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就有死,看透生死的超然
2024-10-11 08:03:55
作者: 趙一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秦失說,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順著生命的自然之勢來的;年齡大了,到了要死的時候,也是順著自然之勢去的。南先生由此講到老子的觀點「物壯則老」,一個東西成長到極點,自然要衰老,「老則不道」,老了,這個生命要結束,而另一個新的生命要開始。所以,真正的生命不在現象上,我們要看透生死,「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這才是最高的修養。生死的問題看空了,隨時隨地心安理得、順其自然,自然就不會被後天的感情所擾亂了。
看透生死,節哀順變,一切隨遇而安,就不會在人生的旅途中為生死而飽受困擾。然而,無論生者或死者,都很難做到這一點。
一個嬰兒剛出生就夭折了,一個老人壽終正寢了,一個中年人暴亡了。他們的靈魂在去天國的途中相遇,彼此訴說起了自己的不幸。嬰兒對老人說:「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這麼久,而我卻等於沒活過。我失去了整整一輩子。」老人回答:「你幾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也就談不上失去。誰受生命的賜予最多,死時失去的也最多。長壽非福也。」中年人叫了起來:「有誰比我慘!你們一個無所謂活不活,一個已經活夠數,我卻死在正當年,把生命曾經賜予的和將要賜予的都失去了。」
他們正談論著,不覺到達天國門前,一個聲音在頭頂響起:「眾生啊,那已經逝去的和未曾到來的都不屬於你們。你們有什麼可失去的呢?」三個靈魂齊聲喊道:「難道我們中間沒有一個最不幸的人嗎?」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個,你們全是,因為你們全都自以為所失最多。誰受這個念頭折磨,誰就是最不幸的人。」
生命的本質不在於現象,生是規律,死是必然,任何事物都無法逃脫生死交替的輪迴。有一則古老的傳說,說到一位富有的商人派僕人去市場。在市場上,人群中有人推擠了僕人一下,他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身披黑長袍的老人,他知道那是「死亡」。僕人趕忙跑回去,一面發抖,一面向主人講述剛才的遭遇,以及「死亡」怎樣用奇特的眼神看著他,並露出威脅的表情。僕人乞求主人借他一匹馬,好讓他騎到撒瑪拉,免得「死亡」找到他。主人同意了,於是僕人立刻上馬疾馳而去。商人稍晚到市場,看見「死亡」就站在附近。商人說:「你為什麼做出威脅的神情,恐嚇我的僕人。」「那不是威脅的神情。」「死亡」說,「我只是很稀奇會在巴格達看見他,我們明明約好今晚在撒瑪拉碰面的!」
雖然,生命的開始與結束只在於時間的早晚,但過程與態度卻同樣重要。
一個旅行者在草原上被一隻狂怒的野獸追趕。旅行者為了逃生,下到一口無水的井中。然而,他看見井底有一條龍,張著血盆大口想吞噬他。這個不幸的人不敢爬出井口,否則會被狂怒的野獸吃掉;他也不敢跳入井底,否則會被巨龍吞噬。他抓住井縫裡生長出的野灌木枝條,死死地抓住不放。他的手越來越無力,他感到不久就會向危險投降,危險正在井口和井底兩頭等著他。他仍然死死地抓住灌木。忽然,兩隻老鼠繞著他抓住的灌木主枝畫了一個均勻的圓圈,然後從各方啃噬。灌木隨時都會斷裂垮掉,他也隨時會落入龍的巨口。旅行者看著這一切,深知必死無疑,而在他死死抓住灌木的時候,卻看見灌木的樹葉上掛著幾滴蜜汁,他便把舌頭伸過去,舔舐著或許是最後的快樂。
在進退維谷的人生境遇中,以全部的力量抗爭險惡的勢力彌足珍貴。倘若面對無法抗衡的力量的威脅,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能夠鎮定自若地去享受和體味生命最後的快樂,則更顯現出一種真正超然的人生本色。
對於命運的任何一種抗爭都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因為畏懼艱難險阻而放棄行動,只能說明生命的懦弱;而當艱險真正降臨的時候,除了本能的求生欲望之外,還能清醒地認識現實的境遇,在漫長的壓抑和恐懼的煎熬中,抓住生命的樹枝,使全部抗爭的可能性都得到充分的展現,這才是生命意義的積極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