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尼法》的誕生
2024-10-11 09:00:35
作者: 金文
跌倒了就要爬起來,但是爬不起來的人和民族顯然不在少數,伊特魯里亞民族的一蹶不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好在羅馬人的韌性很強,雖然速度緩慢,但他們最終還是站了起來。
為了重振羅馬的雄風,羅馬人梳理了國內存在的所有問題,根據問題的輕重緩急,先後解決了以下三大問題:第一,一邊加強防衛,一邊重建被毀的羅馬城;第二,以武力震懾叛離羅馬的舊盟友,以免他們侵擾羅馬邊境;第三,消除貴族和平民之間的對立,確保社會安定。
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一經確定,卡米路斯就帶領大家採取了行動。他們從維愛採石場運來一塊塊1米多高的石頭,用它們加固了8公里長的城牆;在城牆的要衝位置修建了瞭望塔,派一批哨兵常年駐守;修復、新建城內的下水道;修整神廟等公共設施。至於私人設施的建設問題,國家財政力不能及,羅馬市民只好自己動手,由於大家急於有一個安身之所,也不懂得如何進行統一的規劃,所以城內的建築大多雜亂無章。
接著解決的是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讓卡米路斯來解決,再合適不過了。在羅馬正忙於重建羅馬城時,埃奎亞人、沃爾基亞人等乘人之危,同時向羅馬出兵;圖斯卡尼人包圍了羅馬的盟友蘇特里昂部落。在此危急存亡之際,卡米路斯第三次被任命為獨裁官。他認為,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
羅馬城的陷落,不但讓羅馬人失去了自信,也使得鄰近的部族開始小瞧羅馬,如果不通過戰爭的勝利重振羅馬人的信心,同時震懾那些叛離羅馬的部族,那麼無論羅馬的防禦工事修建得多麼堅固,羅馬都有可能再次遭到侵犯。因此,卡米路斯決定以攻為守。
出征之前,卡米路斯做了充分的準備,主要是改良武器和裝備,加強軍事訓練。為了更靈活地作戰,他借用了高盧人的戰術,把原本大長方形的陣形分解成了一個個方形的陣形,並視具體情況隨時改變陣形和戰術。出征之後,考慮到長期作戰對官兵們體力的消耗,他強調營地的建設要既堅固又舒適。結果,他率領的羅馬軍幾乎屢戰屢勝,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對羅馬人來說,舉行一次凱旋儀式就是莫大的榮譽,而卡米路斯一生總共舉行過4次凱旋儀式。這一點不但使其他部族放棄了侵犯羅馬邊境的想法,也為卡米路斯贏得了「祖國之父」的頭銜。與羅馬共和國其他所有的頭銜一樣,「祖國之父」的頭銜也是由羅馬元老院授予的,用以表彰卡米路斯將羅馬從被高盧人隨意踐踏的危機中挽救回來的功績。
至於如何對待那些手下敗將和叛離羅馬的盟友,卡米路斯也有自己的考量。他認為,羅馬現在正處於非常時期,與其樹立更多的敵人,不如再次將他們收於麾下,以免他們繼續侵擾羅馬。這一舉措可以使羅馬人集中精力重整國內的事務,對現在的羅馬來說顯然是最有利的,也確實取得了預期效果。
第三個問題最難解決。每當羅馬面臨危難,貴族和平民就暫時停止鬥爭,一致對外;可一旦危機解除,內訌就再次出現。羅馬人就在這種矛盾狀態中度過了一個世紀,直到經歷了公元前390年的厄運和恥辱,羅馬人才逐漸意識到,使他們在蠻族面前束手無策的主要原因,正是貴族和平民之間斷斷續續的鬥爭。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讓貴族們做出這樣的選擇,顯然令他們非常為難,但是他們也深刻地體會到,這個問題已經不能再無限期拖延了。於是,公元前367年的一天,羅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律——《李錫尼法》誕生了。
《李錫尼法》做了如下兩項規定:第一,明確今後羅馬將實行寡頭政體,即由少數人領導多數人的體制;第二,國家要職由貴族和平民憑實力競爭,不再單獨向貴族開放。也就是說,只要是能力傑出、經驗豐富的人,都有機會擔任獨裁官、執政官、財務官、法務官、監察官、護民官等國家要職。這一法律實施之後,羅馬的派系之爭問題逐漸得到解決。到了公元前300年,羅馬國內政壇的所有要職全都向平民階級開放,貴族和平民之間不再對立。
在對外問題上,羅馬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以防止再次出現盟邦叛離羅馬的狀況。羅馬聯盟中的新同盟協議規定,被羅馬征服的國家只能與羅馬締結同盟,與羅馬「共同管理」國土,不得跟其他與羅馬締結了同盟的被征服者互通有無。這麼一來,羅馬既擴張了領土,又能防止同盟各國聯合起來採取共同行動。
唯一的缺點是,由於各盟邦都必須直接和羅馬聯繫,因此消息的傳遞速度變慢了。不過,後來,為了克服這個缺點,確保羅馬在緊急情況下也能迅速與盟友取得聯繫,羅馬人開始了有計劃的道路建設,令羅馬的道路變得四通八達。
早在羅馬城建立之初,羅馬人就已經開始修路了,不過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半葉,羅馬的道路建設才真正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公元前312年,羅馬從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接受了財務官阿庇烏斯的提議,在羅馬和剛剛納入羅馬勢力範圍的加普亞之間鋪設了阿皮亞大道。阿皮亞大道將羅馬和亞平寧半島南部連接起來,是通往希臘和東方的主幹道。直到今天,依然能夠在義大利境內看到一部分仍舊維持原樣的阿皮亞大道。
此後,羅馬又相繼出現了以提議者的名字命名的大道,比如弗拉米尼亞大道、卡薩亞大道、羅馬古道等。隨著羅馬勢力範圍不斷地向四周擴張,連接羅馬和各地戰略要衝的交通網絡不斷擴大,以至於到公元前1世紀時出現了「條條大道通羅馬」的盛況。
公元前390年入侵的高盧人,使得羅馬險些滅亡,但是這種絕境同時也使羅馬人涅槃重生。正是在血與火的洗禮之中,羅馬人民消除了派系之爭,強化了自身和盟友的關係,迎來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