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君子、小人都不喜歡寇準
2024-10-11 09:48:37
作者: 趙越
宋景德元年(1004),遼軍大舉侵宋,寇準力主抵抗,進而促成「澶淵之盟」,暫時穩定了局面,也為北宋之後100多年的和平發展提供了保障。此後,寇準受到了真宗的高度禮遇與信任,一路升任丞相。
然而,寇準的仕途跌宕坎坷,四起四落,最終難逃被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司戶參軍的厄運。究其原因,六字記之曰:「偏離『正』,過於『直』」。《宋史》中說到寇準時用得最多的就是「正直」二字。寇準的確「直」得令人佩服,但說他「正」,就見仁見智了。
「澶淵之盟」的功績讓寇準的權力欲望達到巔峰,使他毫無顧忌地獨攬大權,肆無忌憚地插手丞相本無權過問的人事任免,更時常咄咄逼人地左右皇帝的決定。不僅如此,對朝中同僚亦是氣焰凌人。寇準被貶之後得以重回權力之巔,出任西府樞密正使,宰相王旦的力薦功不可沒。然而寇準根本不把這位晚於他為相的同僚放在眼裡,不僅不通力合作,還處處針鋒相對,一有機會就想方設法挑其毛病,上報給皇帝。然而王旦「宰相肚裡能撐船」,認定寇準是難得的人才,不僅沒有設計報復,反而多番在皇帝面前極力推薦,勸皇帝對其委以重任。相比之下,誰是小人誰是君子,一目了然。
寇準畢竟不是聖人,偏離正道亦不足為奇。然其至死不改的倔強耿直,著實令人嘆服。不過為人太過正直,在官場行走就難免處處樹敵。無論是對同僚,還是對皇帝,寇準較真起來絲毫不讓,非論出個是非對錯不可。
一次殿上議事,寇準言辭過於激烈,宋太宗幾次打斷都無法阻止寇準的放肆狂言,一氣之下,猛然起身離去。寇準見狀,一步上前拉住宋太宗的衣角,硬是將其拉回坐下。幸好寇準爭得在理,免了一次殺身之禍。然而,他並不是次次都在理,次次都走運的。
寇準第一次被貶,就起因於他與政敵無理爭吵,互揭其短。一日,寇準和溫仲舒騎馬並行,突然衝出個瘋子擋住去路,向寇準山呼萬歲。此事被寇準的政敵張遜得知後,派人向皇帝密告,揭發寇準有異心。寇準以溫仲舒為證人,為自己辯護。由此在太宗面前引發了一場激烈爭吵,使得太宗龍顏大怒,當下撤了張遜的職,同時也把寇準貶去了青州。
寇準最終被佞臣丁謂陷害,慘澹收場,溯其源頭便是他那句直白的諷刺性的話:「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耶?」當年,寇準與丁謂關係親密,在一次宴會上,丁謂見寇準的鬍鬚上粘了些飯粒,便起身替他拂去。結果好心沒好報,反而遭來寇準一句冷言,丁謂由此記恨心中,最終「大仇得報」,將寇準趕到了雷州,終結了他跌宕起伏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