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意識常存

2024-10-11 08:45:55 作者: 甘延青

  華為人有著很強的危機意識。任正非說道:「世界範圍內的競爭者的進步和發展咄咄逼人,我們稍有鬆懈,差距就可能再次拉開;而且國內同行的緊緊追趕,使我們不敢有半點懈怠,客觀上促進了我們的快速進步。」正如任正非所說,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有時就差這麼一點點火候,只要思路再靈活一些、方法再得當一些,危機可能會轉化為良機,從而使自己反敗為勝。

  在松下電器,不論是在辦公室,還是會議室,或是在通道的牆上,隨處都能看到一幅張貼畫,畫上是一條即將撞上冰山的巨輪,下面寫著:「能挽救這條船的,唯有你。」其危機意識可見一斑。任正非也始終在思考,在華為公司,我們的冬天意識是否那麼強烈?是否傳遞到了基層?是否人人行動起來了?

  一直以來,危機意識已深入到了任正非的骨髓,成為其做事的首要原則。即使在華為高歌猛進、銷售額直線上升的時候,任正非考慮更多的還是危機、危機……於是就有了2000年《華為的冬天》這一篇講話。以下是節選:

  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破產,我們怎麼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鐵達尼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沉沒的,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怎樣來處理,我們是不是思考過。我們好多員工盲目自豪,盲目樂觀,如果想過的人太少,也許這一天就快來臨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聳聽。

  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有的只是危機感。企業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生存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一定會到來,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上述講話是在華為的銷售額已經飆升到220億元(合同銷售額超過26.5億美元,其中海外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員工人數達到16000人,在中國電子百強企業中位居第10位,且利潤高居榜首的背景下發生的。任正非並沒有沉浸在如此欣欣向榮的景象里,他看到的是華為一派繁榮背後的危機。

  在華為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任正非清醒地認識到,華為的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效益下滑,很多產品還存在瑕疵,售後服務尚有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華為已經開始沾染大企業病,一些幹部的官僚習氣正在加重,創業時期的艱苦奮鬥精神正在被淡忘……

  無論是華為內部自省還是與國外的大企業相比,華為都還有很多的功課要做。任正非反覆強調華為的危機,他希望華為人永遠都不要大意,永遠保持旺盛的戰鬥力。

  19世紀末,美國康乃爾大學做過一個有名的青蛙實驗。他們把一隻青蛙冷不防丟進一口裝了燒開的水的鍋里,這隻青蛙則在生死關頭用盡全力,瞬間躍出那口可以將它置於死地的鍋,跳到鍋外的地面上安然逃生!半小時後,他們使用同樣的鍋,在鍋里放滿與自然溫度相同的水,然後把那隻死裡逃生又已經恢復了元氣的青蛙再次放進了鍋里。由於水溫適宜,青蛙沒有任何感覺。教授們悄悄地點燃鍋底下的炭火讓水慢慢地加熱。青蛙優哉游哉地在水中享受「溫暖」,等到它感覺到水的炙熱,終於想起來要奮力一跳以逃命時,為時已晚。它欲跳乏力,全身癱瘓,慢慢就皮開肉綻,葬身於熱鍋之中。

  大環境的改變能決定你的成功與失敗,但這種改變是很難察覺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有危機意識。

  

  任正非的《華為的冬天》之所以能成為業界流傳一時的「教材」,就是因為任總對華為企業發展的憂患意識讓業界人士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可以說,如果沒有自上而下強烈的憂患意識,所有的危機預警機制都會形同虛設。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說過,「微軟離破產只有14天」。而這個全球目前市值最高的軟體巨無霸之所以能經歷一次次包括來自美國司法部及各同行的圍剿而安然無恙,恐怕與這種深刻的憂患意識不無關係。

  企業的危機是不可預測的嗎?在我們回首許多企業所面臨的危機時,就會發現,幾乎每一次危機都有事前的徵兆,可能這種徵兆大家已經見慣不怪,熟視無睹了。問題在於這些事前的徵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重視,在哪些方面採取了切實有效的對策,是否真的解決了問題,排除了危機大範圍爆發的可能性。

  《華為的冬天》帶給我們這樣一個重要的啟示——最危險的情況是你不去思考可能出現的危險。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危機總會不知不覺地到來,因此,企業就要預先做好準備。怎樣做準備呢?那就是時刻樹立危機觀念,對企業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從而使企業健康快速地發展。

  明天總會到來,又總會與今天不同,如果不著眼於未來,最強有力的公司也會遇到麻煩。管理者有責任以長遠的眼光關注企業的發展,把危機扼殺在搖籃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