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富」與「為仁」相斥之風
2024-10-11 10:15:29
作者: 澀澤榮一
凡要做武士者,必須修習所謂仁義孝悌忠信之道。
——澀澤榮一
任何行業都有競爭,其中最激烈的要算是賽馬、划船。此外像早上幾點起床也有競爭,讀書也有競爭,乃至於德高望重之人受到晚輩的尊重亦各有競爭。只是後面的那些競爭不那麼激烈,賽馬、划船則不然,幾乎是拼命也在所不惜。同樣的道理,在增加自己的財產這點上也是這樣,競爭也很激烈。其極端就是把道義觀念忘得一乾二淨,也就是說,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即:誤同事、毀他人或大大地腐蝕自己。
古語說的「為富不仁」,也可以用來解釋這個道理。亞里士多德也說:「凡商業都是罪惡的。」但由於當時是人文尚未開化的時代,雖然這些話是出自大哲學家之口,同樣還是沒有被人們真正理解,這和孟子說的「為富不仁,為仁不富」一樣,都值得玩味。所以,造成這種誤解,就不能不說是一般人的習慣所使然。
元和元年(1615),豐臣氏①滅亡,德川家取代天皇統一天下,從此偃旗息鼓,國內不再爭戰。從此以後,政治方針似乎都出自孔子之教。以前,日本和中國或是西方各國尚有相當的接觸,但曾因少數的基督徒對日本懷有不良企圖,可能是因為從荷蘭來的文書上說,有人想用宗教來征服日本國,故當時日本完全斷絕了與海外的接觸,僅允許長崎港和特定的某些國家來往。至於對內,則全以武力治國。而這位以武力治國的人,他所遵奉的其實就是孔子之道。因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種治國的道理,就成了幕府的方針。所以,凡要做武士者,必須修習所謂仁義孝悌忠信之道。而以仁義道德治理老百姓的人,則同生產謀利不發生關係。如此一來,所謂「為仁不富,為富不仁」就使之見諸實際。
治人者一方是消費者,並不從事生產,而從事生產營利的人則與治人、教人者的身份剛好相反。因而「武士甘守清貧」的風尚就這樣流傳下來。再者,治人者被人所養。所以,食人之食者死於人之事,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這就是他們的本分。生產殖利是那些和仁義道德無關之人的分內事,結果就成了與過去「凡商業都是罪惡的」相同的狀態。此風幾乎流傳了三百年之久。初期尚可應付時代的要求,後來因為閉關政策,知識逐漸落後,活力衰退,形式繁多,以致武士精神也頹廢了,而商人日益卑下,最終形成爾虞我詐、虛偽橫行的局面。
①豐臣氏:即豐臣秀賴(1593—1615),日本戰國時期武將、公卿,太閤豐臣秀吉第三子。1615年夏,在大阪之戰中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