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團
2024-10-11 12:33:30
作者: 唐島漁夫
國王憑空消失,而且是羅馬人的首任國王。
誰來接班呢?這是個問題。
這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接班問題,還涉及國家體制的走向問題。
我們前文提到了元老院這個組織,元老院確實權力很大,但元老院還不能決定新任國王的產生。決定國王最終人選的組織,叫作「庫里亞大會」(Comitia Curiata)。一般對於國王的產生來講,元老院可以提名,但最終確認人選,必須由庫里亞大會來拍板。當時拍板的方式也很接地氣,大家可以舉手表決,也可以大聲叫喊,哪一個候選人支持團隊的嗓門大,就定哪個候選人做國王。所謂的「有理也在聲高」,是那個時代的特色之一。
庫里亞大會,實際上就是普通群眾參與的民眾大會。確切一點講,是由羅馬公民中的成年男子組成的民眾大會。
跟當時亞平寧半島的人口組成相匹配,羅馬人的庫里亞大會也由三類人組成——拉丁人、薩賓人和伊特魯里亞人。當時的全部羅馬人,分成三個部落,三個部落就分別對應著拉丁人、薩賓人和伊特魯里亞人。三個部落的名字後來固定為:Ramnes部落、Tities部落、Luceres部落,前兩個的部落名字,很顯然分別是以拉丁人的領袖羅慕路斯和薩賓人的領袖塔蒂烏斯的名字來命名的;而第三個部落,傳說也對應著伊特魯里亞人的一位領袖。三個部落,每個部落下面,都有十個庫里亞,而每個庫里亞,下面則又有十個氏族。
至此,羅馬人的日常政權組織形式已經躍然紙上了。
最高處是國王(Rex),此外就是居於中間的元老院,再就是庫里亞大會。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而事實上,這種政權組織形式並不是羅馬人首創,他誕生在《荷馬史詩》(英雄時代)時期,也就是我們前文提到的邁錫尼、特洛伊文明時期。而這種政權組織形式的官方名稱,叫作「軍事民主制」(military democracy)。
就軍事民主制而言,他的常規組織架構包括:軍事首領(Military leader)、長老議事會(Council of elders)、民眾會(People’s meeting)。軍事首領是名義上的最高首腦,但不能夠世襲;長老議事會,被賦予了所有軍國大事的先議權;而原則上的最高權力機構,就是民眾會。這種軍事民主制對應到羅馬早期,也就是國王、元老院、庫里亞大會。
最終,按照早期軍事民主制的樸素政權組織形式。在羅慕路斯突然升天之後,羅馬人選出了第二任國家元首——薩賓人努馬(Numa Pompilius)。
在努馬之後,拉丁人托里斯(Tullus Hostilius)成為第三代國王,而薩賓人安庫斯(Ancus Marcius)成為第四代國王。就這樣,拉丁人與薩賓人,梅花間竹般地,將國王這個稱號輪轉了兩次。
意外發生在第五代國王的人選上,這個人不是拉丁人,也不是薩賓人,甚至他根本就不是本地人,他是移居到亞平寧半島的希臘人的後代——塔克文(Lucius Tarquinius Priscus)。
塔克文的父系是希臘人,母系則是本地的伊特魯里亞人,因此,塔克文也被認為是拉丁人和薩賓人輪流執政之後的第三勢力的崛起。實際上,從塔克文開始,之後的國王權位就一直掌握在伊特魯里亞人手中,再沒有旁落。
塔克文的上台,並非意味著拉丁人、薩賓人與伊特魯里亞人之間的政治對立越來越尖銳了。恰恰相反,經過一百多年的國家發展,三者之間慢慢地互相融合,互相接納,不同部落人種之間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了。塔克文的上台,也是這種自然發展的一種極致表現形式。
而到了塔克文之後,他的接班人,第六任國王塞爾維烏斯(Servius Tullius)乾脆順應形勢,把原來以出身血緣為基準的三個部落的劃分方式,改成了以地域劃分為基準的新模式。把原來的三部落,轉變成了四個城區部落——分別是蘇布拉納(Suburana),埃斯奎里納(Esquilana),科里納(Collina)以及帕拉提納(Palatina)。這個轉變,也就意味著羅馬的軍事民主制進入了新的階段,之前略顯原始的氏族社會,進入了以羅馬為中心的城邦時代。
不僅如此,在之前的羅馬公民劃分中,貴族和平民是公民身份的兩個最基本的劃分方式。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的逐漸繁榮,公民與公民之間的身份差別,極端地體現在了公民對於財產占有的不同來。
貴族和平民之間的財產此消彼長,這也只是在羅馬公民層面上來考慮問題的。如果我們再算上公民的範圍之外的「客民」,那麼情況就更加複雜了。客民是相對於公民來講的,客民(proletarius)不具備完全的公民權利,但客民也是自由民。就最初的羅馬城邦規模而言,羅馬只不過是整個亞平寧半島地區的小城,用蕞爾小邦這個成語來形容羅馬是比較貼切的。當時整個廣大的亞平寧半島地區,生活著大量的伊特魯里亞人,這些人如果慕名來投奔羅馬,最開始也就只能是客民。客民雖然政治地位不高,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幫人沒錢。有錢的客民在羅馬城中,日子過得就會比較舒服,他們在羅馬城吃喝嫖賭抽樣樣都沾,卻並不參與賦稅徭役、參政議政、當兵打仗。因為這些事,是屬於公民範疇內的事情。久而久之,必然引起羅馬公民的不滿。
