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

2024-10-11 12:43:37 作者: 唐島漁夫

  按道理說,18世紀的法國人是最有理由驕傲的。

  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國力達到巔峰的同時,法國的君主專制也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各國宮廷,包括繁複的宮廷建築、飲食、禮儀、服飾、規章甚至到了言談舉止,文學修辭層面。因此,法語也成了各國宮廷通用語。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我們知道,中世紀歐洲各國宮廷以及基督教士統統用拉丁文作為「歐洲普通話」互相交流,當時的各國公主準備遠嫁到異國他鄉之前,一定要提前學好拉丁語,用來跟未來外國夫婿交流。然而,自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古典拉丁語就已經成了一種死語言,沒有生活中的不斷豐富優化,這種語言就很難不斷地進行自我升級。比如當年西班牙的公主凱薩琳,他在嫁給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之後,兩個人就曾經試圖用各自所學的拉丁語進行交流,但非常不湊巧的是,兩個人的拉丁語居然互相聽不懂。

  而法語作為羅曼語的一種,它的前身其實就是當年羅馬帝國境內的通俗拉丁語。這種語言不僅是接近拉丁語,而且由於它是一種活著的語言,是法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生活語言,因此也具備十分強大的生命力。在此基礎上,法國人以國家主導,統一了法國各地方言,推出了規範化的法語書寫,發音與語法,使得法語成為當時歐洲最精確最明晰的一種語言。而更不用說,自中世紀文藝復興以來,法國湧現了一大批文學家、藝術家,這些人不斷為法語增加藝術感染力。

  所以,公元17—18世紀的歐洲宮廷以及上流社會,統統以會說法語為榮。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文化上折服歐洲的法國,自路易十四之後,國力開始慢慢衰竭,尤其是七年戰爭慘敗於英國一方,喪失了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使得法國本土經濟也遭到重創。即便如此,法國人也沒有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依然勒緊了褲腰帶支持美國人打獨立戰爭。戰爭太過燒錢,財政入不敷出怎麼辦,法國人居然厚著臉皮找西班牙波旁王朝,讓西班牙做線人去借英國人的錢。

  與此同時,自路易十四之後,胡格諾派在法國基本被清理乾淨,天主教依然是法國的正統宗教。而天主教在新教國家已經收不到的「什一稅」,在法國這樣的天主教國家還在堂而皇之地收著。天主教的極端保守,配合自路易十四以來的絕對君主專制,讓法國形成了一個來自王室、貴族、教士聯合政治高壓的社會體系。這樣的社會體系,不僅僅控制了法國本土,還現身說法地影響到了歐洲其他國家。甚至這樣的社會形態還被複製到了法國的海外殖民地,當時法國在北美的天主教會,居然會比法國本土更加極端,更加保守。所以我們前文才會講到,法國的北美殖民地,從根子上就干不過英國。

  政治高壓的局面之下,法國萬世一系的自卡佩王朝到波旁王朝的龍子龍孫們又不斷增加。據當時的數據統計顯示,教士與貴族兩個特權階層,數量上已經達到了五十萬人之多。而且關鍵是,不同於英國自伊莉莎白以來比較寬容的政治與宗教政策,英國新興資產階級可以躋身到「新貴族」的行列,同樣老貴族也可以投資某項產業,成為新興資產階級。而這些,在法國則不行,法國的有錢人分三種,前兩種是教士和貴族,後一種是新興資產階級,但後一種和前兩種一直是涇渭分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在法國即便你經商賺錢,你有再多錢也沒有用,在政治上你就是一個永世的窮光蛋。

  如此一來,新興資產階級和平民階層也就混成了社會金字塔的底層人員。

  然而,當時的社會比之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又有了一些新的發展。

  公元17—18世紀的歐洲,由英國發端,出現了一些反專制,反教會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後世稱之為「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啟蒙運動後來從英國傳播到了法國、德意志地區、沙皇俄國,還有荷蘭等國家。

  尤其在法國,當時的啟蒙運動轟轟烈烈,出現了伏爾泰(Voltaire,Fran?ois-Marie Arouet)、孟德斯鳩(Baron de La Br è de et de Montesquieu)等治學嚴謹的啟蒙派思想家,當然,當後期又出現了如狄德羅(Denis Diderot)、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等百科全書式的雜派哲學家。這些人所宣揚的是當時流行於歐洲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

  啟蒙運動在思想界的作用,相當於當年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一次延續。但我們要注意到一點,文藝復興時期的很多文學藝術作品,很多都還是以宗教為外衣來呈現,但到了啟蒙運動時期,則是完全拋棄了對教會的依賴。因為文藝復興而帶來的自然科學演進,由自然科學演進而讓宗教學說不攻自破,從而帶來了新型資產階級的思想進步,繼之以科技革新,甚至工業革命。所有這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那麼最終來到17世紀出現思想啟蒙運動,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更加要命的是,當年的文藝復興在很大程度上喚醒了剛剛嶄露頭角的資產階級階層,而思想啟蒙運動則直接觸及了社會各階層的每一個人。各路思想家們輪番為老百姓們普及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trias politica)等基本認知常識,使得社會思潮空前開放。尤其是前者,天賦人權,直接挑戰了當時封建君主專制所提出來的「君權神授」。

  要知道,我們前文強調過很多次,歐洲的封建社會才是真正的封建社會。那種極端的壓迫,森嚴的等級制度,是在中國的所謂「封建社會」完全感受不到的。歐洲中世紀農業社會下的老百姓,絕大部分情況下都不能算是農民,而只能算是人身自由半依附於騎士貴族們的「農奴」。而沙皇俄國的那種近似於奴隸制度的「農奴」,只不過是歐洲封建制度的一種極端表達形式而已。這也完美解釋了,為什麼地理大發現之後,會有成群結隊的歐洲老百姓湧向新大陸,因為在舊大陸已經受的夠夠的了。與其這樣卑微地活著,還不如到海外玩命搏一把,搞不好就能改變自己命運呢?

  啟蒙運動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老百姓們後來才明白——「原來人人生而平等的」「原來貴族們也不是三頭六臂的」「你看,隔壁英國人的君主立憲,也玩得不錯」。於是,有了老百姓們的支持,那些撈不到新貴族頭銜的新興資產階級們也空前活躍了起來。

  歸根結底,這樣的日子,大家都受夠了。

  雪上加霜的是,公元1788年的法國,又出現了各種自然災害。再加上之前的經濟萎靡,物價飛漲。

  法國老百姓,已然是活不下去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