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節 道士范長生
2024-10-11 12:23:25
作者: 舊時艷陽
太安二年(303)七月,李流遷到郫城駐紮。這時候百姓或四散奔逃,或結寨自保,城鄉空空蕩蕩,李流的軍隊得不到糧食補充,出現了士兵挨餓的情況,為此,李流把目光投向距郫城不遠的青城山,在那裡,道士范長生傳道收徒,管轄著一千多戶人家,糧食充足,依靠山勢險要據守。
這裡需要對我國的本土教道教做一介紹。
說起道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道家,然而道家和道教其實是不同的。道家是後人把老子、莊子等先賢的論述歸納為一體的一個學術流派,道教則是產生於東漢時期的一種宗教。
在東漢章帝劉炟(57—88)召集的白虎觀會議(1)上,人們把儒學神學化,完成了神人合一的過程。班固整理的會議記錄《白虎通德論》在解釋「三綱六紀」(2)等儒家教義時,將讖緯神學與儒學經書置於同等的地位,並行引用。自此以後,中國社會一切以儒學為中心,一切又都用神學去解釋,這為道教的產生提供了溫床。
從東漢安帝劉祜時期(10—125)起,饑荒、瘟疫大肆流行,百姓飢苦不堪。宗教可以給人一種精神安慰,因此得到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歡迎,道教就這樣在東漢順帝時期(125—144)應運而生了。
道教早期的教義可以用兩句話概況:「上雲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禍。」也就是說,初級的可以祛除病痛,消去災禍;高等的可以修煉成仙,跳出生死輪迴。天師道(道教前身)的創始人為張陵(34—156),他自稱「太清玄元」「天師」。張陵是第一代天師,他在青城山收徒傳教,信徒需要出米五斗交給道觀,因此這個教派又被稱為「五斗米道」。張陵曾「構二十四治館」,其中「二十三所在蜀」,一所在咸陽,可見蜀郡是道教的大本營。前面所講的巴氐李氏就信奉五斗米道。
漢靈帝劉宏時期(168—189),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其信徒遍布青、徐、幽、冀、兗、豫、荊、揚八個州,旁及并州和涼州,聲勢浩大,遠非五斗米道所能比。黃巾起義中,太平道骨幹被朝廷剿滅,太平道組織解體,剩餘的信徒大都融入了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的第二代天師為張衡(?—177,非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張衡傳其子張魯,張魯採用政教合一的治理模式,將教眾劃為由低至高的三級:「鬼卒」「祭酒」「治頭大祭酒」,他自己作為最高統治者「師君」掌管教內全部事宜。這一時期的五斗米道得到了真正的大發展。
建安二十年(215)十一月,雄踞漢中三十年的天師道教主張魯歸降曹操,隨曹操東返,定居於鄴城。張魯和他的五個兒子都被曹操封侯,張魯的女兒則嫁給了曹操的兒子曹宇。曹操沒有禁止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從此開始在北方傳播。雖然隨著張魯的歸降,大量教民遷走,但巴蜀地區的五斗米道並沒有因此絕跡,而是以不同方式得以傳播。晉武帝時期,出現了陳瑞領導的天師道團。咸寧三年(277)春,陳瑞被益州刺史王濬殺死。
范長生就是五斗米道的信徒,他注重信義,博學多才,深得教徒的敬服,因此被擁為成都一帶天師道的首領,在青城山傳道。
平西參軍徐輿向刺史羅尚請求擔任汶山太守,並提議聯絡范長生共擊李流等人,看羅尚不同意,徐輿一氣之下,乾脆投降了李流,李流任命他為安西將軍。徐輿上青城山勸說范長生幫助李流,因為巴氐李氏也是五斗米道的信徒,范長生遂決定給李流資助糧食等物資,李流部隊重新振作起來了。
李流病重,去世前他交代後事:「李驤有愛心,有能力,雖然也可以建功立業,但李雄英雄蓋世,這是上天賜給你們的好領導,我死後你們要服從他的命令。」
李流逝世後,李雄接任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在郫城建立了大營。
太安二年(303)十二月,李雄向困守成都的羅尚發起凌厲攻勢,羅尚抵擋不住趁夜逃遁,李雄占領了成都。
(1) 白虎觀會議,指公元79年11月,東漢章帝召集諸臣和諸儒生在白虎觀召開的一次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
(2)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六紀」即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