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變局
2024-10-11 12:43:51
作者: 唐島漁夫
連續幾個世紀的思想與生產力的解放,從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從地理大發現到工業革命,從啟蒙運動到法國大革命,所有這一切讓19世紀的歐洲充滿了各種矛盾與變數。
維也納體系的確立,只是歐洲封建君主專制的一次迴光返照,不滿與焦慮帶來的持續反應,就像火山口一樣蠢蠢欲動。
站在當時歐洲老百姓的角度來看當時的歐洲——首先源自古羅馬時代的正統皇帝已經不存在了。早在公元1804年,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Francis II),就自我矮化地將皇帝頭銜變成了不倫不類的奧地利皇帝。而到了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更是被拿破崙強行解散。從此,連一個生活在幻境中的皇帝也不存在了,代之以偏居一隅的奧地利帝國(Austrian Empire)。
其次,國王的威信一去不復返。英國人早早就開了一個處死國王的先例,而到了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夫婦被送上了斷頭台,王室貴族們更是被革命群眾當成了發泄憤怒的對象。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此外,法國大革命普及了自由、平等、博愛思想,且對外輸出了革命。歐洲各國的老百姓現在都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皇帝,沒有國王,甚至沒有教士和貴族,大家齊心協力也可以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看上去還不錯。
如此一來,19世紀的歐洲,民主民族主義思想悄悄蔓延開來。老百姓們的要求很簡單,君主專制的國家要民主,君主專制又民族壓迫的國家要民族。
維也納體系,面臨的挑戰也紛至沓來。
首先是在公元1810年到公元1826年這十六年間,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爆發。殖民地獨立的戰火幾乎燃燒到了所有西語拉丁美洲國家,波及的人口超過兩千萬,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統治被徹底摧毀。
在公元1823年,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美國,其總統門羅又適時地拋出了《門羅宣言》(Monroe Doctrine),企圖將拉丁美洲變為自己後院,包藏禍心地將未來拉丁美洲的國家利益,全部納入美國優先的政策中去。
歐洲人在海外的殖民地利益,受到了極大挑戰。
歐洲內部也不消停。
這一次,還是法國人。
公元1830年,法國革命群眾發動「七月革命」(July Revolution),再一次對王室進行奪權,推翻了復辟之後的波旁王朝。象徵「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在法國高高飄揚,建立了以奧爾良家族(House of Orl é ans,波旁王朝的旁支)為核心的法國君主立憲政體。因此,這一時期的法國,也被稱為「奧爾良王朝」或者「七月王朝」(July Monarchy)。
在法國人榜樣的力量帶動之下,1830年,曾經被西班牙與奧地利作為談判籌碼爭來搶去的尼德蘭南部地區爆發革命。信仰天主教的南部尼德蘭正式從荷蘭分裂出去,一個獨立的比利時(Belgium)出現在歐洲歷史舞台。
隨後,革命出現連鎖反應。波蘭人民、德意志人民、義大利人民,這些常年得不到民族獨立地位的老百姓們,紛紛拿起刀槍,希望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乃至於民族地位。
新興資產階級提出的民主口號,東南歐奧地利帝國與奧斯曼帝國背後的民族主義思潮,社會主義乃至於無政府主義思潮,徹底影響了整個歐洲,最終引發了「歐洲1848 年革命」(Revolutions of 1848)。
革命開始於1848年的1月,爆發于波旁王朝治下的西西里島。之後,革命迅速蔓延到了義大利、德意志、法國、東歐奧地利治下的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等國家。此外,革命聲名遠播,甚至影響到了英倫三島、北歐,甚至於歐洲之外的拉丁美洲。
最終1848年的革命,在大多數國家被鎮壓。但革命造成了奧地利著名首相梅特涅的下台,為此後奧地利境內各路民族國家的形成打下基礎。革命的怒火也讓歐洲各國君主開始反思自己的體制,陸續開始民主化。與此同時,在民族主義大旗的感召之下,一盤散沙的德意志與義大利,開始考慮儘快實現統一,不管採取何種形式。
所有的革命之中,又只有法國的「二月革命」(French Revolution of 1848)再次取得成功。在革命洗禮之下成長起來的法國人民,發動起群眾運動簡直是駕輕就熟。
街頭暴動與政治奪權靈活運用,天賦異稟的法國群眾堪稱優秀。
二月革命之後,奧爾良王朝被推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French Second Republic)成立。只不過,當時的法國人民一激動,後來又選舉出了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Charles-Louis Napol é on Bonaparte)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首任總統。四年之後,這位身上流動著拿破崙家族特立獨行基因的共和國總統,將共和制重新改為帝制,創建了法蘭西第二帝國(Second French Empire)。他本人後來也被稱為拿破崙三世(Napoleon 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