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2:規矩不夠具體、明確
2024-10-11 11:19:49
作者: 金文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幼兒園的王老師為了培養孩子們的好習慣,從開學第一天就告訴小朋友們要懂禮貌,見到老師、同學要使用文明禮貌用語,見面要說「您好」,踩了別人的腳要說「對不起」,用過別人的東西要說「謝謝」,分別的時候要說「再見」等。為了激勵學生們養成好習慣,王老師還使用了定期獎勵的辦法,誰使用了文明用語就給誰貼一朵小紅花,10朵小紅花就可以到老師那裡換一件小禮物。
有一天,王老師正在上廁所,一個女同學看見老師,馬上對老師說「老師好」,把老師弄了個大紅臉。不僅如此,女同學回教室以後,對同學們說她剛剛在廁所里看見王老師了,還跟老師問了好。一些女同學認為這是個獲得小紅花的機會,紛紛跑到廁所去給王老師問好。一時間,王老師不知道該怎樣回答。
這位老師要培養學生養成文明禮貌好習慣的心情是迫切的,但是在對學生做要求和指導的時候,講解不夠具體。她沒有講清楚在不同情形下該怎樣使用這些禮貌語言,只告訴學生講了禮貌語言會獲得小紅花,小紅花可以換小禮物,結果搞出了如此難堪的場面。
父母有時覺得孩子和自己對著幹,其實也有可能是因為父母定的規矩不具體,導致孩子不知道該如何服從。因此,父母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提出非常具體的要求。這樣,孩子就有了目標,也知道不同的場合、時間該做什麼了。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父母更要形象、直觀、具體地提出孩子應該做的事情,要讓自己的要求看得見、摸得著。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沒有具體要求和具體操作步驟,提出的要求僅僅是條款、是概念,孩子就會不知道具體該如何去做。
例如,父母要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好習慣,就應該告訴孩子每天把自己屋子的地板掃乾淨,自己疊好被子,整理好自己的書桌,而不要只是抱怨孩子太懶,不知道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要給孩子規定明確的任務,孩子才可以按照父母的規定去做。
再比如,父母要求孩子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就要給孩子一些具體的規定:不要躺在床上看書,每天定時做眼保健操,看電視要離開兩米遠,每次上網、看電視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個小時等等。提出這些要求之後,父母還要認真監督,發現孩子有放鬆的時候要及時提醒。這樣日積月累,好習慣就會養成了。
有一個小女孩兒剛開始上小學,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存在貪玩、自覺性差、晚上不能按時睡覺等缺點,時間利用得也不好,她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為此,她媽媽根據她做不好的幾件事情,設計了一個周考核表。表上共有5項內容,都是每天要做的事情,執行時間是周一到周五,包括:早晨起床、完成家庭作業、練琴情況、在家情況、晚上上床睡覺情況。
每一項都有具體的規定:早晨按時起床,不能讓媽媽提醒超過兩次;起床後穿衣服用時不能超過5分鐘;晚上按規定的時間上床,上床後不說話,儘快入睡等等。按照每天表現情況打分,每個項目滿分為5分,一周滿分為125分。一周得100分以上,給一種獎勵;112分以上,給兩種獎勵。獎勵內容包括出去玩、講故事等等。
3周過去後,小女孩兒的壞習慣都得到了明顯的糾正。
這位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很具體,她用考核表的形式來對孩子進行習慣培養,結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一所小學,有一個班的班主任為孩子們開展了「糾正壞習慣、做個好兒童」的活動。老師告訴孩子們:
習慣養成的第一步是要有適合自己的「奮鬥」目標,而且不要太遠、太大。
下面是幾位同學結合個人特點制定的個人目標:
趙奇:我要改掉上課隨便說話的毛病。
李陽:我的紀律性有點兒差,所以我定的小目標是本月被老師點名不超過5次。
王葉:我排路隊時走得慢,所以我的目標定為走好路隊。
陳晨:我上課舉手發言不積極,所以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節課至少發言一次。
瞧,這些小朋友的小目標多具體呀!這就是讓自己儘快養成好習慣的訣竅。在制定目標的同時,他們也找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後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改掉它們了!
習慣養成的第二步是要有切實可行的「絕妙」方法,從頭到尾都要做到具體細緻。
讓我們看看這些小朋友是如何根據這個規則讓好行為成為好習慣的:
李軒:我要養成按時做值日的好習慣。我早晨起床比較晚,有時來不及做值日。我改正的方法是:前一天晚上調好鬧鐘,第二天比平時提前20分鐘起床,做到準時到校。
王楠:我現在還不夠文明,我的目標是不再罵人。我改正的方法是:努力控制住自己,不說髒話,就是在生氣的時候也要做到有話好好說。
孫雅:我的不足是經常忘帶作業,我要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我的方法是:每天寫完作業,馬上把本子放回書包,晚上再檢查一遍。
高琴:我的目標是養成「上課鈴響,座位上坐好」的好習慣,現在我有時還做不到。我改正的方法是:課間休息時不去很遠的地方,在打鈴之前先回到座位附近活動。
孩子們給自己制定的目標如此具體,一段時間後,絕大多數同學都變得比以前更愛學習,也更守紀律了。可見,只有制定明確的目標,孩子在控制自己的言行時才會有章可循,好習慣也才能一步步培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