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越感與個體價值
2024-10-11 12:49:36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自卑感、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決定了一個人生存的目標。從人類出生開始,我們就表現出愛出風頭和企圖吸引父母注意力的傾向。這給我們的第一個提示就是:渴望被認可與自卑感同時存在於個人的內心,其目的指向是獲得一種征服環境的快感。
一個人社會感的大小和類型決定了優越感的目標。我們通過對比個人優越感的目標和社會感的大小,從而判斷個體(包括成人和兒童)的品行。
這些目標具有積極意義,要麼使人獲得優越感,要麼提升了個體自我價值感。這些目標使我們的生活經歷變得富有價值,它連接並協調著我們的感情,塑造著我們的想像世界,激發著我們的創造力,並決定了我們應該記住和忘記哪些內容。
現在,我們可以體會,感受、情感、情緒和想像力其實是相互聯繫的,而且這些精神活動的不同部分受到我們對某一個目標的追求的影響。我們最初的感知為這個目標所扭曲和重新塑造。可以說,它是影響個性最終發展方向的隱性因素。
我們的行動是基於一個人為設定的固定點,我們不能在現實中找到這個點。換言之,這是一個虛構的點,這個虛構的點必然存在,因為我們的精神活動存在缺陷。這個點非常接近於我們在科學理論中使用的虛構概念。例如,我們通過不存在但非常實用的經線將地球分成多個部分。
雖然進一步思考迫使我們承認這種假設的心理學固定點就像經線一樣並非客觀存在,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假設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引導人們走出真實世界的困擾,看清某些變量的相互關係。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一旦認準了某一個固定點,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點對所有感覺和情緒做進一步分類。
從這個角度看,個體心理學創造了一套探索性的系統和方法——將人類行為看作各種關係的最終作用形式,這些關係由具有天生能力的人在追求某一目標的過程中產生。
我們的生活經歷也表明,這種假定的奮鬥目標不僅可以方便我們理解人類行為,而且它與人類生活實際上也非常相似,包括意識層面和潛意識層面的生活。它對某一目標的追求和精神的目的性既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假設,也符合基本的事實真相。
如果有人問,我們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產生對權力或優越感的渴望——它們是我們文明的魔鬼。我會回答他,達到這個目的非常困難,因為我們這種渴望在我們尚未能很好地表達自己時就已經開始形成。但我們可以等到孩子長大了再改善和消除這種渴望。與兒童共同生活並不會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社會感,從而使他們對個人權力的渴望消失。
更困難的問題在於,兒童並不會公開表明自己對權力的追求,而是偽裝成對關心和愛護的索求。他們的行為存在一些假象,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不讓人們發現自己對權力的渴望。
對權力和安全感的瘋狂追求可以破壞兒童的正常心理發展,可能使勇敢變為粗魯、順從變為懦弱、溫柔變為一種狡猾的爭取支配感的手段。最終,兒童的所有自然感受和舉止都會帶有某種程度上的虛偽,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征服生活的環境。
教育通過意識和潛意識層面的作用補償他們的不安全感,其方式包括教會生活技能、培養理解能力和發展對人類的社會感。無論它的實施方式是如何多種多樣,所有的這些手段都是為了幫助處於成長期的兒童克服自身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我們觀察兒童形成的性格特徵,從而判斷干預的效果,其原因在於性格特徵反映了個人心理活動。因為不同兒童對自卑感的理解不一樣,所以我們無從對兒童心理至關重要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進行定量測量。
我們不能期待兒童在某一場合具有精準的自知力,甚至成人也未必具有這種能力。這種能力的缺失會引起一些問題。那些成長環境過於混亂的兒童必定懷有更大的自卑感。當然,這種自卑感的大小存在著個體差異性。
從總體上來說,兒童的自卑感大小隨著時間產生波動,直至最終固化,並以自我評價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自我評價是「固定」的,它影響著兒童此後的所有行為。具體的日常行為或固定的自我評價指引著兒童,使他們做出補償行為,以減少自卑感。
我們可以舉出一些例子來證明兒童總是盡力通過某種補償機制減少靈魂的自卑感。我們都知道,一些關鍵的生命器官在受到疾病或外傷的損害後,其功能將會被增強。當機體發生循環障礙時,心臟似乎從全身獲得了新的力量,不斷擴大,直至能夠替代正常的心臟功能。同理,靈魂產生自卑感或無助感後,也會通過各種手段克服這種「自卑情結」。
