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chapter 004 破繭成蝶的成長曆程 因緣際會,首次觸電網際網路
2024-10-11 11:41:45
作者: 周希奇
偶遇並不是只在電視劇里出現的橋段,有的時候,人的一生就是這麼離奇地因為一次偶遇而改變了。
馬雲最初選擇是否辭掉金飯碗的教師工作時是很猶豫的,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毅然決然」。一天下課之後,馬雲在校園裡遇見了剛從菜市場騎車回來,車筐里還裝著兩棵新鮮白菜的系主任。系主任語重心長地對馬雲說:「馬雲啊,英語老師這份工作是很有前途的,好好干啊!」馬雲一邊點頭,一邊立即打定了辭職的念頭——「如果繼續在學校待下去,系主任的現在就是我的美好前途……」
1995年的中國還帶著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色彩,「想要富先修路」成為那一年的主題,馬雲的家鄉杭州也不例外,現在的滬杭高速公路就動工於那一年。
公路建設吸引了大批海外投資者,其中有一個美國商人,他從地球另一端飛到杭州和政府談修路,項目後來進展並不順利,但卻把馬雲帶去了美國。
當時,這位美國商人與杭州政府合作修建杭州到阜陽的高速公路,但談判僵持了一年,美方資金遲遲不到位,最後雙方認為溝通有問題,缺的是個好翻譯,因此便聘請了馬雲,他當時還是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現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英語老師,業餘一手創辦了當地最早的專業翻譯機構海博翻譯社,算是小有名氣。在協商過程中,外商推託說香港董事會不批資金,馬雲便去了香港,香港方面說資金被美國扣留,馬雲又趕去美國。
剛到美國的馬雲日子過得相當愜意,後來成為他助理的陳偉在《這才是馬雲》里這樣描述他在拉斯韋加斯住的頂層房間:「一按旋鈕,屋頂立即打開,就剩一層玻璃,躺在床上可以看見滿天繁星。」
好日子並沒有延續,一個月後,馬雲開始懷疑自己上了賊船,並一度被軟禁。
這段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在馬雲此後接受採訪時被多次提及。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這樣描述,馬雲首先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馬里布海灘,找到一個他稱為「Fred」的美國人索取拖欠款項。Fred沒有答應,不僅如此,他將馬雲軟禁在海灘的別墅,威脅馬雲與他合作詐騙中方。「他甚至在我面前擺弄手槍,這顯然是在威脅我。」馬雲說。
儘管恩威並施,Fred始終沒有說服馬雲,馬雲最終順利離開。
所幸馬雲回國前做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他買了一張去美國港口城市西雅圖的機票。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抵達西雅圖後,馬雲找到同事、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外教比爾·阿霍。之前正是因為阿霍,馬雲知道了網際網路的存在。1994年年底阿霍回美國過聖誕節,返回杭州後,他開始跟馬雲滔滔不絕講在美國看到的新玩意——網際網路。「其實他對網絡也是一竅不通的。」馬雲說,儘管如此,阿霍還是講得很激動,馬雲聽得也很激動。
在西雅圖,阿霍把馬雲帶到女婿工作的網絡公司,就是在這家西雅圖第一家ISP(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馬雲初次邂逅網際網路,他顯然很緊張。
「我不敢碰電腦,因為弄壞了很貴的。」馬雲多年後依然記得當時的心情。
1995年個人電腦還是「奢侈品」,一台中等配置的電腦大約1000美元。網際網路更加是稀罕玩意兒,中國甚至還沒有。即便是大洋彼岸的美國,這兩樣東西也並非人人都消費得起。1995年的網際網路很荒蕪,如今叱吒風雲的Google當時還不存在,兩位創始人甚至還沒認識。
儘管馬雲生怕弄壞了賠不起,但朋友鼓勵馬雲,告訴他想知道什麼就可以敲什麼。馬雲小心翼翼地在鍵盤上敲出一個單詞「beer」,德國啤酒、美國啤酒、日本啤酒出現在屏幕上,但是沒有中國啤酒。他又敲了「Chinese」,沒有搜索出任何信息。
馬雲靈機一動,讓朋友把他的海博翻譯社做成簡單網頁,寫明報價、電話和信箱。海博翻譯社的網頁早上掛上網,馬雲中午出門去逛西雅圖。當天馬雲接到電話,被告知已經收到五封電子郵件,其中一封郵件說海博翻譯社是網際網路上第一家中國公司,希望和馬雲合作。
馬雲立刻嗅出商機。
「呦,這東西將來可能有戲。」馬雲告訴自己。當時的他已過而立之年,正在考慮下海創業。
兩周後,馬雲回到國內,行李箱中多了一台電腦。
如今提到馬雲,各種褒義的身份名稱都往他的身上加,比如營銷大師馬雲、演講大師馬雲、中國經濟商業領袖……也不管馬雲同不同意,反正大家是同意了。特別是在對電子商務的推動這件事上,連比爾·蓋茨都對他讚不絕口。也正是在這一片輝煌的成就中,馬雲成功地用幾年時間,將「馬騙子」的名號徹底摘除了。
說到「馬騙子」,馬雲其實也是一肚子苦水。馬雲嘗試網際網路的時候,中國的網絡根本不能稱為「網際網路」,因為聯都沒有聯起來,最多算個「區域網」。此外,馬雲不懂網際網路,中國也沒幾個人知道網際網路。但馬雲仍舊堅信自己的眼光,因為他親眼見證了用撥號上網的方式,花了3.5小時打開了半個網頁的「奇蹟」。僅僅憑這一點,馬雲就堅信自己的夢想會有出路。
沒有馬雲當初的堅信,或許今天就不會有這麼成功的阿里巴巴。馬雲自己也認為,中國的電子商務火爆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今天阿里做得有多好,而是在過去的17年裡,阿里一直相信自己的夢想終會實現,並且從來沒有放棄過。
馬云為什麼「偏執」?這是一個有源可溯的問題。
馬雲人生的第一次「偏執」是高考。從學生時代的情況來看,單論英語,馬雲絕對是學霸級人物,可將數學加進來之後,馬雲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學渣。由於有一個拖後腿的數學,馬雲的高考考了三次,最終進入杭州師範學院英語專業學習。
第二次「偏執」是從教。馬雲英語非常好,因此大學就靠著英語「混江湖」,並且之後當了一名英語老師。然而,性格有些高調的馬雲與傳統的教師形象有些格格不入,講課的風格也與一般的英語老師截然不同,當時有個老師評價道:「照馬雲這麼教,他在教師界絕對做不過五年。」結果,馬雲從1988年干到了1995年,其間還被評為「杭州市優秀青年教師」。
第三次「偏執」是下海從商。中國網際網路沒有市場,中國做電商賺不了錢,外行人幹不了這檔子事兒……在一連串的否定和打擊中,馬雲開始了自己的下海從商生涯。從杭州到北京,從北京回杭州。雖然其間波折不斷,但馬雲終究是將阿里巴巴做出來了,而且直到現在,阿里仍舊在壯大。
2013年,馬雲在韓國首爾大學演講時講道:「今天,當你還是『小』時,想法要『大』,做事要『細微』。當你變得『大』時,要想到『小』的,多做點事。我們的規模,阿里巴巴這麼大,要想到創造就業,幫助貧窮地區富起來,改變中國的環境。」
「偏執」容易讓人變得有氣場。目前的中國需要馬雲,更需要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事到如今,已經很難說,到底是馬雲把握了機會,還是時代選擇了馬雲。
總而言之,馬雲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