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24-10-11 08:42:56 作者: 弘一法師

  《祭侄稿》因是祭文,是顏真卿有感而發的,故筆跡急促、匆忙,塗抹刪補處隨時可見;縱觀全篇,悲憤慷慨之氣、蒼涼悲壯之情溢於筆端,至「賊臣不救,孤城圈逼」時,有百感交集之憤激,故其字於此狂濤傾瀉,字形也變得時大時小,行距忽寬忽窄,用墨燥潤相間,筆鋒藏露並用;至「嗚呼哀哉」時,情感頓達高潮,因而所書隨情揮,其實是字由心發,神氣所注,故而宛如天成,整篇皆從內心之流露。

  《祭侄稿》為作者情之所致、無意作書,故寫得起伏跌宕、神采飛揚,得自然之妙;且以真摯情感運於筆墨,悲壯哀傷注入其間,其字不計工拙、隨意無拘,縱筆豪放,血筆交融而一氣呵成,故得神來之筆,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元代鮮于樞跋語謂:「《祭侄稿》,天下行書第二。」元代陳深說:「《祭侄稿》,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若天造豈非當時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工耶?」

  本章節來源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清代王項齡《跋》「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隻字,是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鬱結,豈止筆精墨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天寶十一年四月廿日建,岑勛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刻字,現藏西安碑林,是他繼承傳統的作品。《書畫跋》:「此是魯公最勻穩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5)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工書,尤以楷書聞名。初學王羲之,後師顏真卿、歐陽詢,用筆遒健,字體結構俊秀嚴緊、剛勁有力,尤以骨力勝人一籌,其書對後世影響很大,故後人將他與書法家顏真卿並稱為「顏筋柳骨」。

  柳公權的楷書,書體開展,中宮密集,重心偏高,而以撇、捺等加以支撐,給人以峻秀之感,法度極為森嚴;「柳體」起筆、收筆無法則可尋,頓挫提按也沒有規矩可依;其筆大體均勻,且稜角分明。

  柳公權學「顏體」,一變寬博豐潤而為緊峭峻秀,化凝重端正為犀利遒健,偏重骨力,給人以「俊俏英偉」之感,故有「顏筋柳骨」之譽。北宋的朱長文在《墨池編》中評其書云:「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蓋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一家。」

  他博覽群書,才華出群,出口成章,對答如流。一次陪文宗到未央宮,轎車剛停,文宗就令他以數十言頌之。公權一視,出口成章,左右逢源,言辭流利優美,無不驚嘆。文宗又笑著說:「卿再吟詩三首,稱頌太平。」公權毫無難色,慢步高歌,七步三首,文宗感嘆地說:「曹子建七步成詩,卿七步詩三首,真乃奇才也。」

  柳公權歷經了唐朝德、順、憲、穆、敬、文、武、宣、懿十代皇帝,官至太子太師、紫光祿大夫上柱國、河東郡開國公。咸通六年逝世,享年88歲,葬於耀縣阿子鄉讓義村,墓前有清代乾隆陝西巡撫所立碑,上書「唐太子太師河東郡王柳公權墓」。

  《神策軍碑》是柳公權楷書的代表作之一。此碑結體布局平穩勻整,保留了左緊右舒的傳統結構。運筆方圓兼施、運用自如;筆畫敦厚方正、沉著穩健,表現了柳體楷書渾厚、開闊的典型風格。正如岑宗旦《書評》云:「(柳書)如轅門列兵,森然環衛。」清代孫承澤跋文說:「柳學士所書神策軍紀聖德碑,風神整峻,氣度溫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跡。」

  《玄秘塔碑》是柳公權的代表作,其體中宮緊密,四周疏放,筆書向內攢聚,向外輻射,擻高捺低,表現出靜中有動的超逸姿態。

  其書初學王羲之,後融北碑方筆於楷書,取「歐體」之密瘦硬險峻,又削減「顏體」之肥厚豐滿;結體中宮緊縮,四角寬博開張;用筆瘦硬挺勁,骨峻氣宏,自成一家,人稱「柳體」。

