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希特勒賜死的「沙漠之狐」
2024-10-11 09:54:55
作者: 趙越
「二戰迷」應該都很熟悉「沙漠之狐」埃爾溫·隆美爾,他是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著名的軍事家、戰術家。除了「沙漠之狐」外,他還與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並稱為「帝國之鷹」,他們三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
隆美爾1891年出生於德國的符騰堡邦海登海姆市,1910年從軍,一戰時隨軍開赴法國,後又在東線與羅馬尼亞人和義大利人作戰,立下戰功,被德皇威廉二世授予藍馬克斯勳章。一戰後曾擔任過步兵營長、陸軍學院教官。1938年,隆美爾少將任元首大本營司令。
真正讓隆美爾展現出過人軍事才幹的,主要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德軍進攻法國,隆美爾率領第七裝甲步兵師以狂飆突擊的進軍方式,利用裝甲師的機動能力進行大迂迴的快速突擊,出其不意的攻打戰術使法國軍隊一潰千里。在持續6個星期的戰鬥中,隆美爾的裝甲師僅以死傷2000餘人的代價俘獲敵軍共計9.7萬餘人。由於這次輝煌的勝利,隆美爾獲得了一枚騎士鐵十字勳章。
隆美爾在對法作戰中總結出一條經驗:在兩軍對戰中,誰先用火力壓制住對方,誰往往會獲得勝利;而在靜止時等候戰況發展的一方,常常會被對方擊敗。因此,即使不曾發現對方的準確目標,也要先發制人。他認為時間的集中比空間的集中更重要,速度足以抵消數量的劣勢,彈性可視為奇襲的工具。隆美爾喜歡首先用88mm高炮轟擊敵方的坦克,緊接著指揮大規模坦克進行集群衝擊。他利用這種方式幾乎實現了戰無不勝。
隨後,義大利向英法宣戰,並趁機出兵北非,試圖獲取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但英軍的反擊讓義大利的軍隊陷入了被動,意軍的十個師被殲滅。當時的納粹德國與法西斯的義大利是盟友,希特勒組建納粹黨就是跟義大利的墨索里尼學的。義大利的野心雖大——讓地中海再次變成義大利的內湖,但意軍的戰鬥力極差,不斷地拖累盟友,因此被現代人稱為「二戰時最坑的豬隊友」。就在此時,隆美爾被希特勒任命為非洲軍軍長,率領一個輕裝師和一個裝甲師去救援義大利軍隊。隆美爾利用英軍的調防以及英軍認為德軍在非洲兵力較弱的輕敵心理,很快出其不意地向前突進四五百公里,給英軍以沉重的打擊。隨後在德軍兵力並未到齊的情況下,抓住戰機,迅速突擊立足未穩的英軍。隆美爾通過其閃電般的行動和一連串的進攻,很快將英軍在北非的落腳之地縮小到了北非的托布魯克。後來,隆美爾又指揮德意聯軍攻陷了托布魯克。為此,隆美爾被授予了陸軍元帥的軍銜,成為德軍中最年輕的元帥。
本章節來源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隆美爾之所以屢戰屢勝,主要在於其用兵特點突出一個「奇」字,正如《孫子兵法》里講的「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但之後,隨著英美聯軍在非洲不斷加大資源的投入,而德軍則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對蘇作戰中,德軍在北非的兵力與補給捉襟見肘,在此情況下,隆美爾也很難有所作為。由於出現了多起敗績,隆美爾被調回德國。他此時已經意識到,因為戰敗自己已經失寵於希特勒了,便開始撰寫自己的回憶錄。
後來,隆美爾作為B集團軍群的司令官,主要負責在西方建立「大西洋堡壘」,防止當時的盟軍登陸。遺憾的是,1944年6月6日,盟軍最終在法國的諾曼第登陸成功,德軍在東線戰場上與蘇軍的戰鬥也在節節敗退。隆美爾此時已經預測到戰爭的最後走向了,並數次向希特勒建議在西線與英美等國談判並建立和平協議,但這是希特勒絕對不能容忍的。
斯奈德在《第三帝國百科全書》的一篇文章中說:1944年6月17日和29日,隆美爾兩次見到希特勒並想說服他結束戰爭,因為這樣德國可以保留相當可觀的軍事實力,但彼時這位面色蒼白、渾身發抖的元首卻用憤怒和諷刺來回答他的坦誠。
1944年7月,也就是盟軍諾曼第登陸後,英軍飛機擊中了隆美爾的汽車,他身負重傷,被送回家鄉尤姆養傷。在隆美爾治療期間,發生了震驚世界的針對希特勒的「七二○」謀殺事件,希特勒差一點被炸死。
事後,希特勒命秘密警察展開調查。其中一名謀反分子在臨死前招認了隆美爾參與了此次謀殺。一般看來,箇中關係一目了然,更深入的探究,無非就是隆美爾與謀反集團合作的程度問題。據此,一些歷史學家、傳記作者都順理成章地將隆美爾描繪成反希特勒的英雄。有些書中,把他說成是謀反集團的成員,並有他們合作的詳細描繪。美國記者威廉·夏伊勒在自己被再版多次的《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中,也確認了隆美爾與謀殺集團的合作,還說謀反集團打算在希特勒之後,推選隆美爾為政府首腦。
然而,對於「七二○」謀殺事件,隆美爾表示,自己從未表示過贊同,因為這會使希特勒成為英雄。他說:「謀殺希特勒的動機實在毫無意義,我們怕的不是希特勒這個人的作為,而是他在德國人民心中的偶像地位。」隆美爾的妻兒在戰後也都發表過聲明,否認隆美爾參加過這次謀殺事件。看來,謀反分子內定在行動成功後由隆美爾擔任政府首腦,只不過是他們的一廂情願。謀殺失敗後,一個謀反分子在處決之前被希特勒的秘密警察掛在一個吊肉的鉤子上,在極度痛苦之際,他將隆美爾扯進謀反分子的名單中是不足為奇的。
不過,將各種說法進行比較研究後,接近真實的結論應該是:隆美爾在戰爭形勢急轉的情況下,產生了比較成熟的、企圖挽回敗局的戰略設想,遭到希特勒的斥責與奚落後,由失望而引發對元首的不滿甚至怨恨,而他與反希特勒集團在一些問題上也有分歧。由於暗殺行動失敗,隆美爾受到牽連,被逼自殺。他的死,只能說成是他個人的「悲劇」,而「屈死鬼」和「反希特勒的英雄」,這兩頂帽子扣在他頭上都不怎麼合適。
總體而言,隆美爾在客觀上的確是法西斯的幫凶。但是,隆美爾、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軍事家並不支持希特勒的屠殺,他們只是在盡軍人的本分而已。而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確實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製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和黨衛軍首腦相比,身為正規國防軍優秀將領的他們還算清白,他們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也許正因為這點,加上他們令人驚嘆的軍事造詣,使他們贏得了敵國的尊敬和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邱吉爾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隆美爾:「儘管我們在戰爭中互相廝殺,但請允許我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
隆美爾不管在生前還是身後,都受到了極高的推崇,無論是自己人還是敵人,都不吝給予他讚美,除了天幸和宣傳的因素,他自身的天賦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