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清如水即是佛
2024-10-11 09:13:48
作者: 虛雲大師
內心清澈到如水一樣無色、無味、透明,這是佛心的清透。能給人安靜與祥和,也能給人一份寧靜與智慧。
佛性,佛指覺悟,性,意為不變。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而清淨心指的是人的心境潔淨,不受外界的干擾。從字面上看,二者好像沒有聯繫,其實二者有著很大的聯繫。
念佛最重要的是用清淨心、真誠心去念,如果有很多的問題放在你的心上,就已經把你的佛性破壞了。佛性能給人帶來安靜和祥和,無論你的心多麼散亂,你的雜念有多少,你都要把它們統統收起來,收起來就能做到靜心,而這心態能讓人智慧如佛。
有個青年熱戀四年的女友跟著一個商人跑了,感情遭到洗劫的他痛不欲生,最後選擇在深山一座寺院削髮為僧,成了一名小沙彌。他所在的是一座香客盈門的寺院。為了更好地接受香客們的布施,寺院的住持除了接受施主們的香火錢,還專門在寺院的園子裡開了一塊花圃,供施主們在佛前種些花草。這片園子原來是一片荒蕪的土地,開墾之後,很快生機盎然起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香客手捧花草,像是擎著一炷炷佛香,虔誠地鏟土、施肥、澆水……沒過多久,園子裡一派奼紫嫣紅,蜂蝶翩躚其間,煞是可人。
然而小沙彌卻面對這些美景終日愁眉緊鎖,對著園子唉聲嘆氣。住持看到這樣的情景,就問他為什麼不敢接近花草。小沙彌苦著臉告訴住持說怕自己接近了花草後亂了自己的心性,不能再一心念佛,使心變得不再清淨。
住持聽後告訴他,佛門雖是聖地,但也有許多女眾來此,本身修佛修的就是心性,沒有一顆清淨的心怎麼可以成佛,不能心清如水便沒有了佛心,並且告訴他六根清淨,處處皆見蓮花開。
他瞬間醍醐灌頂,明白了六根不淨不在於花的鮮艷,而是在於自己的心是否清淨。後來他一生事佛,一生做善事,圓寂後,人們發現了他留下的舍利子。
小沙彌從煩惱到歡喜,周圍世界沒有變,改變的是他的心境。心寬了,心淨了,自然就容下萬物,也成就了自己。
虛雲大師在求佛路上經歷了千辛萬苦,一直保持著清澈的內心,不為外界所干擾,才在佛學上有了成就。
光緒元年的時候,虛雲大師已經36歲。他到高明寺聽敏曦法師講《法華經》完畢後,辭別了融鏡老法師下山,行腳天涯,參訪學道。他先是渡海到普陀山,走遍並且參拜了各個寺剎。到過寧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到杭州禮拜天朗和尚,到天寧寺禮拜清光和尚,到焦山禮拜大水和尚,到金山親近觀心、新林、大定等和尚……一路上專心,沒有任何雜念地求佛,拜訪。到了光緒八年,他再次禮拜普陀,為報親恩,再次登上五台山。當年的七月一日,從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一直拜到五台山。開始時,有偏真、秋凝等四僧一同禮拜,渡海由寧波登陸,向北前進,過了蘇州、常州,天氣漸冷,四位附香者先後退出。他一個人禮拜前進,經南京渡江到浦口,在獅子山寺一個人過年。過了春節,再由獅子山寺起香,經蘇北進入河南,經過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到了臘月,拜到黃河邊的鐵謝渡。渡過黃河後,錯過宿店,在路邊一個茅棚中過夜。後半夜大雪紛飛,黎明後積雪很深,過往無人,他在茅棚中枯坐念佛,饑寒交迫,日復一日,到了第六日終於陷入昏迷狀態。後來得一丐者相救,才得以繼續前進,拜到豫北懷慶府,在洪福寺再次一個人過年。正月初二再起香前進,拜到五月底終於拜到五台山的顯通寺。
虛雲大師這種毅力,實在不是常人所能及的!其間,偏真、秋凝等四僧先後退出,大師不畏風雪,仍然繼續前行。就是因為大師心無雜念,一心向佛,他的內心清澈到如水一樣無色、無味、透明,所以才有了清透的佛心,最後完成了禮拜。
我們平時也要保持自己內心的清澈。學會真誠,流真誠的淚水,露真誠的微笑,讓心思澄明,使言行磊落;學會堅強,不怕磨難,不怕殘缺和醜陋,不怕惡言和冷眼;學會放棄,學會鬆手;學會知難而退,在恰當的時機轉身;學會用純淨的雙眼觀察社會,平靜做人,平
靜處事。如此,便能心靜如水,心清如水!
靜心小語
從煩惱到歡喜,周圍世界沒有變,改變的是他的心境。心寬了,心淨了,自然就容下萬物,也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