客。跟那些遵守生活規則的人相比,他們對生活的困難缺乏洞見。他們是糟糕的隊友!他們不太可能會找到更好的生活支點,又由於生活興趣的缺失,只能夠感受到某些毫無價值的生活苦處,因為他們擔心看得越廣,個人權利丟失得也就越多。

  個體通常難以總結自己的生活技巧,因為我們會貶低自己的存在價值。我們也可以發現,有許多人對自己的缺點認識不足。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是很好的人,但是實際上,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自己。

  相反地,有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很自私,但進一步分析揭示,其實他們是很好的人。你怎麼看待自己並不重要,他人怎麼看待你也不重要,關鍵在於你對社會的整體態度,因為這確定了每個人的願望、興趣和活動。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將人分成兩類:第一類人是過著自知生活的人,他們採取客觀而果斷的方法解決生活問題;第二類人是帶著偏見生活的人,他們看問題的方式很片面,而且這類人的言行舉止通常帶有潛意識的色彩。

  如果這兩種人共同生活,他們可能會遭遇極大的苦難,因為任何一方總是會造成阻礙。這並不是一種罕見的現象,而且更常見於頭腦木訥的兩個人之間,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體會到他所造成的阻礙。某方總是堅定地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爭辯道:「我只想要一種安靜的生活。」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但事實證明他的爭辯是無力的,他的每一個字都帶著諷刺挖苦,指向另外一方——它不一定都表達得非常明顯。通過進一步的觀察我們發現,他們終生都是好戰的。

  不管是否覺察得到,人類早已被賦予了某種長期行之有效的權利。它們暗含在潛意識裡面,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除非它們被挑出來並加以處理,否則會產生可怕的後果。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白痴》里,對此做了非常準確的描寫,以至於以後的哲學家不得不拍手讚嘆。

  在一次社交聚會中,一名貴婦提醒小說的男主人公「不要碰旁邊身價高昂的花瓶,你賠不起」。但幾分鐘之後,花瓶傾倒,碎落一地。這時,沒有人認為花瓶是偶然掉落的,所有人都指責是男主人公故意為之,並懷疑他的品行不端。但我們的男主人公卻會覺得是因為自己被貴婦刻薄的語言所嘲弄了。

  在判定他人的時候,我們不能只看見他在意識層面的行為和表現,還應當注意他們思考和行動的細微之處。這些地方雖然並不為當事人所意識到,但卻可以為我們理解人性的深層含義提供方便。

  例如,有的人表現出一些令人頗為不快的習慣,包括咬指甲或摳鼻孔。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動作暴露了他們的固執本性,而他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使自己染上了這些壞毛病。

  我們可以設想,這些人兒童時期肯定因為這些壞毛病而受到責罵。如果他們對這些責罵表現出無動於衷,那麼他們肯定有固執傾向。更加專業的觀察將有助於我們得出關於人性的更深入的結論。這些意義深遠的細微動作反映出他們總體的生存狀況。

  以下兩個例子向我們展示了潛意識是如何形成並影響我們的健康的。人類的精神可以操縱意識,即它既可以讓我們覺察到某種事情,又可以讓我們忽略某些事情,甚至可以刻意地迴避某些事情,從而達到內心的舒適和平靜。

  第一個例子是關於一名年輕男性的。

  他是家裡的長子,有一個妹妹。十歲的時候,他們的母親去世了,此後他們一直跟隨著父親生活。他的父親充滿智慧,心地善良,為人正直。父親將他的大多數精力都放在培養孩子們的偉大志向和激勵他們不斷前進上。

  男孩子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成為班上的尖子生,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特別是在理科方面。他性格直爽,是一名天生的領導者。所有的這些表現讓他的父親引以為豪,因為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而對於妹妹來說,她從一出生就註定成為哥哥的競爭對手。她的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秀,卻常常做出一些對哥哥有害的事情,藉此吸引父親的注意。她對各種家務駕輕就熟,做起來毫不費力;而哥哥卻感到做這些事情十分費力。

  他發現自己很難在家務方面獲得父親的認可——在其他方面他可不是這個樣子!父親很快發現兒子在社會生活方面表現異常,而且隨著青春期的到來表現得愈發明顯。實際上,兒子的社會生活幾乎完全空白。他將結交新朋友看作一件非常小心翼翼的事情,而且,一旦新朋友是女性,他就會立刻跑開。

  起初,父親認為這並不是什麼要緊的事情;但後來發現兒子在社交方面的缺陷逐漸加重,甚至不敢走出家門一步。除非是在夜裡,否則他不敢獨自外出散步。雖然他的學習態度和對待父親的態度尚可,但是他逐漸寡言少語,以至於後來發展到拒絕向熟人打招呼。

  當事情發展到這種嚴重的地步時,正常人已經不能再做什麼來挽救了,所以這位父親帶著兒子求醫問診。寥寥數語足以讓醫生發現造成他兒子社交障礙的原因:他覺得自己的耳朵太小,所以大家都會覺得他長得醜。

  實際情況是,他的耳朵完全正常。當他被告知耳朵與其他人沒有什麼不同,而只是他作為逃避社會交往的藉口時,他又說,自己的牙齒和頭髮也不好看。實際上,他的牙齒和頭髮也完全正常。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顯然胸懷大志。在父親的不斷鼓勵下,他很早就設定了人生目標,立志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因為他一直都在逃避所有人性和同伴義務,怎麼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呢?

