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至善無痕,至仁無私 善的至境:百善孝為先
2024-10-11 08:02:31
作者: 趙一
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
南先生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做兒女的孝敬父母,「不擇地而安之」,不等時間,不等空間,不等環境,盡我的力量,就是「孝之至也」。
孔子說,你要知道做人的道理,孝的內涵就是愛,愛只是很簡單的解釋。做兒女的要愛父母,愛父母就是孝。古人講「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一個人對父母家庭有真感情,如果入世為天下國家獻身,就一定有責任感。換言之,忠就是孝的發揮,就是擴展了愛父母的心情,愛別人,愛國家,愛天下。「子之愛親,命也」,兒女愛父母,這是天性,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然而,很多人通常將父母的愛視作理所當然,不懂得「子欲養而親不待也」的道理,直到自己也有了子女,理解了為人父母的苦心,卻發現自己想要反哺回報已經來不及了。
據傳,很久之前,有個年輕人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貧窮,後來年輕人因為苦惱而迷上求仙拜佛。母親見兒子整天念念叨叨、不事農活的痴迷樣子,苦勸過幾次,但年輕人對母親的話不理不睬,甚至把母親當成成佛的障礙,有時還對母親惡語相向。
這一日,年輕人聽說遠方一座無名山上有一位得道高僧,心裡不免敬仰,便想去向高僧討教成佛之道,但又怕母親阻攔,便瞞著母親偷偷從家裡出走了。他一路上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那位得道高僧。高僧熱情地接待了他,聽完他的一番訴說,高僧沉默良久。當他向高僧請教佛法時,高僧開口道:「逆行得道成佛,我可以給你指條路。吃過飯後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有赤腳為你開門的人,這人就是你所謂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她)為師,成佛又有何難?」年輕人聽後大喜,遂叩謝高僧,欣然下山。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戶貧寒農家,男主人為他開門時,他仔細看了看,主人沒有赤腳。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家富有人家,更沒人赤腳為他開門,他不免有些灰心。第三天,第四天……一路走來,投宿無數,卻一直沒有遇到高僧說的那個赤腳開門的人。
年輕人開始對高僧產生了懷疑,快到家的時候,他徹底失望了。日暮時,他沒有再投宿,而是披星戴月,連夜趕回。到家時已是午夜。疲憊至極的他費力地叩響門環,「誰呀?」屋內傳來母親蒼老驚悸的聲音。「我,你兒子。」他沮喪地答道。很快門就開了,一臉憔悴的母親大聲地叫著他的名字把他拉進屋裡。就著燈光,母親流著淚端詳他。這時,他一低頭,驀地發現母親竟赤腳站在冰冷的地板上!剎那間,靈光一閃,他想起高僧的話,突然明白了一切。年輕人淚流滿面,「撲通」一聲跪倒在母親面前。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不能事親,焉能成佛?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所以說孝的止境,在於以父母待你之心回報父母,無論何時何地,無論貧窮富有,孝由心生,不由外物。《孝經》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到南極洲考察的科學家在風雪中經常看到成千上萬的企鵝,面朝著同一個方向立著。是什麼原因使它們能如此整齊地朝同一個方向立著呢?細細觀察後,考察隊員們終於發現,每一隻大企鵝的前面,都有一團毛茸茸的小東西。原來它們是一群偉大的母親,守著面前的孩子,因為自己的腹部太圓,無法俯身在小企鵝之上,便只好以自己的身體遮擋刺骨的寒風。
作為子女,我們常常是享受著父母為我們所創造的一切,索取得那樣理所當然,接受得那麼心安理得。為了孩子,無論是動物還是人,父母都是那樣的義無反顧!然而,在父母之愛與子女之愛的天平上,永遠是不平衡的,畢竟我們對父母付出的實在太少了,但父母對我們仍是滿懷期待。從你真正感悟的那一刻開始,用心愛你的父母吧,如果認為道德與良心之名過於空大,不妨把它作為讓今生今世少一些遺憾的手段之一,多孝敬父母一些,趁現在還來得及孝敬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