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成牛李黨爭犧牲品
2024-10-11 09:48:34
作者: 趙越
中國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它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消泯於清末。唐朝可以說是科舉制度真正發展起來的時期,它對從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士經驗及教訓進行了總結,進而開創了比較詳明嚴密的考試取士制度,確立了一定的客觀標準,也就是選賢任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讓出身低微的知識分子有了打破嚴格的封建等級界線、進入仕途的機會。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雙面的,有利必有弊。庶族們的平步青雲讓養尊處優的士族們感到強烈的心理失衡。於是,正當文人才子們都在寒窗苦讀,為擠過這道狹窄的入仕門而爭得你死我活、頭破血流的時候,一場政治鬥爭在文人間如火如荼地展開了。這就是「牛李黨爭」的時代背景。在當時,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牛僧孺、李宗閔對此毫不知情,一門心思想著如何中舉,卻在不知不覺中踏入了黨爭的泥淖。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長安舉行科舉考試,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策論中批評時政,得到考官的賞識,但因為二人在考卷中抨擊了宰相李吉甫,於是李吉甫從中作梗,對二人久不續用。誰知此事卻致使朝野譁然,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嫉賢妒能。唐憲宗迫於壓力,只得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命宰相。至此,朝臣分成兩派,互相對立。但真正的「牛李黨爭」,是在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上台之後開始的。
唐穆宗在位期間,牛僧孺曾一度為相,一次科舉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主持,其中牽涉李宗閔等人。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指斥李宗閔等人主持科考舞弊。結果李宗閔等人被貶官,鬥爭逐漸趨於複雜化。就這樣,朝廷中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兩派,相互傾軋40餘年。牛李兩黨的政治主張截然不同,主要表現在:李黨力主摧抑藩鎮割據勢力,恢復中央集權;牛黨反對用兵藩鎮,主張姑息妥協。
其實,這樣的爭論是有一定的歷史意義的。可是自長慶元年以後,黨爭的內容已經看不到有絲毫意義,完全是些為了將對手打倒在地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唐代黨爭已經演變成了一場爭權奪利的政治鬥爭,這正是唐代黨爭的實質所在。官僚之間的鬥爭不斷升級、擴大。
那麼,牛李黨爭之事與晚唐著名才子李商隱又有何干係呢?為什麼說李商隱是牛李黨爭的犧牲品呢?原來,這一切都與牛黨的令狐楚有關。據《舊唐書·李商隱傳》的記載,李商隱少富文采,儒雅風流,深受當時鎮守河陽的令狐楚賞識。按照這個節奏,在令狐楚的引薦下,李商隱的仕途必將一片輝煌。可不巧的是,鎮河陽侍御史王茂元也對李商隱青睞有加,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商隱。王茂元是李黨領袖李德裕的親信,李商隱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無形中就是靠攏了李黨。此事被令狐楚知道後,大罵李商隱背信棄義,任李商隱多次找令狐楚解釋,自己並無心與牛黨為敵,仍得不到令狐楚的原諒。
由於處境尷尬,李商隱既沒辦法與牛黨交好,失去了被引薦的機會,又不想借著岳父的關係走入政壇。再說李黨對於李商隱曾與牛黨親密接觸的事情始終有所忌憚,更不可能舉薦他。結果滿腹經綸、才情高絕的李商隱一生備受冷落,黯然而終。對於李商隱而言,他的心中並沒有黨派之分,不然他也不會私下結交文人,從不過問對方黨屬。不過,他的心坦蕩自然,並不等於別人也同樣擁有君子之心,憑君子之心結識小人,又如何能得善終呢?
看歷史上歷朝歷代「朋黨之爭」,漢、明兩朝主要是宦官與外戚或朝臣的權力之爭,宋朝則是朝臣的政見之爭,唯有唐朝的朋黨之爭畸形可笑,它不過是公卿顯官集團(李黨)同豪強地主、暴發戶庶族(牛黨)之間的衝突。這種鬥爭只會使一個國家越來越貧弱,並不是通過激烈的碰撞,會擦出新的火花,也沒有正義與邪惡可言。所以說,處在此類夾縫環境中的李商隱,儘管有再大的才華,在備顯無知的鬥爭中也一樣要成為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