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希臘進行海外殖民活動 希臘人為生存遠赴他鄉
2024-10-11 09:03:58
作者: 陳燃
對於勇於冒險的古希臘人來說,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為他們提供了揚帆遠航的優勢。但就像奧德修斯和同伴們在海上漂流十年,縱使身處溫柔富貴鄉,還是要千方百計地返回故里一樣,希臘人原本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大地深情眷戀。
希臘半島多為山地,分散的平原和貧瘠的土地不適合建立大國,人口少、規模小的城邦就成了最好的組織形式。公元前8世紀,隨著文明的復甦,城邦社會漸具雛形。到了公元前7世紀初,希臘各地已有幾十個地區形成城邦制社會。希臘城邦又被叫作「polis」,是古希臘特有的社會政治組織,對後世的國家政治有著深遠影響。英文單詞「political」(國家的、政治的)和「politics」(政治)兩詞的詞根就是polis。
那麼,希臘人為何要背井離鄉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移民運動呢?
其實移民海外是希臘人迫不得已的舉措。隨著希臘半島上城邦的不斷湧現,島上的人口密集起來,所需的土地和糧食也日益增多。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萬一遇到凶年饑荒,就會引發劇烈的社會矛盾。誰都不想看到慘劇發生,於是,一部分希臘人決定離開故鄉,到更廣闊的地方尋找生活的希望。當然,其中少部分人身為貴族,因為在權力鬥爭中失利,才不得不另尋土地謀求歸宿。
遠赴他鄉並不是個容易做出的決定。為了緩解城內危機,城邦召開公民大會共同探討這一攸關全國命運的大事。沒有人願意離開故土,但是只有分散謀生才能更好地活下去。通常,每次移民遠航前,城邦會徵集自願參加的公民。遇到特殊的強制情況,會要求每個家庭中年輕力壯的男子都參加移民,只有長子可以留下維繫家庭。城邦先選定移民目標,獲得神諭的支持以後,再指派一位創始首領,並制定新的定居點章程,比如每個人可以獲得多少田地(一定比在故鄉擁有得更多),這樣一來,沉浸在離鄉之苦中的人多少可以獲得一些慰藉。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一切準備就緒,城邦組織船隊,備好路上的食糧,將移民運送到目的地。在首領的帶領下,人們含著淚水踏上了遠行的船,背囊中裝著親人們無盡的叮囑、祝福和掛念。
海風捲起的層層波浪拍擊著船板,故鄉的陸地變得渺茫。被迫開始的航海更顯得疲憊、枯燥,並且充滿了未知的危險。經過重重波折,人們終於憑藉智慧和毅力抵達了計劃中那片陌生的地方。從《荷馬史詩》中我們可以看到理想移民地的風光:
大片綠油油的草地,
還生長著難以計數的葡萄,甜美可口,
平坦的地方……
若好好開墾,
一定可以收穫大量的糧食。
風塵僕僕的希臘人登上陸地,由首領帶著大家安家立業,每個移民都分到了相應的住所和土地。他們不再享有母邦的公民身份,而是在新的領地享有新的權利。誰的業績出色,誰就會成為新城邦的統治者,死後就是這裡的守護英雄。和在母邦一樣,他們在新的城邦沿城築起高高的圍牆,建立新的廟宇,讓故鄉的火種在這裡繼續燃燒,世代相傳,親族關係和共同的宗教使新城邦和母邦緊密相連。他們繼續保持故鄉的祭祀儀式,為此,還特地請男女祭司隨行移民。
每個海外新城邦都與母邦信奉同樣的神,使用同樣的語言,傳承著母邦的文化藝術,也保持著經濟往來。久而久之,移民地也成了貿易的中轉站。當時古希臘和腓尼基經濟交流頻繁,很多食物和器具通過各個移民地流通到雙方的市場中。不過,新城邦在政治上不再依附於母邦,而是成為獨立的自治機構。隨著時間的推移,母邦和新城邦之間的關係也產生了不同的變化,有的日益親近,有的則日漸疏離,甚至發生衝突。
希臘人首先沿著腓尼基商人開拓的路線,在義大利和西西里群島上建立殖民地,希臘半島上的很多民族和城邦競相來到地中海西部,尋到了肥沃的土壤,直到他們遇見迦太基人。雄心勃勃的迦太基人想在周邊建立自己的殖民帝國,用武力驅逐了爭奪者,希臘人的擴張就此終止了。於是,他們又轉向東北方的赫勒斯滂海峽和黑海,那裡有著豐富的魚類和飽滿的穀物。建立了一些定居點後,他們同樣遭遇了埃及和巴比倫的阻擋,經過法老的允許,希臘人只能在埃及沿海地區建立一些商站。
不過,經過二百年的奮鬥,希臘人還是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地,這片廣闊領域被稱為「大希臘」。新城邦的人們遵從古希臘一切習俗,生怕落後於希臘半島上文明的發展節奏,他們通過這些方式來表明自己是希臘人。
當然,他們也習慣性地把移民地的原住民視為「野蠻人」。背井離鄉的希臘人和這些非希臘人共同生活,相互交易,平分領地,甚至通婚。只有少數城邦能夠成功驅逐原住民,或者使他們成為自己的奴隸——很難說這本身不是一種野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