  為什麼這個男孩兒會說出一些充滿孩子氣的話來?如果他曾經對自己的外表做出正確的評價,就不會對生活充滿謹慎和不安。

  進一步的交流讓我們發現,這名男孩兒的雄心壯志是指向某個特定目標的。由於之前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夠一直保持下去。達到這個目標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專注、勤奮,等等。

  但這對他來說還不夠,他還想將那些貌似分散注意力的事物統統都拋開。他可能會說:「我要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並為科學事業奉獻我的一生。所以,所有的社會活動都必須被拋開。」

  從意識層面上,他沒有想過或說出這個問題,但他把自己所謂的「長得不好看」當作實現個人目標的動力。對這個無關緊要事實的過分誇大使他有理由干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現在,他拋棄了一切,只希望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要是他曾經說過,自己希望過著隱士般的生活,以免讓任何事情阻礙自己達到目標,那麼,他的雄心就非常明顯了。在意識層面上,他尚未覺察到自己的真正目的,但潛意識分析已經表明了一切。

  實際上,他從來沒有想過要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犧牲什麼東西。要是他曾經決定為了當一名偉大的科學家而放手一搏,那麼,他或許不會像現在那樣拘謹,但他採取的方式正是大聲宣稱自己外表醜陋,所以不敢混入社會。

  此外,那些公開表明自己願意為了做第一名而犧牲所有社會交往的人,只不過是一個荒唐的笑話。因為他們的想法既極端又不切實際。對於有些東西,我們還是不能過分公開地表態,無論是為了一己私利,還是為了他人的利益。從這個角度看,這名男孩的生活目標只能停留在潛意識層面上。

  如果我們按照上述分析直接暴露他的動機和精神秘密,他自然會覺得自己的整個精神系統失去了平衡。要知道他不惜一切代價想要隱藏的事情就要被公諸於眾了!他的潛意識思考機制即將為大家所知,包括那些未經深入思考過的想法、站不住腳的主意,以及那些一旦上升至意識層面上就會影響我們整個行為系統的傾向。

  趨利避害是普遍的心理現象。人類只敢做那些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我們承認一切對自身有利的事件;而那些不適合我們的思想會被沉澱在潛意識裡。

  第二個案例跟另外一名年紀非常小的男孩有關。

  他的父親是一名教師,也一直鼓勵孩子成為班上的尖子生。在這個案例中,這名小男孩的童年早期也是伴隨著一路的成功,使得他逐漸認為自己總應該成功。他是同學中最吸引人的孩子之一,有幾個非常要好的朋友。

  但18歲時發生的一件事情使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對生活失去了所有的樂趣,深陷在抑鬱和困擾中,並極力想逃脫這個世界。他今天結交的新朋友,明天就會絕交。沒有人理解他為什麼會變得如此頹廢。但是,他的父親卻希望這種與外界隔絕的生活可以讓他專心地學習。

  在治療過程中,這名男孩一直在不斷地抱怨,認為是父親搶走了自己所有的生活樂趣,導致他不能繼續建立生活的信心或勇氣,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現在應該做什麼,除了終日在孤獨的痛苦中度過餘生。他的學業成績逐漸退步,未能考上大學。

  他解釋說,生活之所以發生改變,是由於一次社交聚會。在聚會上,對現代文學的無知使得他成為眾人嘲笑奚落的對象。這次和此後數次類似經歷使他開始變得孤獨,並最終逃避社會。他總是責備父親,認為所有的不幸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因而,他們的關係日漸冷淡和惡化。

  以上兩個案例具有非常多的相似點。在第一個案例中,患者被妹妹的競爭所誤導,而在第二個案例中,患者對父親的好鬥態度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這兩個患者都被我們稱之為「崇高理想」的觀念所束縛。他們對此執迷不悟,徹底地與外界生活失去聯繫。他們終日垂頭喪氣,除了渴望從奮鬥中全身而退,別無他求。

  第二個案例中的男孩或許曾經自言自語道:「既然做不成英雄,那就讓我在孤獨中度過餘生吧!」毫無疑問,他父親的做法是錯誤的,而且撫養方式也是欠妥的。非常明顯的是,現在這名男孩只會雙眼盯著父親的錯誤,終日抱怨。他一口咬定是撫養方式出了問題,除了逃避社會,別無他法——這樣,他的逃避就是正當的了!

  在自我封閉的環境中,他再也不會遭遇任何失敗。他把一切不幸都發泄到父親身上。只有通過這種方式,他才能挽回部分自尊,並實現部分自身價值。他的過去很輝煌,但他的未來光輝卻被父親一手揮去。由於父親的錯誤教育,阻礙了兒子獲得更輝煌的成就。

  我們可以說,諸如此類的一連串想法在他的潛意識層面上徘徊不去:「成年後,我就必須學會逐漸面對殘酷的現實。或許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輕鬆地獲得第一名。既然如此,我為何不中途退出競爭,避免失敗呢?」

  這種想法顯然不切實際。沒有人會真正通過這種方式表態,但他們的行動卻可以表明他們正在故意採取這種做法。另外一個事實也為我們提供了上述觀點的論據。因為完全沉浸在對父親錯誤的抱怨里,他試圖退出社會,逃避所有生活的決定。

  要是這一系列想法上升到了意識層面,就會暴露他的行為背後的所有秘密。也就是說,潛意識層面的思考才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有著光輝過去的人們,誰想承認自己早已江郎才盡了呢?當然,人們不會因為這個兒子未能取得新的成就而責怪他,但是父親的過失不應當被視而不見。

  在案例中,兒子充當了法官、原告和被告人的角色。他現在是否應該放棄這三重身份呢?顯然,只要他不原諒父親,這三重身份就不會發生改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