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哈佛精品課套裝(全3冊)> 為什麼錢越花越有,越省越窮?看懂了,錢就來了

為什麼錢越花越有,越省越窮?看懂了,錢就來了

2024-10-11 07:34:25 作者: 西武,李英,金立

  如果一個人手中隻有一元錢,他能活多少天?這個問題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

  有這樣兩個乞丐,他們都手握一元錢:乞丐A用這一元錢去買了個餅,吃飽後覺得很滿足,而接下來煩惱的事自然就是明天能討到多少錢;乞丐B呢,則用一元錢批發了十條皮筋,然後以每條5角錢的價格賣出去,最後他不僅得到了今天的飯錢,甚至連後天的錢都不用發愁了。

  上面說的這兩個乞丐的故事,其實就是生活中兩種人的理財觀念:

  一種人,熱衷於享受存摺上慢慢增長的數字,然後盤算著到下個月、下下個月的時候,帳面的數額會增長多少,這些錢又可以使用在哪些地方。他們不知道,就在他們掰著手指給錢做加法的時候,另一種人已經因為採用了更加靈活、高效的理財方式,讓金錢以乘法的速度增長了。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哈佛商學院啟示錄》中,就把金錢簡單地累計稱作「線性收入」,而通過投資得到的高回報稱作「投資收入」,這兩種人最重要的區別是:「前者以時間衡量,一旦不工作就失去收入,而後者卻可以不斷地帶來收入。」其實,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給錢做加法,自己永遠被工作牽著走,且積累不了財富;而給錢做乘法,才能成為金錢的主人,讓錢自動給自己創造財富!

  普利茲是在匈牙利出生的猶太人,17歲時到美國謀生。他最早在美國軍隊服役,退伍後決定自己創業。在反覆觀察和思考之後,他看中了報業這塊奶酪。可是,那時的他既沒有資本又沒有辦報經驗,想做報業簡直是異想天開。雖然前途多坎坷,但普利茲相信自己,他為自己規劃了一個前進的方向,決定踏踏實實從頭做起。

  他先是找到聖路易斯的一家報社,謀求一份記者工作,以便熟悉這個行業。因為他沒有工作經驗,自然遭到了該報社的拒絕。但普利茲認定了這個目標,他不想在開局就敗下陣來。後來他不斷拜訪這家報社,努力介紹並推銷自己,最終打動了報社的老闆,錄用了他。但條件是,試用期一年並且隻給他一半薪水。為了自己的理想,他答應了這一苛刻的要求。

  幾年過後,普利茲用自己平日攢下的積蓄買下了一間瀕臨倒閉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報紙,取名為《聖路易郵報電訊報》。雖然在報館開辦初期,資金周轉很困難,但那時美國商業迅速發展,很多企業為了競爭不惜投入巨資打GG做宣傳。普利茲便以此為契機,讓報紙走以經濟信息為主的路線,承接各種GG。就這樣,他利用客戶預交的GG費周轉了資金,使報館的運營步入正軌。報館開辦五年,每年為他賺至少15萬美元。他的報紙發行量穩步上升,生意也越做越大,最後他成了美國報業的巨頭。

  有句話說:「用力氣賺錢的人是傻子,用錢賺錢才是真正的聰明人。」這話或許有些偏激,但細細想來也不無道理,美國報業巨頭普利茲的經商策略就生動體現了這句話。

  儲蓄是所有理財方式的基礎,雖然回報低但風險也低,不僅是普通家庭的財務安全保證,也是投資者邁向投資市場的萬裏長征的第一步。人們在擁有穩定的經濟基礎之後,才有實力去尋找另外的「在金錢上做乘法甚至是平方」的投資方式。

  再以徐州的普通打工族楊晶為例,她在結婚後和丈夫勤儉持家,漸漸攢了第一筆積蓄。但她沒有像多數人那樣「有錢存銀行」,而是把這筆錢買了國債。結果五年以後,這筆國債的本息正好翻了一番。然後她又把這筆錢投入股市,兩年以後,她所持的股票總市值已高達40萬元。回頭看看她當初的工資,隻有區區800元而已。假設她這800元一分不花都存下來,七年以後也隻有7萬左右的存款而已。由此可見,錢的作用不僅可以用來消費,也能「生」錢。

  很多仍在觀望的人心想:「我現在手頭儲蓄下來的資金太少了,再攢攢,等寬裕了再拿出來投資。」但是幾年以後,手頭的錢也並沒有攢下多少,他們仍舊在攢錢的圈中打轉。如果你也是「攢錢大軍」中的一員,不妨問問自己:你真的隻滿足於緩慢積累的理財方式嗎?為什麼不拿出錢來靈活運用,用它去創造更多的財富呢?

  把一元錢看作資本的人可以活一輩子,把一元錢看作一元錢的人活不了幾天。

  李嘉誠有句名言:「30歲以前要靠體力賺錢,30歲以後要靠『錢』賺錢。」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讓自己的財富擱置下來就等於停滯不前,隻有想辦法使金錢運轉起來,才會有更多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進口袋裡。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報錯
    • 手機上看
    關閉
    友情連結:半夏小說|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