  柳公權的書法遒勁俊媚,用筆、結體都有其獨到之處。他在用筆方面非常注重法度,講究「精確乾脆、一絲不苟」,尤其對筆畫的始末筆端特別注重,方落、圓收,或方圓兼施,以求準確無誤。其字短線渾厚有力,長線剛挺有質,似有彈性。挑、鉤、折等用筆自如,鋒出銳利,有「勢不可擋」之態;此外,柳體運筆多用中鋒,以腕力行之,故線條純厚、質樸蒼勁,可謂「筆正」之典範。柳公權的書法尤以楷書為佳,其筆法、結構已達爐火純青之地步,對當時以及後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據史書載,當時的公卿大臣家的碑刻墓誌如不是「柳體」所書就以為不孝,足見其影響之大。

  (6)張旭

  張旭,唐朝大書法家。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官至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於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他擅長「狂草」,號稱「草聖」。因其為人性格豪放,好飲酒,善寫詩,與當時著名詩人李白、賀知章等人交往甚密,人稱「酒中八仙」。唐人好以書飾壁,相傳張旭往往大醉後呼叫狂走,然後揮筆狂寫,故世人呼「張顛」。其草書「行筆如從空擲下,俊逸流暢,煥乎天光,若非人力所為」。意蘊超妙,行筆非凡。

  張旭的書法,初學「二王」,端正謹嚴,規矩至極,傳世《郎官石柱記》可見其楷法筆法;然而,最能代表其書法創造性成就的,則是他的狂草作品。其善於生活中觀察體悟,據其自稱,他的書法是見公主與擔夫爭道而得其意,大意謂「略甚狹窄而又勢在必爭,妙在主次揖讓之間能違而不犯」(典出唐代李肇《國史補》),從而領悟到書法的結構布白「進退參差有致,張弛迎讓有度」的書法意境——此即所謂「擔夫爭道」之典故由來。後觀公孫氏舞劍而得其神,自此書藝大進。

  《肚痛帖》草書6行30字,筆墨縱橫,一氣呵成。《肚痛帖》是張旭狂草的代表作,此帖寫得縱橫飛揚,精靈跳躍,猶如靈兔奔走,疏狂的筆法使字形結體動盪,但通篇看去卻很平穩。《古詩四帖》以其嶄新、高美的形式,巨大的氣魂開雄偉壯閏之篇章。明代王世貞跋云:「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此幅草書,通篇氣勢奔放,運筆無往不收,如錐劃沙,無纖巧浮華之筆。

  張旭草書一出,徹底變革了「二王」草書的理路,時有「草聖」之譽。張旭嗜酒,曠達不羈,醉後呼叫狂走,乘興揮毫,每成佳作。自稱「始見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得其神」。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與李白、賀知章等稱為「酒中八仙」。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冠軍帖》《古詩四帖》等。

  其跡楷書有《尚書省郎官石記》,草書有《古詩四帖》《肚痛帖》《千字文》等。

  高適在《醉後贈張旭》中贊云:「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顛。」杜甫亦云:「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張旭狂草,出乎天性,而力運自發,宛如天成。

  歐陽修在《集古錄》中說:「旭以草書知名,而《郎官石記》真楷可愛。」豐道生跋:「行筆如從空擲下,俊逸流暢,煥乎天光,若非人力所為。」《宣和書譜》中評說:「其名本以顛草,而至於小楷行草又不減草字之妙,其草字雖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

  他精工楷書、草書,尤以草書著稱。他的書法得於「二王」,而又獨創新意。楷書《郎官石柱記》,取歐陽詢、虞世南,筆法端莊嚴謹、不失規矩,展現楷書之精妙。

  舊時,常熟城內曾建有「草聖祠」,祠內有一副楹聯,云:「書道入神明,落紙雲煙,今古競傳八法;灑狂稱草聖,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可見其書法之精湛。

