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落於羅馬統治之下
2024-10-11 09:06:39
作者: 陳燃
土地的濫用,礦產的枯竭,政治的混亂,民主的腐敗,道德的式微,兇殘的革命與反革命……輝煌希臘的能量被自身的種種弊端消耗殆盡了。正當此時,台伯河上的羅馬小國悄然崛起。任何大國在未經自我毀滅之前是不會被外來勢力所征服的,而羅馬征服希臘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希臘世界的內部已經瓦解得一片混亂。
我們都知道,國家實力是贏得戰爭的保障,但從這方面看,羅馬從一開始似乎就不占任何優勢。羅馬城誕生之初,與周圍國家沒有任何差異,同樣的社會條件下,羅馬還常常是部落戰爭的失利者。但是羅馬民族恪守一個最基本的信條,那就是無論勝負,都將戰鬥進行到底。羅馬最初擴張時,向西是海上強國迦太基,向東就是亞歷山大帝國。當時,馬其頓帝國已經過了最繁榮的時期,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馬其頓依然雄霸大陸。
羅馬地處亞平寧半島,這裡一馬平川,沒有天然的屏障可以依靠,而且悠長的海岸線總是給羅馬引來無數海上威脅。從作戰能力來看,當時的戰爭主要依靠士兵的身體素質,而羅馬人是南歐人種,與日耳曼人相比要矮小瘦弱得多;羅馬也不出產良好的馬匹,不具備發展騎兵的條件,只有依靠步兵作戰。羅馬地區貧瘠單薄,沒有礦藏,也不涉及主要的貿易要道,不是個生財之地。
就是這樣一個沒有任何先天優勢的小國,在殘忍卻有遠見的貴族統治下,訓練出一支強有力的地主兵團。雖然戰事不斷,而且羅馬經常是幾條線同時作戰,但羅馬的敵人們始終沒能撼動其根基。羅馬總是能用極少的代價從版圖上抹去一個又一個國家。
成長中的羅馬劫掠了西地中海的糧食和礦產資源,逐漸向義大利境內的希臘居民逼近。羅馬繼續不動聲色地向東擴張,看到了希臘的內亂和馬其頓的瓦解。當時,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也是一個有遠見有雄心的君主,他一邊想穩定希臘的混亂局勢,一邊又在暗中防範羅馬的入侵。當他忙於挫敗古希臘的阿卡亞聯盟時,猛然回頭,才發現羅馬的勢力已經滲透到鄰居伊利里亞地區。腓力五世非常惱怒,聯合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共同對付羅馬。迦太基是地中海強國,也曾被羅馬大舉侵犯,他們之間發生過兩次布匿戰爭。
迦太基是腓尼基人的移民地,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迦太基和古羅馬兩個奴隸制國家為了爭奪西地中海的霸權,發生了一場延續一個多世紀的著名戰爭,共三場戰鬥,史稱布匿戰爭。第一次發生在公元前264至公元前241年,羅馬獲勝,將西西里變為羅馬的第一個行省;第二次戰爭也是最著名的一次,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大軍入侵羅馬,卻以戰敗告終,喪失了全部海外領地;第三次布匿戰爭是羅馬對迦太基的侵略戰爭,羅馬將迦太基長期圍困,敗北的迦太基最後慘遭屠城,淪為羅馬的行省。
起初,羅馬的出現沒有激起希臘和馬其頓地區的一致對外。由於這一地區利益關係複雜,加上理不清的世代恩怨,羅馬最初只是以混戰的形式參與了希臘半島的軍事局勢鬥爭。結果,在與各股勢力的混戰之中,羅馬一步步蠶食希臘半島和馬其頓王國。大軍先後進行了三次馬其頓戰爭。在第三次馬其頓戰爭中,羅馬大軍洗劫了馬其頓,廢除安提柯王朝,將馬其頓劃分為四個共和國,但禁止各國往來,而且要將一半賦稅交給羅馬。這就是說,儘管馬其頓在名義上還是一個「共和國」,但實際上已淪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羅馬的鎮壓歷來殘酷,馬其頓人不是沒有反抗過,他們曾在色雷斯和一些古希臘城邦的支持下起義,但遭到的是更無情的鎮壓和報復。公元前146年,羅馬人直接將馬其頓歸為行省。
接下來,因為援助了馬其頓,希臘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羅馬人摧毀了援助的帶頭者科林斯,攻占了所有參與起義的城市。這些城市的城牆全部被毀,起義首領都被處死。就這樣,希臘也成了羅馬版圖上的一塊。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塞琉古王國和埃及托勒密王朝也嗅到了危機,他們也參與到反抗羅馬的陣營中,但結果不過是飛蛾撲火一般。公元前64年,塞琉古王國被羅馬吞併;公元前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被羅馬兼併。從此,亞歷山大帝國再也無處追尋。
羅馬最終結束了希臘聯邦制的全盛時代。儘管兩個同盟出於對馬其頓共同的敵意都成了羅馬的盟友,但羅馬人打著「自由希臘」的旗號支持城邦自治政策,二者因此被分裂。公元前189年,羅馬擊敗埃托利亞同盟,40年後,又擊敗了阿卡亞同盟。聯盟領導的叛亂被羅馬粉碎,希臘從此直接由羅馬接管。
與古典時期的雅典、斯巴達聯盟的極端化不同,希臘化時期的城邦聯盟儘管最終解體,卻對人類歷史具有特殊意義。到了18世紀時,法國的孟德斯鳩和美國革命中的一些知識分子等,都把城邦聯盟作為新的聯邦政體的參照模式。
聯盟被解散,首領一律被處死,希臘和馬其頓被合併為一個行省,由一位羅馬總督治理。彼俄提亞、洛克利亞、科林斯等地必須年年向羅馬繳納貢款。但雅典和斯巴達由於受到尊敬而得以倖免,並可以繼續按照自己的法律管理自己的國家。主張保護財產、維護秩序的人士受到了歡迎,所有從事革命、發動戰爭或改革制度的行為一律遭到禁止,那些連年被戰亂侵擾的城邦終於迎來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