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全靠總指揮運用了一個法寶
2024-10-11 12:18:03
作者: 歷史君
會打仗的人都明白,無準備的仗不能打,打仗實際上打的是準備,準備好了,打勝仗的概率大增,否則必輸無疑。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這個準備,就是後勤工作。後勤工作做得好壞,直接關係到戰爭的勝敗,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01 皇帝被俘
五百多年前的明朝正統十四年,就發生過一次由於後勤工作沒做好,軍隊倉促上陣,還在進軍途中就斷了糧,導致御駕親征的皇帝戰敗被俘的屈辱事變。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眾所周知,土木堡之變是大太監王振慫恿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而造成的嚴重後果。
在王振的極力煽惑下,熱血青年朱祁鎮置兵部侍郎于謙等大臣們的苦勸於不顧,一意孤行,親率五十多萬大軍北征瓦剌,一切軍政事務又皆由不懂軍事的王振專斷,隨徵文武大臣連發表意見的權利都沒有,致使軍務混亂不堪,幾十萬大軍一觸即潰,狼狽敗退於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土木堡,被瓦剌軍團團包圍。
土木堡是個高地,無水,又飢又渴且疲勞不堪的明軍戰鬥力大減,堪比豆腐渣,四面圍攻的瓦剌軍破陣而入,御駕親征的朱祁鎮瞬間成了俘虜。
土木堡之敗,固然有大太監王振胡作非為的因素,但準備工作沒做好就倉促上陣,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鑑於這個血的教訓,在接下來的北京保衛戰中,指揮官于謙尤其重視後勤準備工作,在戰鬥打響之前,竭盡全力調動各方面力量,做了大量細緻的準備工作,最終取得勝利。
不然,北京保衛戰完全可能成為又一個土木堡之變,甚至更慘。
02 臨危受命
土木堡之變後,明軍主力潰散,京師空虛,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進,企圖趁熱打鐵,一舉拿下北京。
早在土木堡之變發生、皇帝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時,「主持大局」的皇太后就馬上採取相關措施,以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
國不可一日無主,這個問題刻不容緩,需要首先解決,皇帝異母弟郕王朱祁鈺走上前台,「代替」皇帝處理國事。監國問題解決後,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就是戰守大計了。
每當生死關頭,總有一些怕死鬼「勇敢」地站出來,這一次也不例外,特別是以徐有貞為首的一些大臣,主張「還都南京」,實際上就是逃跑。
他建議首都南遷的理由是星象變了,遷都南京是上天的安排。
這個主張可謂荒誕不經,遭到群臣恥笑和反對。尤其是反對遷都的兵部侍郎于謙,態度異常堅決:「建議首都南遷的人該殺!京師乃天下根本,萬萬動不得,否則大勢去矣。宋朝南渡,導致北方門戶大開,敵人得以長驅直入,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難道各位忘記了嗎?」
一語驚醒夢中人,于謙的正確主張,得到郕王的肯定,和禮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人的贊同以及皇太后的支持,討論的結果,多數大臣傾向於固守北京,得到朝廷支持。
緊接著,朝廷為了穩定人心,將招致皇帝被俘的罪魁禍首王振抄家滅族(王振本人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明將樊忠砸死)。
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升任于謙為兵部尚書,令其全權負責北京的保衛工作。但根據當時的體制,兵部尚書無權直接指揮軍隊,朱祁鈺特授于謙「提督各營軍馬」重任,命令在京所有將領必須聽從于謙指揮,否則于謙就可以先斬後奏。
03 高度重視後勤工作
重任在肩,于謙當仁不讓,立即擼起袖子開始幹活。
