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明史> 連考八次會試落第,「明朝歐陽修」是如何煉成的?

連考八次會試落第,「明朝歐陽修」是如何煉成的?

2024-10-11 12:18:29 作者: 歷史君

  他是明代中期著名散文家,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時人稱之為「今之歐陽修」。

  在文學方面,嘉靖年間出了三個大家,並稱為「嘉靖三大家」,一位是唐順之,一位是王慎中,一位就是這位「明朝歐陽修」。

  後世則公認他為「明文第一」。

  他叫歸有光。

  01 連考五次鄉試次次落榜

  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今江蘇崑山人,世稱「震川先生」,其著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吳水利錄》等。

  據《明太僕寺寺丞歸公墓志銘》載,歸有光出生於明武宗正德元年,其家族在當地赫赫有名,是個大族,可惜到了他這一代,已經衰敗得不像樣子,與一般窮苦人家無異了。

  歸有光則更慘,八歲的時候,年僅二十五歲的母親就走了,把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丟給除了讀書什麼也不會的丈夫。

  作為一個貧窮的縣學生,歸有光的父親連養活他們都差點沒做到。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歸有光年紀雖小,但貧窮的家境讓他明白,只有發奮讀書,今後才有飯吃,才是改變命運的途徑。

  既然之後在文學上有那麼大的成就,人們還把他與歐陽修相提並論,那麼他一定天賦異稟,智商非同一般。

  的確是這樣,自幼「明悟絕人」的他,九歲就能寫文章,十歲時寫的一篇千字文《乞醯論》,令當地許多文化人自嘆不如。

  這樣的天才,趕緊去考功名啊,一定考得上的,許多比他差幾條街的,都考上了。

  當然得去,他奮鬥的目的,不就是這個嗎?而且第一次應童子試那年,他才十四歲,二十歲時考了個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

  不承想,「弱冠盡通六經、三史、大家之文」的歸有光,信心滿滿地到南京參加鄉試,卻出人意料地鎩羽而歸。

  而且那以後,「鎩羽而歸」四個字,仿佛刻在了他身上,如影隨形,怎麼也擺脫不了。

  之後連續五次上南京應試,次次鎩羽而歸,盤纏全都白花了,扔到水裡,泡泡都沒冒一個!

  鄉試三年一次,五次就是十五年!

  十五年時光,就這樣白白逝去了。

  真不知道,這漫長的十五年,他是如何度過的,有關史料在提到他這段暗淡的人生時,用了「慘澹經營」四個字。

  02 身後站著個好妻子

  公元1540年,也就是嘉靖十九年,歸有光三十五歲了,再一次到南京參加鄉試。

  這次終於考上了,而且主考官張治「得先主文而奇之」,竟然視他為國士,在他看來,這個考生不是歸有光,是賈誼,是董仲舒,他們又活了——「賈、董再世」。

  儘管張治僅把他拔為第二名舉人,但在他看來,歸有光一定能成為進士。

  歸有光又是信心滿滿,當年冬天就雇了一輛馬車北上京城。

  禮部的會試,將在第二年舉行。

  據《歸太僕贊·序》,「生而美風儀,性淵沉,於書無所不讀」的歸有光,第一次參加會試,同樣以鎩羽而歸告終。

  回去後他把家搬了,不過離家不遠,位於嘉定的江邊上,繼續苦讀。

  儘管屢戰屢敗,他心中的那團火,依然很旺盛,毫不氣餒。

  他一邊苦讀,一邊講學,由於名氣不小,根本用不著打GG,八方學士蜂擁而至,多時竟達一百多人。

  一位偉大的女性隨之出現了,那就是他的妻子王氏。

  除了料理家事,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王氏還帶領家裡的僮奴去開荒,開了四十多畝,然後種上糧食,沒有水源,就用牛車拉水澆地。

  除了養活家人,歸有光那一百多個弟子的吃飯問題,也基本上靠收穫的糧食解決。

  身後有如此強大的後盾,歸有光什麼都可以不管,只管安心講學,弟子也越來越多。

  這個強大的後盾,卻不幸於嫁給他的第六個年頭去世,留給他的,除了她親手種植的一棵枇杷樹,還有無盡的懷念: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今已亭亭如蓋」——當我們從他的散文名作《項脊軒志》了解到他們的夫妻情深,再讀這樣的句子,有幾人可以忍住盈眶的熱淚?

  03 巨大的打擊接二連三

  歸有光雖然進士落第,但卻名揚海內,連多才多藝、一貫恃才倨傲,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的徐渭,也對他肅然起敬。

  《歸震川年譜》和《震川先生小傳》,都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禮部侍郎諸大綬衣錦還鄉,「置酒招鄉人徐渭」,一直等到晚上,徐渭才姍姍來遲。

  問其緣故,徐渭說,他在路上遇到下雨,到一戶人家避雨,看到那戶人家的壁門上掛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歸有光今歐陽子也」,他竟然像被施了魔法一樣,不停地在牌子下徘徊,口中念念有詞,念那牌子上的字,「不能捨去」,所以來遲了。

