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于謙一句話得罪後,他一句話要了于謙的命
2024-10-11 12:18:06
作者: 歷史君
01 功臣被殺
于謙,今浙江杭州人,永樂十九年進士,明英宗時任兵部右侍郎。
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俘,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因出色地指揮了北京保衛戰並得大勝,挽救了整個明朝而名垂青史,被譽為民族英雄。
公元1450年,被俘一年的明英宗朱祁鎮獲釋回國,被其異母弟、明代宗朱祁鈺軟禁在南宮,七年後爆發「奪門之變」,大臣徐有貞、石亨等人把明代宗朱祁鈺趕下台,擁立朱祁鎮復位。
朱祁鎮重登帝位不久,就殺了于謙等保衛了北京、挽救了明朝的功臣。
而朱祁鎮殺于謙,竟因徐有貞一句話——「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
這是什麼邏輯?分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為什麼那麼多大臣,包括朱祁鎮自己,都不這麼認為,偏偏他徐有貞這麼認為,是他比別人高明嗎?
當然不是,事情很簡單:于謙把他得罪了。
後來他說出那句無比惡毒的話,從而要了于謙的命,純粹是公報私仇!
02 「高人一等」
徐有貞,今江蘇蘇州人,是「吳中四才子」之一祝允明的外祖父,宣德八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副都御史。
此人身材矮小,賊眉鼠眼,但卻精明幹練,很有心計,對功名有一種近乎狂熱的喜好,而且貌似「多才多藝」,對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五行都有所謂的研究。
如果說徐有貞比其他人高明的話,那就是他會「觀天象」,實際上是拿這玩意兒唬人。
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時,徐有貞就來了一回「夜觀天象」,看到了不祥之兆,看到了帝王的「悲慘結局」,對好友六溥說:「禍不遠矣。」
然後他馬上安排家眷回南方老家,搞得妻子很不高興,還以為他有外遇,不要她了,直到他生氣地罵了一句「你不走,難道是想做韃子的女人嗎」,他妻子才不情願地走了。結果他妻子剛走到山東臨清,就聽到了土木堡之變發生、皇帝當了瓦剌人俘虜的消息。
這個橋段,難道就證明徐有貞比其他人高明嗎?並不!
實際上,當時幾乎所有大臣,會觀天象的、不會觀天象的,都知道這一去凶多吉少,因為是個人都明白:大軍草率出征,連糧食都沒準備好,不出問題才怪!
03 得罪奸臣
那麼,于謙又是如何得罪徐有貞的呢?
土木堡之變之後,瓦剌首領也先緊接著率大軍逼近北京,消息傳來,京師一片恐慌。
國不可一日無君,孫太后立即命郕王朱祁鈺(朱祁鎮異母弟)監國,召集群臣開會,商討怎麼辦,一個大臣主張遷都南京,「以避刀兵」,實際上是想逃跑。
提出遷都南京的,就是時任翰林院侍講的徐有貞,而他拿出來唬人的,又是所謂的星象——「我夜觀星象,星象說遷都南京才是上策」。
徐有貞這個提議,當即遭到太監金英的訓斥。
金英,安南人,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時太監,是永樂五年南征安南的張輔大軍帶回來的已經閹割、聰明俊俏的男童之一,三十歲時升任司禮監右監丞,宣德時又因忠誠勤謹獲賜免死詔,並升為司禮監太監,深受幾任皇帝信任。
金英可不是一般的太監,而是在幾任皇帝面前都說得上話的人。
徐有貞的逃跑主張遭到金英訓斥後,兵部侍郎于謙緊接著來了一句:「提議遷都南京的人應該斬首!」
這句話太重了,砸得徐有貞腦袋裡「嗡」的一聲,不由得多看了于謙一眼。
這一眼,他是帶著怨恨看的。
于謙的話又得到禮部尚書胡濙、戶部尚書陳循等重臣附和,萬分沮喪的徐有貞再也不敢吱聲。
從此以後,于謙的名字,算是刻在他心裡了。
04 于謙做「背鍋俠」
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不久,群臣又擁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組織北京保衛戰。
升為兵部尚書的于謙臨危受命,全權指揮北京保衛戰。
雖然恨死了于謙,但當于謙派人到外地招募軍隊、派徐有貞到河南安陽,並令他代行監察御史職權時,他還是服從了安排。
北京保衛戰勝利、瓦剌軍狼狽撤退北歸後,徐有貞回到北京,依然擔任翰林院侍講。
接下來他對于謙的一個誤會,又使他對于謙的恨上升了一個「檔次」。
起因是南遷提議遭到群臣嘲笑後,徐有貞長久得不到升遷,而他對功名又看得特別重,便去巴結閣臣陳循,「求」他在這方面幫幫忙。
可是陳循幫不了他,因為當時朝廷用人的事情是于謙在管,徐有貞不好意思直接去找于謙,便想通過于謙一個門生,求取國子監祭酒職位。
于謙倒是大人大量,並未因他當初的逃跑主張而對他另眼相看,而是向明代宗舉薦了他,誰知代宗說:「這個徐有貞,就是那個提議遷都的傢伙嗎?這傢伙生性狡詐,怎麼能擔任國子監祭酒呢?讓他當國子監祭酒,定會敗壞監生心術,萬萬不可!」
皇帝親口否定,當然不能怪于謙,可是于謙不知是忘了,還是覺得無所謂,沒向他解釋,徐有貞便認為是于謙從中作梗,對他的痛恨幾乎到了切齒的程度。
于謙卻始終蒙在鼓裡,不知道自己不知不覺中,已做了「背鍋俠」。
05 密謀政變
雖然仕途不順,但徐有貞的「上進之心」是不會死的,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權力的渴望更加強烈,對權力的追求,也更加執著。
所以,當明代宗朱祁鈺改立的太子夭折(原太子是朱祁鎮兒子朱見深,朱祁鈺廢掉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朱祁鈺又突然身患重病時,徐有貞覺得機會來了——
既然在這個老闆手下得不到升遷,那就換一個老闆!
