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最高境界:沒有私心
2024-10-11 08:02:34
作者: 趙一
有親,非仁也。
——《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
「有親,非仁也」,還帶有一點私情,就已經算不上仁了。南先生說,「親」與「仁」是有差別的,儒家的仁是有範圍的愛,先是「親親」,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佛家講慈悲平等,則是愛眾生。宋明理學家認為,佛家講的慈悲陳義過高。
南先生在這裡通俗地解釋了理學家們的疑問,假如孔子同釋迦牟尼站在河邊,兩人的母親都掉入河裡,孔子是毫不客氣地先救自己的母親,再來救釋迦牟尼的母親。但釋迦牟尼怎麼做呢?眾生平等,不能有分別啊!「親親,仁民,愛物」,是儒家行仁道的程序、步驟,莊子在這裡沒有批判儒家,但下了一個註解:「有親,非仁也。」仁慈是愛天下,沒有私心,有所親,有所偏愛,已經不是仁的最高境界了。
說到這裡,想起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有一個農夫的妻子去世了,農夫請無相禪師到家裡來為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禪師,您認為我的妻子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收益呢?」無相禪師如實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航,普度眾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只是你的妻子可以得益,有情眾生無不從中得益。」農夫聽了有些不滿意:「我就知道是這樣的。可是我的妻子很嬌弱,其他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請您這次只單單為她誦經超度,不要回向給其他眾生,可以嗎?」
無相禪師慨嘆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開導道:「回向是好事情啊!你看,天上太陽只有一個,但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的善心點燃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蠟燭,這樣世間的光亮就會增加千萬倍,而且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會因此而減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這樣的觀念,那我們每一個人,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眾生!」農夫想了想,知道無法說服禪師,只好讓一步。「好吧,這個教義很好。但是,但是……」農夫吞吞吐吐地說道,「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素日裡總是欺侮我,如果能把他除去在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無相禪師忍不住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然是眾生,哪裡來的除外?」農夫茫然,若有所失。佛法高深之處就在於它能普度眾生,豈有為一人超度之理?
人,無論是誰,都會有私心,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這種缺陷並不是無藥可救的。我們應該懂得,仁愛應摒卻私心,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就是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如果每個人都因自私而不對他人行善,那麼善與愛無法共享的世界必然是一片黑暗。
要使自己的名貴花卉,不失本色,唯一的辦法就是讓鄰居的花圃里也都種上同樣高貴的花,因為心靈無私是保持高貴的唯一秘密,也是營造仁愛氛圍的唯一方法。愛默生曾提醒我們:要做一個為後來者開門的人,不要試圖使世界成為死巷。此生最美妙的報償就是,凡真心幫助他人的人,沒有人不幫助自己的。
在一個建築工地上,尚未竣工的大樓上兩個工人在高空作業。突然,他們站立的平台斷裂了。一剎那,兩人同時從幾十米的高空落下,他們都絕望地閉上了眼睛,但幸運的是,一個防護杆拯救了他們,然而脆弱的防護杆無法同時承受兩人的重量,他們中間必須有一個人放開手。求生的本能讓他們都緊緊地抓住了防護杆,時間慢慢流失,防護杆吱吱作響,千鈞一髮之際,一人抽泣:「我還有孩子!」沒有結婚的另一人靜靜地說:「那好吧!」然後就鬆開了手,像一片樹葉飄向了水泥地面。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如何做到真正的仁愛無私,或許這句簡簡單單的話是最佳的詮釋,安然地面對悲壯的結局,正應了中國的一句俗語:「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