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歷史深處的美麗> 無愛的家庭出身,偏偏渴望真情

無愛的家庭出身,偏偏渴望真情

2024-10-11 10:07:31 作者: 沈念

  其實,張愛玲是不信婚姻的。她少年老成,慣於獨來獨往。喜歡將一切心事付諸筆端,大千世界在眼前,而非心間。哪怕處於鬧市人群,她生活的地方,常年只有一個自我。

  這樣不善甚至是不喜與人交際的秉性,是拜她的家庭背景所賜。

  張愛玲出生在身世顯赫的官宦家族,提起祖父的名諱,但凡有一點歷史知識的人,都要驚掉下巴。張佩綸,清朝末年鼎鼎有名的翰林講師、左副都御史。而其曾外公則是影響了近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晚清軍政重臣李鴻章。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張佩綸其人剛正不阿,平常除了喜歡彈劾貪官污吏,有事沒事就愛評議朝政。李鴻章則更是作為洋務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為促進大清發展,直追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真可謂功在社稷。

  「求本溯源」,張愛玲的性格里,繼承了祖上人的固執、堅定與果敢。

  張佩綸因與法國人交戰失利,迫於輿論壓力躲到黑龍江熱河。原本以為官場之路至此斷送,孰料李鴻章慧眼識英豪,從眾位優秀青年裡挑中他,並做主將二女兒嫁給他。時年,張佩綸已年過四旬,且系三婚,而李菊藕剛滿二十二歲。

  婚後,兩人生育一子一女,即是張志沂(張愛玲父親)與張茂淵(張愛玲姑姑)。

  也許是夫妻二人的教育沒有做到位,生於官宦世家與書香門第的張志沂,並沒長成一個大人們盼望的才華與膽識並重,對待工作和生活足夠認真的年輕人。

  19歲,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張志沂與來自南京黃軍門的貴小姐喜結連理。提到張志沂就不得不重提他的母親李菊藕。

  李菊藕出身尊貴,自小家風嚴訓,受李鴻章薰陶,她自幼酷愛讀書批文,很有一套獨特的思想,是個敢於質疑、勇立新說的新女性。

  光緒十五年己丑五月二十一日,張李夫婦閱宋人筆記《清波雜誌》,在翻到北宋理學家胡瑗的「嫁娶說」時,李菊藕大不以為然。

  胡瑗的觀點是「嫁女須勝吾家,娶婦須不若吾家」。李菊藕在書的空白處,立批之曰:

  「此矯世之言也,非聖賢之言也。夫其所見似與世之求援系者稍異,然充類盡致則貴家之女將無可嫁之士,而貧士可以乞丐之女為妻矣,豈理也哉!夫嫁女須勝吾家,娶婦須不若吾家,第以防其驕而亡。其婦女平日若教以三從四德,何至入門而驕其尊,傲其夫婿哉!不清其源,治其本,而於姻戚之家斤斤計較其貧富貴賤,所以似高而實陋耳。」

  她認為,若將「三從四德」改為「讀書明理」,這段話讀起來就寬宏大量得多,放之四海皆準。

  張佩綸晚年官場失意,最後淪落到不惜借酗酒消磨殘生,使李菊藕有所不快。李鴻章心疼女兒的處境,頻頻寫信給予寬慰,無奈並不奏效。

  1902年前後,李鴻章與張佩綸先後離世,偌大的家庭瞬間只剩李菊藕一個女子在支撐。更可嘆當時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個7歲,一個才2歲。李菊藕37歲守寡,心有戚戚,終日致力於閉門教子。

  一個婦人帶著兩個小兒,苦挨歲月已屬不易,奈何她內心倔強,偏咽不下一口惡氣。她把振興家族的希望,全數寄托在兩個孩兒身上,特別是對兒子張志沂寄予厚望。曾在家中做工的老女僕回憶說,「打小就盯著兒子張志沂背書,三爺背不出書,打呃!罰跪。」

