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24-10-11 11:14:31 作者: 呂思勉

  當時的封爵,分為二等:大者王,小者侯,這是沿襲戰國時代的故事的(戰國時,列國封其臣者,或稱侯,或稱君,如穰侯、文信侯、孟嘗君、望諸君等是。侯之爵較君為高,其地當亦較君為大。此時所封的國,大小無和戰國之君相當的,故亦無君之稱)。諸侯之大者皆稱王,項羽以霸王為之長,而義帝以空名加於其上,也是取法於東周以後,實權皆在霸主,而天王僅存虛名的。以大體言,實不可謂之不愜當。然人的見解,常較時勢為落後。人心雖以為允洽,而事勢已不容許,總是不能維持的。所以不過五年,而天下復歸於統一了。然而當時的人心仍未覺悟,韓信始終不肯背漢,至後來死於呂后之手,讀史者多以為至愚。其實韓信再老實些,也不會以漢高祖為可信。韓信當時的見解,必以為舉天下而統屬於一人,乃事理所必無。韓信非自信功高,以為漢終不奪其主,乃漢奪其王之事,為信當時所不能想像。此恐非獨韓信如此,漢初的功臣,莫不如此。若使當時,韓信等預料奉漢王以皇帝的空名,漢王即能利用之把自己誅滅,又豈肯如此做?確實,漢高祖翦⑩滅所封的異姓,也是一半靠陰謀,一半靠實力的,並非靠皇帝的虛名。

  若就法理而論,就自古相傳列國間的習慣,當時的人心認為正義者論,皇帝對於當時的王,可否如此任意誅滅呢?也還是一個疑問。所以漢高祖的盡滅異姓之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信,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盧綰。惟長沙王吳芮僅存),雖然不動干戈,實在和其盡滅戲下所封諸國,是同樣的一個奇蹟。不但如此,漢高祖所封同姓諸國,後來醞釀成吳楚七國這樣的一個大亂,竟會在短期間戡11定;戡定之後,景帝摧抑諸侯,使不得自治民補吏;武帝又用主父偃之策,令諸侯各以國邑,分封子弟;而漢初的封建,居然就名存而實亡,怕也是漢初的人所不能預料的。

  封建的元素,本有兩個:一為爵祿,受封者與凡官吏同。一為君國子民,子孫世襲,則其為部落酋長時固有的權利,為受封者所獨。後者有害於統一,前者則不然。

  漢世關內侯,有虛名而無土地。後來列侯亦有如此的(《文獻通考·封建考》云:「秦、漢以來,所謂列侯者,非但食其邑入而已,可以臣吏民,可以布政令,若關內侯,則惟以虛名受廩祿而已。西都景、武而後,始令諸侯王不得治民,漢置內史治之。自是以後,雖諸侯王,亦無君國子民之實,不過食其所封之邑入,況列侯乎?然所謂侯者,尚裂土以封之也。至東都,始有未與國邑,先賜美名之例,如靈壽王、征羌侯之類是也。至明帝時,有四姓小侯,乃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請外戚子弟,以少年獲封者。又肅宗賜東平王蒼列侯印十九枚,令王子五歲以上能趨拜者,皆令帶之。此二者,皆是未有土地,先佩印,受俸廩。蓋至此,則列侯有同於關內侯者矣。」),然尚須給以廩祿。唐宋以後,必食實封的,才給以祿,則並物質之耗費而亦除去之,封建至此,遂全然無礙於政治了。

  後世在中國境內,仍有封建之實的,為西南的土官。土官有兩種:一是文的,如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之類。一是武的,凡以司名的,如宣撫司、招討司、長官司之類皆是。聽其名目,全與流官相同。其實所用的都是部族酋長,依其固有之法承襲。