  書法大家顏真卿曾向他請教筆法,懷紊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草法,後以「狂草」得名,對後世影響很大。其草書與李白詩歌、裴雯劍舞並稱為「三絕」。

  唐代韓愈竭力推崇其書,在《送高閒上人序》中稱:「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

  張旭狂草,筆墨縱橫,然能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宣和書譜》云:「其草字雖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或謂張顛不顛是也。」此言或許最為恰當。

  其書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遠超前代,頗具盛唐氣象。傳世書跡除楷書《郎官石柱記》外,還有草書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較為著名。

  3.宋元時期

  (1)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北宋書法家,擅篆、籀、楷、隸、行、草等體。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只有蔡襄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其書正楷端莊沉著,行書溫淳婉媚,為時人所重。

  蔡襄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自書詩帖》得魯公筆法而修於魯公書,可為楷則。沈括說他善於「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這說蔡襄雖追求古趣,但不是「泥古不化」的,敢於創新。

  《東坡題跋》稱:「『蔡君謨獨步當世』此為至論。君謨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就其所長而求其所短,大字為小疏也。天資既高,輔以篤學,其獨步當世宜哉。」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云:「君謨工字學,大字矩數尺,小字如毫髮,筆力位置,大者不失縝密,小者不失寬綽。」米芾《海岳名言》評其書:「如少年女子體態嬌嬈,行步緩慢,多飾鉛華。」

  傳世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和書札、詩稿等;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等。著有《茶錄》《荔枝譜》,及後人所輯《蔡忠惠公集》等。

  蔡襄官至端明殿學士,知杭州,卒諡「忠惠」。擅篆、籀、楷、隸、行、草等書體,楷書師法顏真卿,結體端嚴,體格恢宏;行書得晉人風韻,瀟灑簡逸。論書應注重「神、氣、韻」,崇尚古法。他上承唐代書法,下開宋代新風,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

  蔡襄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其正楷端重沉著,行草溫淳婉麗。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

  在「宋四家」中,蘇軾、黃庭堅、米芾都以行草見長,而蔡襄卻以楷書著稱。其書法師從褚遂良、顏真卿,兼取晉人法則;其字端正沉著、雄偉遒麗。米芾、蘇東坡、黃庭堅、歐陽修對他的書法都十分推崇。

  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謨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

  《蔡襄傳》中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

  《自書詩帖》是其行書代表作,整篇神氣連貫,筆意溫婉清雋,猶有王羲之的《蘭亭》遺風。傳世墨跡有《茶錄》《牡丹譜》《與杜長官帖》,石刻《萬安橋記》《晝錦堂記》等;後人輯有《蔡忠惠集》傳世。

  《自書詩帖》瀟灑雅麗,為蔡書中難得之精品。卷內鈐有「賈似道印」「武岳王圖書」「石渠寶笈」「嘉慶御覽」等印鑑,後有張正民、蔣璨、張雨、張樞、王文治等人跋記。

  元代張雨跋稱:「深得魏晉之意,深穩端潤,非近時怒張筋脈屈折生柴之態。」明代汪珂玉《珊瑚網》中曾著錄,真跡後藏入清內府,有畢沅《經訓堂帖》收刻。

  (2)蘇軾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聞名於世,世稱「三蘇」。他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又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

  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因有人說他作詩諷刺「新法」,故有「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後被捕下獄,史稱此事件為「烏台詩案」。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元佑八年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時年六十六歲。

  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東坡書如華岳山峰,卓立參昂,雖造物之爐錘,不自知其妙也。余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又說:「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者,自當推為第一。」

  存世書跡著名者,有《前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醑兩賦合卷》此外,尚有《一夜帖》《久上人帖》《子由夢中詩帖》《與子厚書》《天際烏雲帖》《董候帖》等;碑刻有《豐樂亭記》《司馬溫公碑》《表忠觀碑》《蘇子丹碑》(亦稱《羅池廟迎送神辭碑》)《醉翁亭記》等。