  她的嚴厲多少取得了些成績,最顯而易見的是,成年後的張志沂還非常擅於古文的背誦,甚至可以倒背如流,毫無壓力。閒來無事,他就會在家裡繞室詠哦,末尾處拖了長腔,一唱三嘆地作結。

  除了學問,在穿衣打扮上,李菊藕對他也有著近乎苛刻的堅持。她不允許兒子作紈絝子弟的打扮,鮮衣怒馬明顯不是她的風格,她要求兒子莊重樸實、穿著得體,因此,從小到大,張志沂常穿顏色嬌嫩的老式衣服,滿幫繡的花鞋,絲毫不時尚。

  強勢的母親,往往只能培養出一個性格軟弱的孩子。大概是童年太過苛刻,沒有得到應有的快樂。成年後的張志沂,並沒像父母希望的那樣,成為一個振興家族的棟樑。

  自從娶了張愛玲的母親,他逐漸意識到:這位出身名門,思想作風西化的小姐,根本不是他感情的歸宿。

  這位小姐打扮時尚,熱衷西洋文化,對封建守舊的東西很是排斥,就連住所都必須是自帶花園的洋房。

  兒時的張愛玲,對母親黃逸梵沒有太多的印象。最熟悉的場景就是母親身穿時髦的洋裝,坐在鋼琴旁翻著樂譜,或者在一個天氣晴好的下午,對著靜物一畫就是一天。

  日子一天天流逝,她或許是忽然覺察出這並非自己想過的生活,於是,在張愛玲4歲的時候,便同張茂源(張愛玲姑姑)一起登上了去歐洲的輪船。這位新時代女性不肯為了孩子,放棄自己想過的生活。

  年僅4歲的張愛玲,便失去了母愛。

  1928年,張愛玲已經8歲了,母親和姑姑才從歐洲遊學回來。當時,迫於戰事,張家已從天津搬到了上海。或許此時張志沂對黃逸梵仍有眷戀,他們的新家位於上海市一條乾淨的街道,按照妻子的意願,是一棟自帶花園的洋房。

  雖4年沒有再見,但母女之間的血緣關係難以割捨,8歲的張愛玲重新擁有了母愛。經過先進的西洋文化的薰陶,她覺得母親整個人越發別致起來。

  張愛玲在母親的引導下,開始每天學習英文、繪畫和鋼琴。黃逸梵要把一個新女性的做派,根植到張愛玲的身上,把她培養成一位驕傲的、有著鮮明個性的洋派小姐。

  對一個家庭來說,不管任何時候,孩子的教育問題都是一個重大問題。倘若父母雙方教育方針一致,則大人孩子都不必受罪,家庭也能維持應有的秩序與和睦;若二人意見不同,且呈兩極分化態勢,就很容易引發嚴重的家庭矛盾,雙方會為誰有資格做出決定,以事實證明自己的家庭地位而爭辯。

  非常不湊巧,張愛玲的父母屬於後者。不過想想也是,黃逸梵是出國遊學、深受五四新潮影響的新時代女性,張志沂卻是封建遺少,滿腦子守舊思想。兩個人合不來,似乎是意料之中。

  父母爭吵,遭殃的是孩子。1930年,因為張愛玲上小學的事,夫妻倆又一次大動干戈。黃逸梵堅持要女兒進入當地教育最先進的小學——黃氏小學,而張志沂則堅持認為,小孩子嘛,進什麼學校無所謂。

  最終,這場戰役以黃逸梵的勝利宣告結束。吃了敗仗的張志沂,縱然不情願,也只好由著妻子去。但是從這件事裡,黃逸梵察覺到——她與丈夫明顯是兩個世界的人,沒有共同語言,思想也不一致,真的沒必要再共同生活下去。

  很快地,她就向張志沂提出離婚,並且堅決不顧及對方好言好語地挽留,執意分開。也是在這一年,她根據女兒的英文名字Eileen,為她正式改名——「張愛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