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的得失
2024-10-11 10:15:38
作者: 澀澤榮一
昔日的學問和現代的學問相比較,過去比較專注於精神的學問,而現在則偏重知識的教學。
——澀澤榮一
過去的社會與現在的社會有所不同,同樣,過去的青年與現在的青年也有差別。在我二十四五歲的時候,也就是明治維新前的青年,和現代青年比較起來,不管在境遇、教育還是其他方面都迥然不同。因此,要說誰優誰劣,實在不是一句話所能表達的。但有一部分人卻認為,昔日的青年既有氣概,又有抱負,比現代的青年優秀多了,而今日的青年既輕浮又沒朝氣。
這是以偏概全的講法。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拿過去少數的優秀青年和現今一般的青年相比較,做出這樣的結論,多少是有些不妥的。很顯然,今日的青年中也有優秀的,昔日的青年中也有不優秀的。
維新之前,對士、農、工、商的階級劃分極其嚴格:在武士中,有上士和下士之分。農民或商人等老百姓也分為望族和普通人家,他們之間的風尚和所受的教育自然也就有所不同。由此來看,即使是昔時的青年,也會因其出身的不同,其所受的教育也有所差別。昔日的武士和上層的農民、商人,其青年時代多數都是受漢學教育,開始是修《小學》《孝經》《近思錄》等,進而再研修《論語》《大學》《孟子》等。另一方面要鍛鍊身體,並鼓吹武士精神。而一般的農民、商人雖也受到一些教育,只不過是學一些極淺近的行為教育或一般往來庭訓,如《庭訓往來》①,此外還學些加減乘除的簡易算法。因此,接受過高尚漢學教育的武士,通常理想高又有見識,而一般的農民、商人,所接受的只是通俗的東西,故大半是無學識之人。
現代是士、農、工、商四民平等的時代,不再有貴、賤、貧、富的差別,都能受到教育。也就是說,岩崎、三井等巨富人家的兒子和住在大雜院中的子弟,同樣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在多數青年中有品性劣等的、學問不通的,這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把現在的一般青年和過去少數武士階級的青年相比,且批評這個、指責那個,這種做法,實在不恰當。
現在,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當中,和昔日青年對比也有毫不遜色的。過去的教育是針對少數人,只要教出幾個人才就好。現在則是重視常識教育,以啟發多數人的平均水準為目標。過去的青年為選擇良師而費盡心血,如有名的熊澤蕃山去中江藤樹②的住處求中江收他為弟子,被拒絕了,熊澤就在中江藤樹的屋檐下立了三天三夜,藤樹有感於他的熱誠,最後收他為門人。其他如新井白石拜木下順庵③為師,林道春拜藤原惺窩為師,都是為了選擇良師以修學進德。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但是,現代青年與老師之間的關係全亂了,師生之間缺乏美好的情誼,這情形令人寒心至極。現代的青年根本不尊敬自己的老師,學校的學生把老師看成說相聲的或講古師,不然就說他們課講得不好,解釋拙劣等等,這些行為對學生來說是不應有的。這種現象的發生從一方面來看,也許緣於學科制度的古今不同,學生要接觸很多老師,以至造成師生關係的大亂。同時,老師對學生也有不愛護的,甚而討厭的。
要言之,青年必須接近良師以陶冶自己的品性。昔日的學問和現代的學問相比較,過去比較專注於精神的學問,而現在則偏重知識的教學。過去所讀的書籍多談論精神修養,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照書本去實踐,不管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都是教導人倫之大義。
《論語·學而》中記載:「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還記載:「事君,能致其身。」講述的是忠孝思想,且詳述仁義禮智信的教訓,以喚起同情心、廉恥心。同時,又教導學生重視禮節,重視勤儉的生活。所以,過去的青年總是能修養其身,自然就能以天下國家大事為念,養成樸實,重視廉恥,以信義為貴的習氣。與此相反,現代的教育重智育,自小學時代就開始修習多門學科,至中學、大學,更是只求知識的累積,忽視了精神的修養,所以,今日青年們的品質就成了可憂之事。
總的說來,現代青年的求學目的就有偏差。孔子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話依然適用於今日。
今日的青年只是為學問而去做學問,一開始並沒有樹立明確的目標,只是漠然地做學問。結果他們進入社會,往往還發出「我為什麼而學」這樣的疑問。另一方面,由於有這樣一種只要好好求學,不管是誰都能成為偉人的觀念存在,因而不顧自己的境遇與生活形態,只一味去求與自己不相應的學問,結果常常會導致後悔。所以,青年應該考慮到自己的資力,小學畢業之後,就要進入各種專門的教育中,學習對自己有用的技術。如果想接受高等教育,在中學就要先選定一個明確的目的,明白自己將來究竟幹什麼。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虛榮心而誤解了修學的道理,這樣做不僅誤了青年自身,還會招來國家全體元氣的衰退。
①《庭訓往來》:日本江戶時期「寺子屋」所用的一本有關書法的學前教育書。
②中江藤樹(1608—1648):日本德川時代初期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日本陽明學派的創始人。
③木下順庵(1621—1698):日本江戶前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