  另有,《與若虛帖》《答錢穆父詩帖》《付穎沙彌二帖》《遺過於帖》《次韻秦太虛詩帖》《與郭廷評書帖》《與宣猷丈帖》《漁父破子詞帖》《武昌西山詩帖》《石恪畫維摩贊帖》《魚枕冠頌帖》《致道源四帖》等已收入《三希法帖》。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人稱「玉局」「長公」「雪堂」,諡「文忠」,眉川(今屬四川)人。嘉祜進士,歷官翰林學士、端明殿侍讀學士、禮部員外郎,至兵部尚書,禮部尚書;蘇軾生平喜愛提拔後進,著名詩人和書法家黃庭堅、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等人均出其門下。

  《前赤壁賦》將蘇軾的曠達胸襟、高潔靈魂及超逸優遊的心境體現了出來,故明代董其昌讚揚此書墨法云:「每波畫盡處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

  蘇軾的書法,主要是行書和楷書,楷書也含有行書的韻味。其書法初學「二王」,後學李邕、徐浩,中年以後又學顏真卿、楊凝式,繼而自成一格。其字特色,以「筆圓韻」勝,即豐肥而有氣韻。他曾說過:「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

  其書集眾家之長,開創「剛健婀娜、豐腴圓潤」的「蘇體」,後啟「宋代尚意」的獨特風格。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稱:「蜀人不能書,而東坡獨以翰墨妙天下。」

  黃庭堅曾題字云:「東坡道人少時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浩;至於酒酣放浪,能忘工拙時,瘦硬字乃似柳誠懸。中年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於筆圜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者自當推為『第一』。數百年後,必有知余此論者。」

  其子蘇過在《斜川集》中說:「吾先君子,豈以書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剛之氣發於胸中,而應之於手,故不見其有刻畫嫵媚之工,而端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

  蘇軾的著述宏豐,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為「宋四家」。其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3)米芾

  米芾,一作敲,字元章,號鹿門居士、寢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今屬山西),遷襄陽(今湖北襄樊),世稱「米襄陽」;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徽宗趙佶召為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相傳,他愛古好奇,常穿了唐代服裝在大街上四處走;又喜愛石頭,看見奇石就下拜,呼之為「兄」,因其舉止狂放或瘋顛,故世稱「米顛」。

  米芾書法成就最大者是行書和草書。他能博取前人所長,用筆俊邁豪放,自謂「刷字」,意謂「運筆迅速而勁挺」,世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評。黃庭堅說:「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當所穿徹,書家筆勢,亦窮於此。」他曾自述云:「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八面。」後人更稱賞他是「八面出鋒」。

  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快刀利劍」之氣勢。傳世作品如《蜀素帖》《苕溪詩》是其書風成熟時得意之作,用筆跌宕起伏,雄健異常,變化多端,為難得之書品。

  《宣和書譜·行書六》稱:「大抵書效羲之,詩追李白,篆宗史籀,隸法師宜官,晚年出入規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謂善書者只得一筆,我獨有四面,識者然之。」

  曾自負能提筆作小楷,筆筆端謹,字如蠅頭,而位置規模,皆若大字,然不肯多寫。曾奉詔仿《黃庭》小楷,作周興嗣《千字》韻語。

  他學過很多名書法家的作品,臨摹得十分逼真。據說他曾向朋友借了古書畫,臨摹後,將真跡和摹本一起交給物主,物主竟無法辨認。有人評說:「善臨摹者,千古惟米老一人而已。」其擅畫,曾創「米字點」,作夏雨圖,蒼茫沉鬱,大雨滂沱,為世所重。

  著有《寶晉英光集》《書史》《畫史》《硯史》《海岳名言》《寶章待訪錄》等。行書書跡有《多景樓詩》《苕溪詩》《蜀素帖》《拜中嶽銘》《三吳詩帖》《與景文書帖》《天馬賦》《方圓庵記》(三帖卷),《跋陳摹褚本蘭亭》《李太師帖》《張權帖》(一稱《可事帖》),《張季明帖》《伯充台坐帖》《步葷圖題名》《陳攬帖》《叔晦帖》《知府帖》《春和帖》《珊瑚帖》《復官帖》《詩跋褚摹蘭亭》《紫金帖》《鶴林甘露帖》等;草書有《元日帖》《中秋登海岱樓二詩帖》《論草書帖》《吾友帖》《兩三日帖》等,亦曾書《千字文》,其《魯公仙跡記》原在湖州魯公祠,石佚後已重刻。

