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齋,即內心空靈的境界

2024-10-11 08:03:10 作者: 趙一

  入則鳴,不入則止。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

  本書首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什麼是心齋?怎樣才能達到心齋的境界?

  「入則鳴」,外境界一進來,心就引起共鳴了,南先生將其喻為佛經中的「境風吹識浪」,即外境界的風一來,你的心波就動搖了,心中的清靜境界就消失了。

  「聽止於耳」,聽覺停止了,和外界脫離了關係,所以叫他也聽不見了,入定去了。「心止於符」,心裡頭什麼念頭也沒有,自然和「道」符合了。「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這個時候,呼吸之氣是空靈的。「待物者」即所謂跟外面物理世界還是相對有待的。雖然身心內外一片虛靈,跟外面物理世界相待,但內心空靈是第一步的修養。

  「唯道集虛」,把內心虛靈的境界,練習久了,累積久了,那麼達到形而上的道也就快了。你能夠做到內心意識不動,心靈很凝定,耳根不向外聽了,完全是返之內在了,這才是內心真正的持齋。

  莊子借用孔子的嘴所講的這一段,無論儒家、道家、佛家、密宗、天台宗、華嚴宗,隨便哪一派,你融會貫通了,一通而百通,同一個道理不同的表示而已。

  曾經看到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故事中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假設,假設一個遼闊的沙漠裡安裝了一部公用電話,其初衷當然是為了那些偶爾經過的人,可以使用它來接通城市,以滿足物質的、心理的種種需求,甚至是援救。當然,絕不會是相反的情形,因為即使有人打過來又能找誰呢?誰會傻傻地在沙漠裡等一個電話呢?某天,住得離這部公用電話最近的一個人——當然,雖然最近也有幾十公里的路程——經過這兒時居然聽見電話鈴在響……那個人顯然是撥錯號了,但他與接聽電話的人聊了一會兒,聊得挺愉快。後來此人經過時,只要聽到電話鈴聲在響就去接聽,他和每個打進電話來的人都聊得很愉快。但他心裡不免奇怪,自己與那些人素不相識,他們都是找誰的呢?

  有一段時間他試著不去接那個電話,漸漸地發現,無論接與不接,那電話鈴總是在響,就像都市裡的心理熱線一樣。久居沙漠的他當然不知道,對於城市人,這電話還真有點類似心理熱線的作用。身居鬧市的人們憑藉一根電話線接通了一片空曠之地,如果正好有人來接,他們就可以聆聽那寂靜無邊的美妙聲響;如果沒人接聽,就正好證實了那裡空無一人,只是想找一處空靈之地,一處可供心靈迷失片刻的地方。更讓沙漠中人想不到的是,這個電話號碼如今已被張貼到網際網路上,很多人都在撥打它。結果,那頭電話鈴聲整天響個不停,這頭撥號時常遭遇忙音。原來,為了找一處心齋,人們竟然爭先恐後,擁擠不堪。

  這個故事是一個有趣的揣測,但是不無道理。不過,真要讓心靜靜持齋,又何必拘泥於一種形式呢?

  某天,幾個弟子為了「大悟」一意,爭得面紅耳赤。於是,他們幾個一起來到智禪大師的棲室,問道:「這世間,何謂『大悟』呢?」智禪大師微笑著說:「大悟自在心靜中。」此時,那幾個徒弟頗有些迷惑。

  午膳之前,智禪大師帶著那幾個弟子,來到後山的李子林里。樹頭上的李子大都熟透了,紫里透紅的李子,散發出一縷縷誘人的芳香。智禪大師吩咐兩個弟子,從樹上採摘了一竹簍李子。爾後,他讓在場的每一位弟子品嘗,李子的汁液像蜜汁一樣甘甜。待吃完之後,智禪大師帶著弟子走到一個小小的水潭前,他俯身掬起一捧潭水喝了起來。然後,他讓弟子們也嘗一下。

  弟子們紛紛仿效師父的樣子,喝了幾口潭水後,便咂巴咂巴嘴。智禪大師問:「小潭的水質如何呢?」弟子們又用舌頭舔了舔嘴唇,回答說:「小潭裡的水,比我們捨近求遠擔來的水甜多了。往後,我們可以到這小潭來擔水吃呀!」這時候,智禪大師便讓一個弟子提了一木桶潭水。然後,他們回到寺院。午膳之後,智禪大師讓每一個弟子都重新品嘗一下從後山小潭打回來的水。

  弟子們嘗過之後,大都將水吐了出來,一個個都皺起了眉頭。因為這些水很澀,而且有一股腐草味兒。智禪大師解釋道:「為什麼同一個小潭裡的水,卻有兩種不同的滋味呢?因為你們先前品嘗的時候,都吃過李子,口裡留有李子的余汁,所以就把這水的澀給掩蓋了。」眾弟子們都認同地點了點頭。

  智禪大師看了看面前的徒弟,意味深長地說:「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親自體驗過,也未必觸及了它們的本質。因為有些事情,往往會被一時繁華的假象給迷惑了,『大悟』就是這個道理呀!你我必須有一顆平靜的心,拋棄那些虛榮和繁華……」

  人生會遭遇許多事,其中很多是難以解決的,這時心中被盤根錯結的煩惱糾纏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對。如果能靜下心來思考,往往會恍然大悟,心靜則一切豁然開朗。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