過強的自卑感會使兒童認為他們無法克服自身的軟弱,使他們的行為朝著反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對權力和支配地位的奮爭被放大並強化,從而產生了所謂的病態奮爭——平凡的人際關係將得不到滿足。這些兒童的強烈欲望讓他們誇大自身的優點,表現出一定的目的性。
那些受病態權力驅動的兒童企圖通過一反常態、做事魯莽、躁動不安和心血來潮等方式保證自己在生活中的關鍵地位,卻一點兒也不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他們的行為特徵表現為發狂地追求被誇大的支配能力。他們對別人權利的侵犯反作用地威脅著他們自己的權利——他們站在世界的對立面,同時,世界也拒絕了他們。
但這些特徵並非都是顯而易見的。一些兒童對權力的追求並不會使他們立即發生社會矛盾,而且他們的欲望在一開始的時候不會表現出一絲的反常。一旦我們仔細研究他們的活動和成就,將會發現這些人的努力並不會給社會整體帶來好處,因為他們的欲望本身就是反社會的,經常使他們阻礙別人的發展。
隨著時間的緩慢推移,他們逐漸地表現出其餘的性格特徵。他們的人際關係慢慢地帶上了反社會的色彩,集中表現為驕傲自滿、虛榮和不惜一切代價過得比別人好的欲望。
上述最後一種欲望可能不易於被人覺察,因為他們的相對優秀是基於對其他競爭個體的貶低的。其核心問題在於,他們與他人之間存在著「距離感」,使他們脫離了所生活的世界。這種做法不僅對社會造成了危害,而且給個體自身發展造成了障礙。個體經常淪陷於生活的黑暗面,無任何生活樂趣可言。
一些兒童擁有對誇張權力的極度渴望,聲稱自己已經征服了自然環境,拒絕執行日常任務或承擔生活責任。如果我們以理想社會的個體作為參考,很快就能計算出這些被權力扭曲的兒童的社會學指數,即他們與同伴的脫離級別。在身體缺陷和自卑感理論的基礎上,我們對人性的深入解釋提示,這種性格特徵源於既往精神發展的障礙史。
關於人性的真正知識讓我們意識到障礙史是精神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只要我們充分地發掘自身的社會感,它給我們帶來的損害就會被遠遠地削弱。我們也可以幫助人類意識到這一點。
我們大可不必憤慨地嘲笑搬運工的身體殘疾或不完美的性格特徵,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必要為這些事情負有任何責任。我們必須尊重他們發怒的權利,且不應忘記我們也是造成這種後果的參與者,因為我們在消滅社會悲劇源頭和控制社會悲劇發生方面的工作做得太少。堅信以上這種觀點有利於我們最終改善社會生存環境。
這些兒童不應當被看作低等的、無價值的社會棄兒,而應該被看作我們的同伴;我們創造的環境應當使他們覺得自己就像正常人一樣具有生存價值。
說實話,看見嚴重殘疾的人,我們的內心便會產生不安的感覺,這很好地反映了我們應當接受適當的社會教育,且使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文明已經虧欠這些飽受折磨的人太多了!
不言自明,先天性缺陷的兒童一出生就背上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並最終造成徹底悲觀的世界觀。有的兒童由於各種原因,自卑感被強化了,儘管他們的器官缺陷實際上小到幾乎可以忽略的地步,但他們還是會陷入類似的困境。
通過人為強化的自卑感使兒童覺得他們一來到這個世界就已經帶有嚴重的肢體殘疾。例如,在兒童關鍵成長時期執行過於嚴格的管教可能會造成這種不幸的後果。刺痛兒童早期心靈的荊棘一日不除,兒童逃避世界的冷酷的行為就不會消失。他(她)可能逐漸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缺乏愛和情感的世界,生活在一個完全脫節的世界。
舉一個生動的例子,有一名病人一看到我們就說自己的責任感是多麼強,所有的行動是多麼重要,但是卻不能忍受自己跟妻子的痛苦關係。這對夫妻總是習慣於計算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精確價值,並以此作為使對方屈服的理由。爭吵、責罵和侮辱不可避免地讓他們漸行漸遠。這位丈夫的社會感真是弱小!他的妻子和朋友都遭受了這種優越感欲望的損害。
傾聽他的生活敘述,我們得到了以下事實:在十七歲之前,他的身體發育不良。他的聲音聽起來就像一個小男孩;他沒有體毛或鬍子;他是學校里最瘦小的同學之一。現在,這名患者已經三十六歲了,目前身體狀況正常、發育良好。
他的身體素質顯然已經跟上了同齡人,雖然起步較晚,但營養發育良好。他已經忍受了八年的發育不良,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告訴他大自然最後會補償這種身體的不足,他飽受折磨,認定自己必須時常表現出一個「小孩」似的動作。
應該注意到,這八年可能是患者目前性格特徵的起點。他的行為凸顯自己的重要性,仿佛每一個動作都被賦予了最有意義的價值。他精心謀劃的每一件事情總是為了吸引眾人關注的目光,隨著時間流逝,他慢慢地形成了今天的性格特徵。
結婚後,這名患者一直忙於向妻子證明自己的強大能力和超乎想像的重要性,但是,妻子卻總是花時間證明他的價值並沒有那麼大!在此情況下,這種可以追溯至訂婚之前的情感崩潰很難被修復,並完全崩解。
本次患者來訪原因是婚姻的破裂加速了殘存自尊的毀壞。為了幫助這名患者,我們先讓他從治療師那裡學會如何理解人性,然後讓他辨別童年所犯的錯誤。這種錯誤的自卑感評價干擾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直到最終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