  歐陽子者,人們對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尊稱也。

  那塊牌子,自然是歸有光的傾慕者掛的,大才子徐渭看到那塊牌子,竟然徘徊不走,當然不是因為牌子好看。

  諸大綬雖然是狀元出身,但對歸有光的了解顯然不如徐渭,也許當官的都比較忙,無暇他顧吧。

  既然徐大才子如此推崇,一定得好好拜讀拜讀。

  諸大綬命僕人取來歸有光的文章,仔細品味,兩人邊品味邊「相對嘆賞」,以至於通宵達旦。

  然而,人們的讚嘆、仰慕,甚至崇拜,都絲毫無助于歸有光命運的改變,他窮困潦倒的生活,甚至變本加厲,「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更大的打擊,又接踵而至——四十三歲那年,心愛的長子離世;一年後,妻子王氏離世,而她,是這個家的頂樑柱……

  歸有光不是鐵打的,他的意志,卻勝過任何鋼鐵戰士,在科舉之路上愈戰愈勇,三年一次的會試,哪怕一連失敗了八次,他依然鬥志昂揚,不屈不撓的頭顱,從未低下半分!

  04 一身傲骨

  既然如此有才,歸有光的科考、仕途之路,為何如此坎坷?

  他的遭遇,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

  當時的大環境,堪稱「教科書式歪風邪氣」。

  當時的科場和官場,可以說是一團漆黑,沒有後台提攜,縱有蓋世才華、王佐之才,也沒人正眼看你。

  對於黑幕,歸有光不是不了解,而是太了解,只要他願意,分分鐘就能找到這樣的後台,然而,通過歪門邪道躋身仕途,絕對不是他的選擇!

  對他來說,那不是提攜,而是一種施捨,而且是侮辱性的施捨,是嗟來之食。

  一千多年前那位路邊的餓者,寧願餓死,也不食嗟來之食,他不可能連那位餓者都不如!

  甚至有人主動要當他的「後台」,他也不屑一顧,比如在鄉試中將他拔為第二名舉人、視他為國士的主考官張治,他對歸有光後來多次不能中試,既深感惋惜又深感困惑,多次暗示可以提攜他,歸有光都始終不去見他。

  據《歸震川年譜》載,明穆宗那時雖然尚未繼位,但他身邊有一位受寵的宦官,是歸有光的鐵桿粉絲,以讓侄子拜歸有光為師之名,多次讓歸有光進京去找自己。

  很顯然,那位宦官是想幫他,但遭歸有光斷然拒絕。

  穆宗登基後,那位宦官的權勢更大,幫個忙更是不在話下,而且想幫歸有光一把的願望更加強烈,歸有光仍然不與之往來。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05 字典里沒有「怕」字

  命運的手腕,終於沒有掰過這個倔老頭,據《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十五》,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第九次參加會試的歸有光,終於中了個三甲進士。

  那一年,他剛好六十整,滿頭白髮,一臉滄桑。

  雖然中了進士,但因是三甲,不能授館職,歸有光被安排到長興當知縣。

  長興縣地處山區,典型的窮山惡水出刁民之地,以至於長期沒有知縣,什麼事都由胥吏說了算,小小的胥吏,成了事實上的知縣。

  這些公職人員別看官兒不大,卻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豪門大族與之勾結,狼狽為奸,欺壓百姓,而且盜賊橫行,民不聊生。

  這樣的地方,與人間地獄何異?好心人勸歸有光別去上任,等待朝廷給他換個好地方,歸有光微微一笑,毅然赴任。

  他的字典里,從來沒有「怕」字。

  赴任後做的第一件事,是興辦學校,培養人才,接著是收拾惡吏,平反冤獄。

  當時被無辜關進監獄、判死刑的百姓,多達兩百餘人,經過審理,查清事實後,都得到了平反和釋放。

  那些欺壓百姓的惡吏,自然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這樣一來,老百姓倒是高興了,歸有光卻冒犯了豪強和大吏,這些「背後有人」的牛人,要想把他趕走,是手到擒來的事。

  1568年,六十三歲的歸有光被調任順德府通判,管理馬政。

  06 拼命閱讀重病不治

  按照明制,讓進士出身的人去管畜生,是一種重抑,對當事者來說,則是一種侮辱,士可殺不可辱,這個官,不當也罷!

  異常憤慨的歸有光,連上兩疏要求辭官,都被朝廷有關部門壓下——好不容易有了個侮辱你的機會,豈能放過,你還是乖乖地去與畜生為伍吧。

  歸有光雖然有脾氣,但也是個講規矩的人,辭官不成,只好去上任,而且雖然心中極為不滿,干起工作來還是一如既往地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並且利用自己的特長,廣泛收集資料,查閱史籍,編寫了一部完整的《馬政志》。

  據《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十五》,直到隆慶四年(1570),歸有光才經大學士高拱、趙貞吉推薦,升為南京太僕寺寺丞。

  之後,極為賞識他的首輔李春芳又把他留在內閣,讓他執掌內閣制敕房,負責纂修《世宗實錄》。

  直到那時,歸有光才有了個像樣的職位和身份。

  老來「顯達」,不亞於老來得子,歸有光高興得像得到一顆糖的娃娃,笑得合不攏嘴。

  實際上,他更在乎的不是官職和身份地位,而是內府那些藏書,其中很多堪稱秘藏,是他以前從未讀到過的,從此他可以盡情閱讀,以增長自己的學識。

  誰承想,那些秘藏卻把他害了,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閱讀,很快搞垮了他的身體,僅僅一年之後,他就重病不治,與世長辭,終年六十六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