所有這一切,都是留給第六任國王塞爾維烏斯的一個新課題。
於是,塞爾維烏斯在任期間,他對所有羅馬自由民進行了一次財產摸底普查行動。在這次行動之後,他將所有的自由民,按照財產擁有數量,重新劃分成了五個等級。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財產擁有量是與他們能夠提供的作戰配置單元相匹配的。這個基本的作戰配置單元,叫作森都里亞(20),也就是「百人團」,由一百個士兵組成。
對於富人來講,他們提供的森都里亞,必須是重裝步兵,也就是帶盔甲防護的。其實對於前三個等級來講,重裝步兵只是起步價。
第一等級的森都里亞重裝步兵,必須是全副武裝的,擁有頭盔、胸甲、腿甲、長矛、圓盾、劍;第二等級的重裝步兵,則就省掉了胸甲;而第三個等級的重裝步兵,進一步省掉了腿甲。
考慮到經濟條件的不同,後邊兩個等級的士兵都是輕步兵。
第四等級只有長矛和標槍,第五等級則只有石塊和投石器。
後來在第一等級之前,還出現了騎士百人團,顧名思義,這部分就是富人階層中的貴族。這部分人就不僅是重裝步兵了,而是重裝騎兵。而在所有的五個等級後邊,還有個無產階級,這部分人基本上啥也提供不了,軍事上只能是參與一些比較低級的協助任務。
關於與財產等級高度相關的森都里亞,這裡只是介紹了軍事功能。
實際上森都里亞是和政治高度相關的。
第六任國王塞爾維烏斯規定,每個森都里亞有一個投票權,那麼所有森都里亞組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一個新的人民民眾會——森都里亞大會(comitia centuriata)。
按照我們之前所提到的財產等級劃分,貴族們擁有十八個騎士百人團,也就是十八個森都里亞;而第一等級擁有四十個青年百人團和四十個老年百人團,也就是總共八十個森都里亞;第二等級、第三等級、第四等級情況差不多,各自擁有二十個森都里亞,和第一等級一樣,青年百人團、老年百人團也都是五五分;第五等級稍有增加,共有三十個森都里亞,十五個青年團,十五個老年團。無產階級,也有五個或者六個百人團。
這樣算下來的話,森都里亞大會,總共一百九十三個或者一百九十四個投票席位,而其中單單是富人或者富人階層以上,就占據了九十八個席位。那麼在實際的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期間,投票的順序也是從第一等級開始,到第五等級結束。那麼占據了九十八個席位的富人們,如果意見一致的話,後邊的投票也就成了走過場。因為窮人們還沒開始投票,前面富人們的票數,就已經在森都里亞大會中過了半數。
這套森都里亞大會體制,對全國人民的財產進行了普查並登記,同時把提供的軍事義務同享有的政治權力相掛鉤,十分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也十分科學。到後來完全取代了庫里亞大會,成為早期羅馬政治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不過,讓我們感到頗為詫異的是,羅馬富人的數量居然能夠占據到公民的多數。如果從常理分析的話,這樣的「富人」,其實已經遠遠算不上富人了。確切地說,只能算是中產階級。
換言之,羅馬城邦體制確立之後,森都里亞大會就成了政治生活中最為重要的那個環節,而其中的中流砥柱,是中產階級和貴族階層。而若干年以後,就在森都里亞大會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由全體羅馬公民參與的新的公民大會組成形式——特里布斯會議(Comitia Tributa)。
實際上,第六任國王塞爾維烏斯是一位相當成功的軍事民主制度統帥。他在位期間,創立了森都里亞大會制度。同時因為軍事上的崛起,大量戰俘作為奴隸充實到了羅馬人民的生活中,確立了羅馬早期奴隸制度。政府班子制度化運作的同時,塞爾維烏斯還動員人民在羅馬市中心修建了瑪爾斯廣場(Campus Martius),而瑪爾斯廣場後來則成了羅馬政治的象徵。
這樣,在六王塞爾維烏斯時期,氏族部落消失,城邦分區確立,讓羅馬徹底進入了城邦時代,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王國。從第一任國王羅慕路斯到第六任塞爾維烏斯,「王政羅馬」從雛形到成熟,終於在歐洲歷史上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毫無疑問,塞爾維烏斯讓王政羅馬達到巔峰時代。
然而,塞爾維烏斯並非十全十美的國王。比如當初他的登位,就包含著各種瑕疵,也開創了一個極其惡劣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