  外夷歸化中國,中國給以名號(或官或爵),本是各方面之所同,不但西南如此。但其距中國遠的,實力不及,一至政教衰微之世,即行離叛而去,這正和三代以前的遠國一樣。惟西南諸土司,本在封域之內,歷代對此的權力,漸形充足,其管理之法,亦即隨之而加嚴。在平時,也有出貢賦,聽徵調的。這亦和古代諸侯對王朝,小國對大國的朝貢及從征役一樣。至其(一)對中國犯順;(二)或其部族之中,自相爭鬩;(三)諸部族之間,互相攻擊;(四)又或暴虐其民等;中國往往加以討伐。有機會,即廢其酋長,改由中國政府派官治理,是謂「改土歸流」,亦即古代之變封建為郡縣。

  

  自秦至今,近二千二百年,此等土官,仍未盡絕,可見封建政體的剷除,是要隨著社會文化進步的,不是政治單方面的事情了。

  封建之世,所謂朝代的興亡,都是以諸侯革天子之命。此即以一強國,奪一強國的地位,或竟滅之而已。至統一之世,則朝代的革易,其形式有四:(一)為舊政權的遞嬗12。又分為(甲)中央權臣的篡竊,(乙)地方政權的入據。前者如王莽之於漢,後者如朱溫之於唐。(二)為新政權的崛起,如漢之於秦。(三)為異族的入據,如前趙之於晉,金之於北宋,元之於南宋,清之於明。(四)為本族的恢復,如明之於元。而從全局觀之,則(一)有仍為統一的,(二)有暫行分裂的。後者如三國,南北朝,五代都是。然這只是政權的分裂,社會文化久經統一,所以政權的分立,總是不能持久的。

  從前讀史的人,每分政情為(一)內重,(二)外重,(三)內外俱輕三種。內重之世,每有權臣篡竊之變。外重之世,易招強藩割據之憂。內外俱輕之世,則草澤英雄,乘機崛起;或外夷乘機入犯。惟秦以過剛而折,為一個例外。

  政權當歸諸一人,而大多數人,可以不必過問;甚或以為不當過問;此乃事勢積重所致,斷非論理之當然。所以不論哪一國,其原始的政治,必為民主。後來雖因事勢的變遷,專制政治逐漸興起,然民主政治,仍必久之而後消滅。觀前文所述,可以見之。

  大抵民主政治的廢墜:(一)由於地大人眾,並代表會議而不能召集。(二)大眾所議,總限於特殊的事務,其通常的事務,總是由少數主持常務的人執行的。久之,此少數人日形專擅,對於該問大眾的特殊事務,亦復獨斷獨行。(三)而大眾因情勢渙散,無從起而加以糾正。專制政治就漸漸形成了。這是形式上的變遷。若探求其所以然,則國家大了,政情隨之複雜,大的、複雜的事情,普通人對之不感興趣,亦不能措置。此實為制度轉變的原因。

  然民主的制度可以廢墜,民主的原理則終無滅絕之理。所以先秦諸子,持此議論的即很多。因後世儒術專行,儒家之書,傳者獨多,故其說見於儒家書中的亦獨多,尤以《孟子》一書,為深入人心。其實孟子所誦述的,乃係孔門的書說,觀其論堯舜禪讓之語,與伏生之《尚書大傳》,互相出入可知(司馬遷《五帝本紀》亦采儒家書說)。兩漢之世,此義仍極昌明。

  漢文帝元年,有司請立太子。文帝詔云:「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慊志;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此雖系空言,然天下非一人一家所私有之義,則詔旨中也明白承認了。後來眭孟上書,請漢帝誰差天下(誰差,訪求、簡擇之義),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尤為歷代所無。效忠一姓,漢代的儒家,實不視為天經地義。劉歆系極博通的人,且系漢朝的宗室,而反助王莽以篡漢;揚雄亦不反對王莽;即由於此。但此等高義,懂得的只有少數人,所以不久即湮晦,而君臣之義,反日益昌盛了。

