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靜心的智慧> 常為心靈除塵

常為心靈除塵

2024-10-11 09:13:45 作者: 虛雲大師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人們在生活中總是會為一些欲望和需求所煩惱,為了使煩惱減少,人們在不斷地追尋一種平和的心態,以此使自己的心靈變得純粹。

  人們常常嚷著要去尋找內心的平和,有些人甚至不惜遠走他方以尋覓內心的平和。其實它一直都在,從不需要你去尋覓。當你從為欲望而勞役終日的忙碌中靜下來時,自然會感到它的存在。但如果你心中沒有平和,縱然跑到天涯海角也不會尋得到它;假如你心中有了平和,內心也就清淨了,那些塵雜自然也就消失了。

  虛雲大師就此講過一位老修行的故事。古時候有一位老修行,在大眾會下住了多時,度量很寬,待人厚道,常能勸人放下。有人問他:「你這樣勸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沒有?」他說:「我在30年前就斷無明了,還有什麼放不下呢?」後來老修行覺得在大眾會下,還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這回獨宿孤峰,無人來往,自由自在,以為就真無煩惱了。誰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聽到門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鬧鬧地說到庵里去看看。有人說不要動修行人的念頭,又有人說既是修行人,念頭是不會動的。後來牧童們都進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團上沒有理他們,他們找喝的找吃的鬧得不休,老修行不動不聲,牧童以為他死了,搖他也不動,但摸他身上還有暖氣。有人說:「他入定了。」有人說:「我不相信!」於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還是不動;又有人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於是大罵道:「打死你這班小雜種!」那時觀世音菩薩在空中出現說:「你30年前斷了無明的,今天還放不下嗎?」可見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轉真不容易。

  這位老修行30年前就斷了無明,本已具有了清淨心,卻在牧童挑他的鼻子時大罵牧童,可見使內心清淨心無雜念不是那麼容易的。

  我們的心影響著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擁有一顆純潔心的人,見到的是一個值得歡欣的世界;而內心不純粹的人,見到的是一個令人憤怒的世界。虛雲大師曾說:「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所以,第一點就是清掃內心的污垢,去除一切情慾妄想的雜念。色即是空,心如虛空。人的妄想情慾都會使心靈變得不純粹。只有去除這些雜念,才能保持一顆清淨心。」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世尊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是針對你我的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內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所以,第二點就是懂因果明智慧。世界上的良藥,每一種只能治一種疾病;心靈的良藥——智慧與因果,卻可以治癒一切病苦。在你的心開始懂得因果時,生命的真諦便會在每一刻、每個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現。而有智慧的人,在獨處時會管好自己的心,不獨處時則會管好自己的口。

  曾經有個禪師為了教育人們怎樣保持清淨心說了這麼個例子:一位信佛的虔誠居士,在自家屋後開闢了一片花園,種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於修剪,整理花圃,所以枝葉茂盛,花香襲人。這位居士常將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有一天,這位居士遇見寺院的住持禪師,也將花供養禪師。禪師很歡喜地說:「你每天都來插花、換水,確實是功德無量!」居士告訴禪師:「我很歡喜擺弄花草,每天整理花草送到寺院供佛,內心就會清淨,安寧。但是一回到家就會有煩惱,心不得安寧,怎樣才能使心變得清淨、安寧?」禪師問他:「怎麼樣才能使鮮花保鮮?」居士說:「每天勤換水,並且剪掉爛掉的莖,這樣就能保持花的新鮮。」禪師說:「我們的心和鮮花同樣的道理,花需要每天換水剪莖才能保持新鮮,人也需要時常地自我淨化,調整心念,才能適應環境。」

  禪師的意思就是說人要適時地拋棄世間的浮華,不斷地為自己的心靈除塵,從而淨化自己的心靈。為心靈除塵,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樂觀心態,讓心靈的天空常常放晴,你會發現,哪裡都是晴空朗月的懷抱。為心靈除塵,懷著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豁達之心,讓快樂自由地翱翔,你會發現,原來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讓我們時刻清掃內心的污垢,拋棄世間的一切浮華,還自己內心的純淨。

  靜心小語

  世界上的良藥,每一種只能治一種疾病;心靈的良藥——智慧與因果,卻可以治癒一切病苦。在你的心開始懂得因果時,生命的真諦便會在每一刻、每個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現。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