首先誅除王振親信,平息民憤,穩定內部;接著解決「國不可一日無主」的問題,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擁立朱祁鈺即位,是為代宗;遙尊被瓦剌俘虜的朱祁鎮為太上皇,使也先挾英宗作為政治工具攻城略地的企圖破滅,又便於統一部署京師的保衛工作;然後解決人才問題,提拔了不少有才能的將領,調兵遣將,妥善安排。
鑑於土木堡之戰犯了許多兵家大忌,尤其是後勤保障很糟糕這血的教訓,于謙把後勤保障提高到「最高級別」,把後勤工作當成法寶,開始馬不停蹄地進行準備。
一是人力準備。
土木堡之戰後,京軍損失絕大部分,剩下的守城部隊很少,必須重組,充實力量。于謙除了急調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入京,還把沿海為倭寇準備的「備倭軍」也調來了,再把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的官軍、浙江兵調來,北京兵力由數萬人增加到二十二萬多人,人數上超過了來犯的瓦剌軍。
二是派監察御史白圭等十五個重要官員,到京畿、山東、山西、河南等地招兵買馬,然後進行訓練,作為預備隊備用。
三是籌措武器裝備。
當時的情況糟得不能再糟,北京守軍中有盔甲的將士不到十分之一,兵器同樣嚴重不足,幾個人用一把刀一桿槍的現象很普遍。于謙命令工部加緊趕製武器,將南京庫存的一百二十六萬件兵器緊急調入北京,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軍潰敗時丟棄的裝備,共得頭盔九千多頂、甲五千多件、火槍一萬一千多杆、火銃兩萬多支、火箭四十四萬枚、火炮八百多門。
四是更換明軍的戰服、軍旗。
五是糧食準備。
民以食為天,糧食更是軍隊的命根子,沒有糧食,軍隊就會不戰自潰。當時有數百萬擔糧食儲備在通州,而且是為北京儲備的,是北京軍民一年的口糧,但因無法快速運到北京,有人擔心被瓦剌軍奪走,建議一把火燒掉,于謙堅決不同意。
在于謙的領導下,緊急運糧的工作開始了。官府徵用五百輛大車日夜不停地運輸;動員百姓及官兵家屬、親友自備車輛運糧,運費由官府支付,運到北京二十石以上另發一兩銀子。幾天工夫就完成了運糧任務,軍心大振,民心穩定。
六是為官兵預支半年工資和軍餉。官兵們歡呼雀躍。
七是發動群眾支援前線。
為了備戰備荒,于謙把全城軍民都動員起來。
城內的瓦匠、石匠等統一編成工程隊,進行訓練;籌集大量磚石、木材、石灰、工具等備用;組織力量加固北京周邊的城牆,長達四十五公里;增修崇文、正陽、宣武、東直、朝陽、西直、阜成、德勝、安定九門,改城內側土築為磚砌;深浚城壕,加強城防;組織人員在城牆堞口設置門扉一萬一千多個,在東、西、南面城牆上綁上五千一百多丈長的沙欄木。
八是傳檄京城周圍的州縣和山西、河北等地民眾拿起武器,準備切斷瓦剌軍後路。
九是嚴懲一批貪生怕死、玩忽職守的將校,任用名將指揮京城的火器部隊、騎兵部隊,鎮守大同、宣府、居庸關、紫荊關等重要關口。
十是改革軍制,把之前的「三大營」改為十個團營。
04 明軍完勝
經過一個多月準備,北京守軍兵精糧足,士氣高漲,人人摩拳擦掌,準備在即將到來的保家衛國戰鬥中奮勇殺敵。
準備工作做好了,氣勢洶洶的瓦剌軍也到了,還把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也帶上了。
由於準備充分,經過五天五夜激戰,土木堡之變的悲劇不但沒有重演,明軍還越戰越勇,在于謙的統一指揮下,利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把瓦剌軍打得人仰馬翻。
屢戰屢敗的瓦剌軍攻城不克,意欲和談,卻是一廂情願,于謙理都不理他!
這邊在北京吃了大虧,那邊進攻居庸關的部隊又不順利,被守關明軍擋在關外,各地增援北京的明軍又陸續抵達,再不脫身,連退路都沒有了!
十月十五日夜,生怕退路被切斷的瓦剌軍向紫荊關(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四十公里的紫荊嶺上)撤退。
逃,是逃不掉的,因為咱們不答應!于謙立即命令明軍乘勝追擊,在固安、霸州等地追上瓦剌軍,擊潰一萬多人,大將阿歸等四十八人成了明軍的俘虜,被瓦剌軍搶走的一萬多頭牲畜也「物歸原主」。
當年十一月八日,瓦剌軍全面潰退,被趕出塞外。
第二年八月,瓦剌軍害怕明軍跟他們拼命,無條件釋放了明英宗這個「燙手山芋」,恢復與明朝的臣屬關係。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與土木堡之戰的失敗形成鮮明對照。兩場戰役截然不同的結果,說明了一個簡單的問題:重視後勤則勝,忽視後勤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