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和南懷瑾一起讀國學(套裝共4冊)> 「無所不知」與「一無所知」

「無所不知」與「一無所知」

2024-10-11 08:01:32 作者: 趙一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

  學問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無所不知,還是一無所知?

  南先生進一步指出,這裡的「故知」指得是一般的知識智慧。「道」有一個最高的標準,即「止其所不知」,到了最高處即是不知,無念之境,無道可道,方為最高。

  南先生提到了東晉十六國時的一位高僧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僧肇在一篇文章《般若無知論》中說,智慧到最高處,沒有智慧可談,才是真正的智慧。莊子所謂的道的智慧也在於此吧!

  

  人有所精,物有所專,本不是壞事,然而有時一個人的某一專長到達一個最高境界,反而會擋住其他知識。孔子在《論語》中也說自己一無所知,什麼都不會,因此能夠樣樣會,無所不知有時又是一無所知。南先生以禪宗經常標榜的珠子走盤為例解釋,滾珠沒有一個方所,沒有一個固定,它一無所知,因此無所不知。知識到達最高處即為「無知」,始終寧靜,沒有主觀,沒有先入為主,就是最高的學問境界。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一位「無知」的智者,他的為人處世與孔子異曲同工,他說:「你們把我看成是有學問的,真是笑話!我什麼都不懂。」他曾經做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他畫了兩個圓圈,一大一小。他對他的學生們說,大圓好比是他,小圓好比是某個學生,圓的面積代表知識,圓的周長代表與未知領域的接觸,兩圓之外的空白都是他們的無知面。圓的面積越大,相應的周長也越長,這就表明知識越豐富的人,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就越多。蘇格拉底一再宣稱自己「毫無智慧」,同時又津津樂道於這樣一個神諭,即當他向神殿提出「有什麼人比我更賢明」時,得到的回答是「沒有一個人比你更賢明」。

  如果將哲學看作一個人,他正是這樣一位大師。從其廣闊的理論視野和博大的智慧胸襟的角度看,哲學真的無所不知,從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到波瀾壯闊的歷史革命,從千年前的奇思妙想到當今的智能科學,無一不為哲學所關注。然而,從事物的具體性和特殊性的角度看,哲學又是一無所知的,它無法告訴你幾千年前的世界是怎樣的,也不能告訴你機械是怎樣運作的,甚至不能具體地告訴你心臟是如何活動的,相對於科學,哲學又是一無所知的。

  讀過一篇文章,頗有所感,「大實若虛」與「大偽似真」,文中談論了丁肇中先生的「無知」。世界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40歲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接受採訪或提問時,無論是本學科問題還是外學科問題,也無論提問者是業內人士還是業外人士,丁肇中最常給出的回答是三個字「不知道」。他曾解釋:「不知道的事情絕對不要去主觀推斷,而最尖端的科學很難靠判斷來確定是怎麼回事」。

  曾有則有趣的寓言,一個自命不凡的人為了難倒一位年長的智者,絞盡腦汁,收集了歷史、地理、哲學、物理等各個領域的未解之謎,將所有難題擺在老人面前,讓這位眾人口中的智慧大師以一句話將所有問題回答出來,老人笑了笑,用一句話說出了他的答案:我全都不知道。其實,這個自命不凡之人還是未能難住這位「無知」的智者。莊子講的「無知」,是俗語說的「一瓶水不響,半瓶水咣當」,真正的學問到了最高處便是「無知」。學問充實了以後,自己卻感覺到空洞無知,這才是有學問的真正境界。

  無所不知而又一無所知,正所謂「絕頂聰明絕頂痴」。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