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刻意的雕琢,保持人性的本質
2024-10-11 08:03:03
作者: 趙一
於事無與親,雕琢復朴,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
——《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
「於事無與親」是《應帝王》第一個入世的秘訣,有道之士到這個世界上做任何事都是「無與親」,即佛學講的不執著。所以,南先生告訴我們,人生應該做的事都該做,做完了不執著,不試圖抓得很牢,如行雲流水,遊戲人間。例如對待生死,不要把自己的生命抓得很牢,年紀大了總有一天要死去,一切都很自然。萬事不執著,才能入世。不要強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樣的結果,不要固執己見,不要只想著自我。
「雕琢復朴」,人生都在「雕琢」這兩個字上,人本來生下來都很樸素,很自然的,可後天的教育、環境的影響等種種原因,把圓滿的自然的人性雕琢了,自己刻上了許多的花紋雕飾,反而破壞了原本的樸實。
將雕琢去掉,恢復到樸實的境界,「塊然獨以其形立」,活著就是活著。南先生幽默地告訴我們,人生沒有什麼「觀」,人生就以人生為目的,本來如此,這個題目本身就是答案,這也就是莊子「塊然獨以其形立」的道理。不要雕琢,不要苛求人生應該如何如何,其無歡喜也無悲,順其自然。
請記住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玉不琢,不成器。但有時,人應該成為一根拒絕雕琢的「原木」,保留人性中單純、善良、樸實的東西,不要讓外在的雕飾破壞自然的本質。下面這個故事可能大家都聽過,其實它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是未被環境雕琢的純樸版本,一個是在外物影響下的後天版本。
一個印度動物園主帶著他的家人和動物,搭乘一艘日本貨船移居加拿大,不幸海上遇險,貨船沉沒,最後只剩下兩個倖存者,一個是園主的16歲的兒子帕格,另一個是一隻名叫帕克的孟加拉虎,人虎共處於一隻小救生艇,在無邊的大海上漂流了227天。
海上生存已是難事,況且還要對付那隻老虎。然而,恰恰是這隻老虎,成了帕格的救星。失事之初,帕克的確是帕格面臨的頭等難題。一開始船上剩有四隻動物,鬣狗吃了斑馬和猩猩,老虎又吃了鬣狗,下一個該輪到帕格了。因此,他一心盤算如何殺死老虎,但帕克在飽食之後的表現使他改變了主意。它專注地看著他,發出哼哼聲。作為動物園主的兒子,耳濡目染的經驗使他理解了這種友好的表示,做出了馴服它的決定。馴虎的關鍵是保證其飲食,這使他有大量事情要做,忙於釣魚、捕殺海龜、使用海水淡化器等,忙碌使他免於精神崩潰。如果沒有帕克,他將獨自面對絕望,那是比老虎更可怕的敵人。
可是,不要以為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獸相愛的浪漫童話,結束時的場景無情地粉碎了這個錯覺。船終於漂到了大陸,帕克躍到岸上,徑直走向叢林,沒有看帕格一眼。它只是目不轉睛地看著叢林。然後,向前走去,永遠從帕格的生活中消失了。其實,帕克始終是一頭猛獸,最後仍如此,產生錯覺的是我們,還有帕格。他哭了,無法理解在經歷了漫長的共患難之後,帕克怎麼能如此無所謂地離他而去。
第一個版本到此已經結束。帕格給出的另一個版本是:沉船之後,倖存者是四個人,除他之外,還有他母親、一個廚師、一個水手,並沒有動物。飢餓驅使廚師殺食了水手和他母親,既然只有他活下來了,顯然他又殺食了廚師。那麼,看來動物的故事是他編造出來以掩蓋可怕的真相的,其實鬣狗是廚師,斑馬是水手,猩猩是他母親,而老虎就是他自己。
在極端殘酷的生存鬥爭中,人被現實磨去人性,成了赤裸裸的動物。恐怕所有人都會喜歡第一個版本的故事,因為我們心中總有些東西不願失去。
無論何時,無論什麼地方,總是有好有壞,有善有惡,關鍵是你選擇什麼。繁華大道,乞討者眾,乞丐的生存產業鏈黑幕剛剛被媒體披露。孩子問:「我們為什麼不給他們一些零錢?」給,還是不給?難題是:教孩子仁慈,還是識別欺騙?
把人性的故事放在心中,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應存留心中最初的純真,做一根樸實無華的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