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和南懷瑾一起讀國學(套裝共4冊)> 第一章 聖人就是脫俗的凡人 聖人之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第一章 聖人就是脫俗的凡人 聖人之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2024-10-11 07:48:50 作者: 趙一

  南懷瑾先生分析孟子困於齊梁,成為各個國君的擺設的原因,主要在於「道不同」,這是王道與霸業、聖人與英雄的分野的必然結果。孟子執著於王道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

  「道不同,不相為謀」,語出《論語·衛靈公》, 《史記·伯夷傳》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確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與追求,不可因為一時之榮辱,或一時之誘惑就拋棄自己的信仰與做人的原則,這只會使自己的人格蒙羞,生命染塵。

  人生天地間當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堅持自己的底線和信念,「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只要仰不愧天,俯不怍地,足矣。

  在商朝末年,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盧龍東南)的國君有兩個兒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國王很鍾愛叔齊,打算把王位傳給他。伯夷知道了父親的心意,為了成全父親的想法,便主動離開孤竹。叔齊不願接受哥哥讓給他的王位,也躲了起來。伯夷、叔齊聽說姬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贍養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國,在那裡定居下來。後來姬昌死了,周武王繼位。周武王整頓內政,擴充兵力,進軍討伐商紂。伯夷、叔齊聽說這件事後,便跑去拉住周武王的馬韁繩,勸諫道:「父死未葬,就大動干戈,攻伐別人,這能說是孝嗎?作為臣子,卻去攻伐君主,這能說是仁嗎?」周武王的將士聽了這些話,非常生氣,拔出劍來要殺他們,被太公姜尚制止了。太公說:「這是講道德的人。」吩咐將士不要為難他們。

  周武王最終伐紂成功,天下人尊奉他為天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件可恥的事,決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們互相攙扶著離開了周朝的統治區,在首陽山隱居下來,靠采巢菜充飢。快要餓死時,作歌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至死反對周武王的行為。歌罷,兩人遂餓死在首陽山上。

  這是政治態度不同不相為謀的典型。世人對伯夷與叔齊的做法,既有非議也有讚賞,而他們堅持了自己的志向,亦死而無憾。

  人乃血肉之軀,不可能永世長存,因此活就要活出自己的精神價值,活出自己的個性,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即使身陷險境,也要堅持用一身傲骨,為正氣高歌。

  黃宗羲的《宋元學案》說得好:「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逆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做人當做大丈夫,要以「仁義」為先,注重道義,要有骨氣,要挺起胸膛,正直無私,具有頂天立地的氣概。正可謂:玉可碎,而不可以改其白;蘭可移,而不可以減其馨。即使有金玉滿堂,也難移一顆堅定的心。人若能到此種境界,即使稱賢稱聖又有何不可?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孟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絕不與現實妥協,既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那就不惜粉身碎骨,也要留一身清白照亮乾坤,堅持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就是聖人之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