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和南懷瑾一起讀國學(套裝共4冊)> 和南懷瑾一起讀《孟子》序言 穿越千年時光,解讀孟子思想

和南懷瑾一起讀《孟子》序言 穿越千年時光,解讀孟子思想

2024-10-11 07:48:48 作者: 趙一

  儒、釋、道三家被看作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其影響力已經穿越華夏九州,走向世界。其中,儒家思想更是被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喻為中華民族的「糧食店」,是我們所有華夏兒女賴以生存的基礎。

  

  說到儒家思想就不能忽略孟子,一位被後世尊為「亞聖」的人。現在,當我們手持《孟子》薄卷一冊時,恐怕已經無法準確捕捉到孟子的思想光輝,因為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距離我們生活的21世紀太過遙遠,千年光陰已經給《孟子》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現在,我們欲追尋聖人的足跡,研究其睿智的思想、光輝的人格,定當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

  孟子比孔子晚出生179年,鄒人,身世和經歷與孔子相似,3歲喪父,幼年受母親三遷之教,15歲時離家赴魯國求學。據《史記》記載,他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孟子先是「治儒學之道,通《五經》」,旦夕勤學到30歲,功夫不負苦心人,他終成鄒魯一帶名儒,接著在家鄉收徒講學,教書育人十餘載,宣揚儒家的仁義學說。44歲時,孟子效法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認定自己肩負「木鐸」的使命,應該入世傳道,教化民眾,於是他帶領學生開始周遊列國,「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往來各國間」。這番陣勢也確實要遠遠強於其先師孔子。

  孟子先後遊歷齊、宋、滕、魏、魯等國,以「王道」「仁政」等學說遊說諸侯,在魏國深受禮遇,也曾任齊宣王之客卿。他在手握大權的國君面前,沒有絲毫的奴顏媚骨,而是正直篤行,氣宇軒昂,與君主對論,論辯滔滔,宏大深刻。不過,當時正值戰國中期,各國諸侯都致力於富國強兵,企圖通過戰爭的暴力手段稱霸天下,他們認為孟子的學說是「迂遠而闊於事情」,不合時宜,所以孟子的政治主張沒有被採納,更缺乏實施的機會。

  孟子在花甲之年悽然返回故鄉,與弟子萬章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繼承先師孔子的思想,以繼承和光大儒學為畢生追求,效法孔子的「仁」道,推行「仁政」觀念,將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主張以德政爭取人心,統一天下。

  孟子以一身正氣為天下蒼生請命,卻一生不得志,最後不得不獨善其身。司馬遷在《史記》中分析原因,認為孟子所講的天理人倫、政治道德的理想,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無異於「持方枘而內圓鑿」,如同拿一個方形的塞子,想要把它放進一個圓形的孔中一樣,怎麼能成功呢?因此,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根本不可能為當時急功近利的國君們所接受。剛烈直率的孟子只好獨自嘆息眾人皆醉我獨醒,大道之言有誰聽!

  其實,孟子的價值正在於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實踐過程。在無法改變現實以力取勝的叢林規則之後,孟子堅拒現實的荒蕪、淪陷和卑劣。他鐵肩擔道義,在現實世界墮落的同時,堅守精神世界的批判維度。這就是聖人風範,可為萬世之師表。

  後世宋儒評價孟子「有英氣」。孟子那種以個人人格為中心的倨傲風範,那種「說大人,則藐之」的狂狷之氣,那種「聖人與我同類,萬物皆備於我」的主體意識,那種「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那些「民貴君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千古流芳的豪言壯語,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確實氣貫長虹!

  孟子及其弟子編著的《孟子》一書之所以讓我們心生排斥,覺得它是老學究的東西,就是因為孟子生活的時代與我們相隔千年。而這千年的光陰,給了後儒們進行演繹以為我所用的空間,他們盡情地發揮和再造,終於使《孟子》符合他們的理解和想像,卻違背了聖人的本意。南懷瑾先生深深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撥開蒙塵的先賢之作,讓它們以一種本真的面貌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南懷瑾先生講《孟子》生動幽默、平實易懂,且內涵深遠,如蓮綻放。聽先生言,如沐春風,沒有任何負擔與倦意,在不知不覺中深受感染,或心有所悟,或豁然開朗。

  南懷瑾先生講解的孟子形象與以往正宗儒家經學中塑造的形象大相逕庭。沒有生硬刻板,沒有簡單說教,也沒有不近人情,而是還原孟子的本來面目,把這位耿直方正、正義凜然的老夫子形象生動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先生通過他的一番慧心,把孟子重新喚醒,將他帶到現代,設杏壇一座,對著世人開始宣講,時而娓娓道來,時而拍案而起,大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味道。

  先生之思想弱水三千,在此僅取一瓢,與讀者共享。本書立意即在採擷南懷瑾先生的智慧,將先生關於《孟子》一書的研究中最具啟發性的東西進行通俗而生動的解讀,並與我們每個人的現實人生相結合,讓你在古樸而富有韻味的文字中輕鬆漫步,並在不經意間找到生命的真諦。

  我們的心已經蒙塵太久,尤其是進入市場經濟以來,一切向「錢」看的浪潮如龍捲風般,將每個人都席捲進來,凡事均以金錢作為衡量標準,甚至以此衡量人一生的成就。面對這種大趨勢,人們還來不及思索,就隨之遊走於世間,自我不斷膨脹,欲望如野草般瘋長,靈魂卻遠遠落在身後,踽踽獨行,我們似乎成了只知道追求金錢、享受物慾的行屍走肉。面對這種可怕的情況,我們應該明白,現在是停下來等等靈魂的時候了。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慾。」何為心?即靈魂,修養靈魂最好的方法就是少一些欲望,這話說得多麼切中要害。只要欲望少一些,快樂就會多一些,正所謂知足常樂。如何「寡慾」?當保持赤子之心,即保持為人的本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此外,還要養一身浩然正氣,做精神的強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做人當做大丈夫,才不枉今生為人!

  生逢盛世,乃國家之幸,人民之幸。民富國強,百姓安居樂業,這是所有中國人心中最實際的理想。但是,孟子一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及時為我們敲了一記警鐘。無論何時,我們都要有憂患意識,避免頭腦發熱,要以冷眼觀盛世,在安樂和平中拒絕驕奢淫逸,絕不重蹈盛世轉衰的覆轍。

  孟子的智慧澎湃如滔滔大河,在此僅擷取一朵浪花。一粒沙中可以藏著一個世界,而這朵浪花中藏著的是孟子對天地萬物、人情世故、人格修養通透的解讀,這些解讀絕不僅僅針對某個時代,它們更多逼近的是世界的本質,適用於任何一個時代。只有真正走進《孟子》一書,用心靈去感受字裡行間的真意,你才能找到你想要的,也許這些就是能讓你受用一生的精神財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