  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好收藏名跡,能以假亂真。他以行草書最著,博取前人所長,用筆俊邁豪放,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評。《宣和書譜》論其書:「大抵初效羲之」,「篆宗史籀,隸法師宜官,晚年出入規矩,深得意外之旨」。《蜀素帖》筆法蒼老凝練,行筆澀勁,沉穩爽利,世有「清雅絕俗,超神入妙」之嘆。其書體雖屬宋朝簡札書風,是「二王」及唐、五代書風的延續,但細察似乎與前人書法無一相似之處,是米芾自家風格的最好體現。明代董其昌跋曰:「米元章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以及「沉著痛快」的風格。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於天真自然,絕非「矯揉造作」;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

  其畫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發露,不求刻意,多用水墨點染,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子友仁繼父法有所發展,自稱「墨戲」,畫史上有「米家山」「米氏雲山」和「米派」之稱。

  米芾還愛硯。硯為「文房四寶」之一,為書畫家必備之物。米芾於硯,紊有研究,有《硯史》一書,據說對各種古硯的品樣,及端州、歙州等石硯的異同優劣均有詳細的辨論,倡言「器以用為功,石理以發墨為上」。其子米友仁書法繼承家風,亦為一代書家。

  (4)趙孟頫

  趙孟頫,元代大書法家。其書風探遠潭古,力追「二王」,斟酌隋、唐風格,一變而為宋代「習尚」;其用筆流麗圓轉、骨力秀勁,呈現出富有個性的嬌美風格、自成一家,世稱「趙體」。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湖州人(今屬浙江)。他是宋朝的宗室,宋亡後仕元,深受元世祖和元仁宗的寵遇,被授予各種官職,在政治上相當顯赫。但因他是宋宗室而為元朝高官,故頗為宋朝遺民所輕視,且常遭到蒙古貴族中一些人的反對,因而心情矛盾,故他的詩文中常會流露出抑鬱之情,並將大量精力用在書畫創作中。

  書法則工篆書、隸書、真書、行書、草書,各體皆能;早年曾學宋高宗的字,中年後取法「二王」和智永(僧),晚年則兼取顏真卿、米芾之長,最後兼容並包、取眾之長,形成了「結體嚴整、運筆圓熟、姿態妍媚」的風格。

  存世書跡甚多。正書有《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妙嚴寺記》《信心銘》《續千字文卷》;小楷有《汲黯傳》《道統源流冊》《道德經》《道統生神章》;章草有《臨急就章》行書有《洛神賦》《絕交書》《臨蘭亭序》《臨集王書聖教序》《膽巴碑》《心賦》《雪賦》《湖州妙嚴寺記》《歸田賦》《蘭亭十三跋》等。此外,所書碑石也不少,其中《張天師神道碑》存北京朝陽門外東嶽廟。松江有其《松江寶雲寺記》。

  在繪畫上,無論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孟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據說他自五歲起學書,幾無間日,直至臨死前尚「觀書作字」,對書法可謂「情有獨鍾」。其提出「作畫貴有古意」「雲山為師」「書畫本來同」等法度,頗為後人所重。

  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元史·本傳》云:「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元代鮮于樞《困學齋集》稱:「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其書風遒媚俊秀、清雅飄逸,結體嚴整端莊,筆法圓熟妙麗,世稱「趙體」。其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所書,尤其擅長楷書和行草。其小楷,書體備極楷則,墨跡如《道德經》等;其大楷,書體法度森嚴,如《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等;其行草,書體優美灑脫,墨跡如《洛神賦》《蘭亭十三跋》等,時人有評雲「花舞風中,雲生眼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