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常見風險,你該如何規避
2024-10-11 07:36:11
作者: 西武,李英,金立
在大多數人眼中,風險可以和賠錢畫上等號。但在聰明的投資者眼裡,風險中也包含著獲利的機會。從哈佛畢業的女孩宋佳嘉表示:「大多數人都是厭惡風險的,因為他們不是專業的投資者,不會整天埋頭於金融機構的各種繁複的報表中去找投資點。」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如何避開風險可能帶來的傷害顯然更加實用。
債券市場的風險雖不算巨大,若應對不及時也會使投資者蒙受損失。那麼在我國的債券市場中,都有哪些常見的風險需要投資者特別留意呢?
一、利率風險
債券的利率風險,是指由於利率變動而使投資者蒙受損失的風險。
債券市場並非獨立的投資市場,它會受到市場利率的影響:當利率上升時,債券價格就下跌;當利率降低時,債券價格就會上漲。如果投資者不能及時針對利率變化轉變計劃,隨便投資的話,那麼蒙受損失是絕對可以預見的結果。
有的保守型投資者會選擇持有債券直至到期日再進行兌現,只滿足於獲取預期收益,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投資方式同樣伴有風險。
我們首先要明白,影響利率的因素主要是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和央行的貨幣政策,所以利率是漲是跌不是人力能左右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找到更加靈活的投資方式來應對。
我們可以採取分散債券期限的投資方式,分別購買不同的長短期債券,按比例進行投資組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債券可以得到獲利機會;如果利率下降,長期債券還可以在這時保持較高收益。這和投資理財的基本概念類似,即「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
二、物價風險
物價風險是指物價上漲導致通貨膨脹、貨幣購買力下降的風險,從而引發債券貶值。
我國某金融機構曾在1991年發行期限為三年、年利率為10%的債券,但1994年全國進入通貨膨脹,並且通貨膨脹率一度高達24%,結果是持有該債券的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全部大大縮水,這一情況對後來債券的發行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通貨膨脹期間,投資者應以票面利率扣除通貨膨脹率而得出自己的實際收益率。假設債券利率是10%,通貨膨脹率是7%,那麼實際收益率只有3%。
要想規避物價風險,可以選擇分散投資來分散投資風險,用其他高收益投資平衡可能受到的損失。比如,我們可以將部分資金投資於股票等高收益投資。雖然股市也有風險,但畢竟債券市場與股市並無關聯,不會發生一損俱損的情況,我們恰恰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平衡投資。
三、變現能力風險
變現能力風險存在於除國債之外的其他債券上,指投資者能否在短期內以合理價位順利出售債券的風險。
我們可以預想一下,如果你在手持某債券的同時又得到了其他更好的投資機會,你需要周轉資金所以選擇出售債券,但短期內你似乎很難找到願意以合理價格收購的買家,你無可奈何,只得決定打折降價出手,而且你也並非立刻就能找到買家。這樣不僅在成本上蒙受了損失,還有可能讓其他投資機會白白溜走。
想要規避此項風險的投資者可以選擇購買國債,國債因實力雄厚,廣受大家信賴,所以不必為將來的銷路發愁。另外,我們儘量不要買冷門的債券,雖然有些冷門債券有發展空間,但我們投資是為了讓資產增值,而不是給市場「交學費」。而且,我們還要另備一些現金以備不時之需,避免出現急需變現時轉賣債券的情形,因為轉賣通常都不會給原持有人帶來回報。
四、違約風險
違約風險,是指債券發行人不能按時支付債券利息或償還本金,從而給債券投資者帶來損失的風險。
違約風險通常發生在企業債券上,這和發行債券的企業經營狀況有很大關係。當企業陷入虧損時或停止盈利時,往往就難以對債券投資者償還本息。當企業只是違約時,投資者還可以抱一線希望,因為債權人與債務人可以達成延期支付本息的協議,也就是說在未來企業有能力償還本息時,投資者仍然可以獲得收益。但當企業破產時,投資者將有可能遭受部分甚至全部損失。
導致違約風險出現的原因通常是發行公司經營不善或信譽不好,應對這種風險的唯一方法就是遠離質量較差的債券。因為一旦這種風險出現,投資者基本上毫無辦法,這就需要我們在投資之前,必須去了解相關發行公司的營業情況、銷售業績、歷史支付情況等,要準確地將質量不高的公司債券及時隔絕在投資範圍之外。另外,即使我們在持券期也不可放鬆監管,要對該公司的經營情況隨時保持了解,以便在出現苗頭之時能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每一個投資者都想獲利,但我們在投資時也要擺正心態,當風險來臨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效地規避它。如果我們能夠採取適當的措施合理應對,即使某一次投資沒有獲得多少利潤,但只要我們能在風險中保全資本,就是收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