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和南懷瑾一起讀國學(套裝共4冊)> 持物我兩忘之心,處紅塵悠閒自在

持物我兩忘之心,處紅塵悠閒自在

2024-10-11 07:51:19 作者: 趙一

  南懷瑾先生講《孟子》,曾以牛喻人之修行,字字珠璣,且發人深省,將人的心性修養之道說得淋漓盡致,特此拿來共享。

  南懷瑾先生說道,在宋元以後,禪宗里出了一位普明和尚,把心性的修養,比作牧牛,從一頭野牛修到物我雙忘,分為十個步驟。第一是「未牧」,好比恣意咆哮、隨意踐踏禾苗的野牛;第二是「初調」,牽著牛鼻子隨著人意走;第三是「受制」,牛不再亂走,繩子可以放鬆一點;第四是「回首」,癲狂的心境比較柔順了,但是還要牽著鼻子走;第五是「馴服」,可以自然收放,不必牽了;第六是「無礙」,可以安穩不動,不必讓人費心;第七是「任運」,牧人可以睡大覺了;第八是「相忘」,牧人和牛兩無心;第九是「獨照」,到了無牛的境界,人的一切妄心已除;最後是「雙泯」,則人也不見,牛心也不見。

  這裡所講的修養十步,就是把一顆狂野之心修成正果的過程。《西遊記》中的牛魔王,他是孫悟空的結拜兄弟,兩人正代表了一顆人心的兩面,孫悟空是努力改過、潛心向善之心,而牛魔王是不易馴服的狂野之心。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個牛魔王,都需要按照南懷瑾先生介紹的十個步驟來進行馴服,最後到物我兩忘之境,便算修成了正果。

  禪宗有很多修行故事,正應了牧牛這一修心的過程。

  有一次,無德禪師向和他修行的學僧們問禪心。

  一位學僧說道:「以前在我心中,除了『我』或『我所』之外,世上再沒有什麼值得我關心的。但自從參禪以後,我才發覺世上的萬事萬物都要靠因緣才能成就,除了『我』以外,還有人,還有佛,我想我握住禪心了。」

  接著一位學僧說道:「以前我的眼光僅限於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具體實物。但自從參禪以後,現在我有了遠見,不再心胸狹小而量大如空。我想我找到禪心了。」

  第三位學僧說道:「以前如果說我一天能行30里路,我絕不去走50里。但自從參禪以後,才感受到,自己是以有限的生命去證悟永恆的法身,恨不得不眠不食,日行百里。我想我已知道什麼叫禪心了。」

  

  第四位學僧說道:「我由於資歷低、學識淺,在處世方面總顯得笨拙,因而有時會很自卑。自從參禪以後,我才發覺自己可以擔當弘法利生的重責大任,因此,不再自覺笨拙,也不感覺自卑,我想這就是禪心了。」

  最後一位學僧說道:「我身材五尺,平時總抱著『天塌下來總有別人會頂住』的心態。但自從參禪以後,才感受到禪宗的信念,現在總覺得自己有丈二的身材,我想我已體悟到什麼叫禪心了。」

  無德禪師聽後,說道:「你們所說的只是一種『初心』,而非『禪心』。真正的禪心在於明心見性。好好精進修持吧!」

  學僧們聽後,斂目內省,繼續去尋找禪心。

  學僧的回答都有道理,為何無德禪師卻稱之為「初心,而非禪心」?原因很簡單,修禪修的就是物我兩忘、心外無物之境,而這些學僧執著於人間的利害得失,怎能稱之為禪心呢?何謂禪心?只有心境平和,放下喜悲,空明無物,才能達到心靈和行動的靜默,在靜默中物我兩忘,進入奇妙的覺悟之境,體悟無法言說的「萬色皆空」的境界。那種境界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慧忠禪師達到的就是這種修行境界。

  三藏法師自詡神通,他來到慧忠禪師面前,與他驗證。

  慧忠謙恭地問道:「久聞您能夠了人心跡,可有此事?」

  三藏法師痛快答道:「只是些小伎倆!」

  慧忠於是心有所想,問道:「請看老僧現在心在何處?」

  三藏運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並點頭,將心念一轉,又問:「請看老僧現在身在何處?」

  三藏又做了一番查看,笑著說:「禪師怎麼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許之色,稱讚過後,隨即將心念收起,反觀內照,進入禪定的境界,無我相、無人相、無世間相、無動靜相,這才笑吟吟地問:「請看老僧如今在什麼地方?」

  三藏神通過處,只見青空無雲、水潭無月、人間無蹤、明鏡無影。他用盡渾身解數,天上地下徹照,全不見慧忠心跡,一時不知所措。

  慧忠緩緩出定,含笑對三藏說:「閣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處,極好!可是卻不能探察我的心跡,可知為何?」

  三藏搖頭不語。

  慧忠禪師笑道:「因為我沒有心跡,既然沒有,如何探察?」

  如此可見,只有心靈空明,達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境,才能物我兩忘,使修養化為至境。

  紛紛擾擾的世界,總有無盡的誘惑。盧梭說:「10歲時被點心、20歲被戀人、30歲被快樂、40歲被野心、50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是啊,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名利,沉迷於花花世界之中,心中所求太多,只會使自己疲憊不堪、寢食難安。

  其實這又何苦?人生不滿百,有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不就此放下,讓心靈在無物無我之中,體會一種難得的閒適與自在?即使身處鬧市,也不必關門閉窗,任它潮起潮落,風起雲湧,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身在紅塵中,做出世想,暢遊青山綠水,沐浴徐徐清風,又何必「入山唯恐不深」。杜牧詩云:「睫在眼前常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關鍵是你的心。

  修養心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去琢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