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縫補補又三年的道光帝
2024-10-11 09:46:55
作者: 趙越
古代帝王中,商紂這樣豪奢縱慾之徒並不少見,但也不是沒有「力倡節儉」的吝嗇鬼,道光皇帝就是這樣一位另類皇帝。
漢代,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也曾倡導節儉,得到後人的極力讚揚,可是節儉起來,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比漢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道光皇帝卻並未因此獲得史家的稱譽,反而,人們在談起他的節儉時,往往彼此會心地揶揄他的吝嗇、摳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說起來,道光的節儉,有他個人經歷的原因,也有出於對整個時局和國家財政狀況的考慮。
盛京,也就是今日的瀋陽,乃是滿人在入關之前的首都,被滿人稱為所謂「龍興之地」,到現在仍有瀋陽故宮作為歷史景點向遊人開放。嘉慶二十三年(1818),時為皇太子的道光隨著父親嘉慶一同去盛京祭祖。同是皇宮,但無論是外在的氣度還是內里的舒適,瀋陽故宮較之北京的紫禁城不知差了多少。一心教子的嘉慶還特地領著道光來到清寧宮東暖閣,將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極其簡陋的舊時用物拿出來給他看,讓他「憶苦思甜」。早已被人們遺棄不用的糠燈,蠢笨的牛皮烏拉,光禿禿的粗糙拐杖……這些祖先遺物在道光並不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回到北京後,道光與妻子將情況一說,擁護丈夫的妻子立即找人清空了家裡床鋪桌椅之外的家具,以示將戒奢從簡進行到底。這還不夠,夫妻兩個又從飲食上算計起來:他們每天只吃太監從宮外一路小跑買回來的燒餅。雖然時間一久,燒餅已然是又冷又硬,但道光夫婦仍然就著熱茶將之吃下肚去,連眉頭都不皺一下。
事實上,大清朝走到道光這一步,確乎是「內囊卻也盡上來了」。乾隆時期雖然敗家奢侈,但國庫內也有個八千萬兩白銀;而到了道光時候,卻只有不到兩千萬兩白銀。而這也不過是好看的帳面數字,真情到底如何,道光皇帝恐怕根本沒勇氣認真核查一番。
登基之後,道光又將他的「節儉模式」推廣到四海之內,他發了一道《御製聲色貨利諭》,號召全國上下官員一起認真學習。孔聖人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這話被道光引為至理名言。他認為,只要自己省著點,就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於是下令叫各省督撫停止每年的進貢。按說,進貢的貢品很多不過是些土特產,比如閩南的荔枝、湘贛的春筍、雲南的藥材之類,並不值多少錢,可是這些地方離京城太遠,來回運送所需的人力與財力就不是一筆小數。所以道光的這個命令是有些道理的。
不過,理想與現實總是很難協調。道光的命令雖然下去了,各省督撫卻猶疑起來:皇帝這回是玩真的,還是說給老百姓聽的?更何況,給皇帝進貢,自己也可以撈點油水——廟裡的和尚,其吃穿用度不就是出自信徒供給佛祖、菩薩的香油錢嗎?於是貢品接著送,只不過改名為「孝敬」,叫道光皇帝不好意思不收。而且這「孝敬」也不能責令其送回,因為這樣一來,運費自會翻番,變成「省事適足以滋事」了。於是停止進貢之事就此作罷。
當時,中國仍是農業社會,又值幾千年來人口頂峰,土地資源有限,而生產能力停滯,所以欲求富足,只能從節儉上下功夫。不過,道光雖然節儉,卻擋不住各級官吏的豪奢,所以實際上他的節儉運動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若他肯睜眼看看這個世界,當他自己在啃窩頭的時候,他的下屬「奴才」卻山珍海味地胡吃海喝,不知會做何感想。
更諷刺的是,道光皇帝不光沒有管理好臣子,也未曾管理好家門,他的兒子咸豐與兒媳慈禧都比著賽地奢華縱慾。
「人力有時而窮」,道光帝身處清王朝的下坡路上,總想竭盡全力地延緩其衰落,又豈可得?在他黑夜裡借著月光縫補衣服上的補丁時,英國人架著利炮的「堅船」的馬達正轟隆隆地發動,就要強行闖入這個老大帝國的港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