而他堅信一定會受到新老闆重用,因為他堅信,新老闆重新上台後,一定會對輔佐他上台的功臣,感恩戴德!
於是,認為機會來了的徐有貞,和重臣石亨等人密謀發動政變,把明代宗朱祁鈺趕下台,擁立回國後被軟禁七年的朱祁鎮復位。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上,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軏、宦官曹吉祥等人齊聚徐有貞家,決定當晚發動政變。
當他們帶著一千多石亨的家兵,直奔軟禁朱祁鎮的南宮,撞破宮牆而入,正打算睡覺的朱祁鎮還蒙在鼓裡。
徐有貞等人早就準備好了乘輦,把朱祁鎮「抓」到輦車上,簇擁著他前往大內。
第二天早朝,當徐有貞向群臣高聲宣布英宗復位,並催群臣進殿朝賀,群臣愕然一陣,接受了這個現實。
明英宗夢幻般復位後,當然不會忘記這些有功之臣,復辟當天就對他們大加封賞,徐有貞如願以償地得以進入內閣,參與機樞政務,併兼任翰林學士,加兵部尚書。
兩個月後,朱祁鎮又封徐有貞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武功伯,兼任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賜誥券,子孫世襲錦衣衛指揮使。
徐有貞成為內閣首輔,盡掌閣權。
除此而外,他還得到了明英宗允許他隨時覲見的特權。
而同樣為了自身利益參與此次政變的石亨等人,自然也都如願得到了高官厚祿。
06 力主殺于謙
如願以償建立了「不世之功」的徐有貞等人,立即抓了于謙和大學士王文,把他們關進監獄,然後緊鑼密鼓製造殺害他們的罪名——
先是誣陷于謙等人製造不軌言論,然後又給他們定了兩個莫須有的罪名,一個是「更立東宮」,一個是「謀迎立襄王子」,最後以「謀逆罪」殺了他們。
不少人在提到這段不該發生的歷史時,都不約而同地得出一個「結論」,大意是朱祁鎮為了皇位的正統性,必須殺掉于謙。
言外之意,于謙該死,必須死,因為他失去了活著的正當性,儘管他危急時刻力挽狂瀾,拯救了大明。
事情真是這樣嗎?
事實上,不但其他大臣,就連朱祁鎮自己,也不相信于謙會謀反,而且,當受了石亨授意的都御史蕭維禎,把判處于謙死刑的報告交上去,朱祁鎮還說了一句:「謙實有功。」
也就是說,朱祁鎮根本沒想殺于謙,因為他明白,誰都知道于謙是保衛北京、挽救大明的大功臣,殺了這樣的功臣,天下不服,他這個當皇帝的,定遭詬病。
徐有貞一句話,才使猶豫不決的朱祁鎮最終決定殺了于謙。
徐有貞的話雖然不多,但字字如刀:「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
事情很明顯了:即使朱祁鎮認為殺了于謙,他的皇位才「合法」,那也是在徐有貞說了這句話之後!
更何況,殺不殺于謙,與朱祁鎮皇位是否具有正統性,半毛錢關係也沒有!兩者之間,根本沒有邏輯關係!
這一點,大臣們明白,朱祁鎮明白,天下人也明白,他徐有貞更是心中有數!
而他硬把兩者扯到一起,故意帶偏皇帝的認知,如果這不是公報私仇,如果這不是借刀殺人,什麼才是?
當然了,也不排除「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的確是朱祁鎮內心深處的想法,只不過徐有貞替他說了出來。但即便是他替皇帝「背鍋」,也不能排除他借皇帝之刀殺于謙的嫌疑,因為根據他對權力近乎變態般的喜好,即使他與于謙無冤無仇,也得想辦法把他幹掉,只有搬掉于謙這塊「絆腳石」,他才會爬得更高,不然,即使爬了上去,有剛直不阿、疾惡如仇的于謙存在,對他也是一種隱患。
而這,才合乎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