  王與君,在古代是有分別的,說已見前。臣與民亦然。臣乃受君豢13養的人,效忠於其一身,及其子嗣,盡力保衛其家族、財產,以及榮譽、地位的。蓋起於(一)好戰的酋長所豢養的武士,(二)及其特加寵任的僕役。其初,專以效忠於一人一家為主。後來(一)人道主義漸形發達,(二)又從利害經驗上,知道要保一人一家的安全,或求其昌盛,亦非不顧萬民所能。於是其所行者,漸須顧及一國的公益。有時雖違反君主一人一家的利益,而亦有所不能顧。是即大臣與小臣,社稷之臣與私昵嬖14倖的區別。然其道,畢竟是從效忠於一人一家進化而來的,終不能全免此項色彩。

  至民則絕無效忠於君的義務。兩者區別,在古代本極明白,然至後世,卻漸漸湮晦了。無官職的平民,亦竟有效忠一姓的,如不仕新朝之類。這在古人看起來,真要莫名其妙了(異民族當別論。民族興亡之際,是全民族都有效忠的義務的。顧炎武《日知錄·正始》條,分別亡國亡天下,所謂亡天下,即指民族興亡言,古人早見及此了)。至於國君失政,應該誅殺改立之義,自更無人提及。

  剝極則復,到晚明之世,湮晦的古義,才再露一線的曙光。君主之制,其弊全在於世襲。以遺傳論,一姓合法繼承的人,本無代代皆賢之理。以教育論,繼嗣之君,生來就居於優越的地位,志得意滿;又和外間隔絕了;尤其易於不賢。此本顯明之理,昔人斷非不知,然既無可如何,則亦只好置諸不論不議之列了。君主的昏愚、淫亂、暴虐,無過於明朝之多。而時勢危急,內之則流寇縱橫,民生憔悴;外之則眼看異族侵入,好容易從胡元手裡恢復過來的江山,又要淪於建夷之手。仁人君子,蒿目時艱,深求致禍之原,圖窮而匕首見,自然要歸結到政體上了。於是有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出現,其《原君》《原臣》兩篇,於「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之義,發揮得極為深切,正是晴空一個霹靂。但亦只是晴空一個霹靂而已。別種條件,未曾完具,當然不會見之於行動的。於是磅礴鬱積的民主思想,遂仍潛伏著,以待時勢的變化。

  近百年來的時勢,四夷交侵,國家民族,都有絕續存亡的關係,可謂危急極了。這當然不是一個單純的政治問題。但社會文化和政治的分野,政治力量的界限,昔人是不甚明白的。眼看著時勢的危急,國事的敗壞,當然要把其大部分的原因,都歸到政治上去,當然要發動了政治上的力量來救濟它,當然要擬議及於政體。於是從戊戌變法急轉直下,而成為辛亥革命。中國的民主政治,雖然自己久有根基,而親切的觀感,則得之於現代的東西列強。代議政體,自然要繼君主專制而起。但代議政體,在西洋自有其歷史的條件,中國卻無有。於是再急轉直下,而成為現在的黨治。

  中國古代,還有一個極高的理想,那便是孔子所謂大同,老子所謂郅15治,許行所謂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16飧17而治。這是超出於政治範圍之外的,因為國家總必有階級,然後能成立,而孔、老、許行所想望的境界,則是沒有階級的(參看下兩章自明)。

  疑難字詞的注音與解釋:

  ①蹙[cù]:收縮。

  ②剽 [piāo]。

  ③筮[shì]:古代用蓍草占卜。

  ④諮[zī]:同「咨」。

  ⑤圻[qí]:方圓千里之地。

  ⑥畿[jī]:古代王都所領轄的方圓千里地面。後指王都所管轄的地區。

  ⑦草昧[cǎo mèi]:蒙昧;原始未開化狀態。

  ⑧湣 [mǐn]。

  ⑨顓頊[zhuān xū]:傳說中的上古帝王。黃帝之孫,年十歲,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

  ⑩翦[jiǎn]:同「剪」。

  11戡[kān]:用武力平定(叛亂)。

  12遞嬗[dì shàn]:依次更替,逐步演變。

  13豢 [huàn]:豢養。

  14嬖 [bì]:寵愛。

  15郅 [zhì]:最,極。

  16饔 [yōng]:早飯。

  17飧 [sūn]:晚飯。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