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總是以己度人
2024-10-13 14:22:31
作者: 郭津宏
要了解一個人,需要經過深入的了解,投射效應並不能完全作為參考的標準。
美國第38任總統福特,曾經是密西根大學的橄欖球明星。
由於福特本人性格優柔寡斷,在處理問題時,做不到當機立斷,時常會錯過很多機會。在大學內部舉行的橄欖球比賽中,由於他處理關鍵球的時候優柔寡斷,失去了勝利的機會。
賽後總結時,福特首先發言: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球隊中的一些球員,總是戴著假面具去完成一場比賽。那個假面具,不但希望別人喜歡看,自己看了也會覺得很得意。可是我們為什麼要戴假面具,掩飾自己的本來面目呢?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懦弱、膽小,所以要用假面具來掩飾缺陷……
後來,福特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
那場比賽結束後,我發現了自己性格中的缺陷。為了尋求心理平衡,我將自己的缺陷,我自己根本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徵投射到其他球員身上,在我心中,我一直堅信,他們也具有這些性格上的缺陷。
其實,我想說,這僅僅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可以讓我心靈上獲得安寧。然而,很不幸,在我的話還沒有說完的時候,就被森馬博士粗野地打斷了:「戴著假面具的人,往往會影響自己對人和事的正確判斷……」
我知道,他指的是我,這件事促使著我下定決心改變這種心理缺陷。
福特將自己「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徵投射到其他球員身上」和中國古代的「五十步笑百步」有同樣的效果,士兵自己因為違反軍紀臨陣逃脫,這是怯懦的表現。為了尋求心理平衡,出於自我保護的心理,會嘲笑比自己跑得更快的人,以達到減輕自己心裡的不安的目的。
比如,這段話:
看一個國家的國民教育,要看國家的公共廁所。看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要看這個城市的下水道。看一個男人的品位,要看他的襪子。看一個人的心術,要看他的眼神。看一個人的身價,要看他的對手。看一個人的性格,要看他的字寫得怎樣。看一個人是否快樂,要看清晨夢醒時的一剎表情。看一個人的胸襟,要看他如何面對失敗及被人出賣。看兩個人的關係,要看發生意外時,另一方的緊張程度……
這裡所說的公共廁所與國民教育,發展水平與下水道,性格與字的關係等,就是一種投射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人對別人的認知過程,首先是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假設,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特徵,即把自己身上的特質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簡單來說,在一個人的潛意識中,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別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這是一種將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
美國總統林肯在競選上總統之後,將自己的競爭對手蔡思任命為財政部長,並盡力與他減少摩擦。通過將政敵變為朋友的方式,消滅自己的政敵。
然而,蔡思嫉妒心非常重,一直狂熱地追求最高領導權。他本想成為美國總統,卻被林肯「擠」了,他不得已而求其次。
但他對林肯卻一直懷有抱怨,總是找機會嘲笑林肯。
這天,蔡思正好找到了一個機會,在一次慈善晚宴中,林肯正在與別人交談的時候,蔡思端著一杯酒走過來,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尊敬的總統,我從側面看你的臉,我看見一張驢子的臉(林肯的臉比較長)。」林肯則是微笑著說:「我看你就像看到了仁慈的上帝一樣。」
林肯幽默的話語化解了尷尬。
蔡思覺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事後,他得意地向自己的助理羅斯說起這件事,羅斯說:「尊敬的部長,你錯了。有句話說『人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
人與人之間,總有一定的共通性,都有一些共通的欲望和要求。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對別人做出的推測都是正確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共通性畢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推測的過程中,總會有錯誤出現。
比如人性本善,心地善良的人會認為人性本善,別人不會加害於他。但信奉人性本惡的人,則會敏感多疑,往往會認為別人不懷好意。
投射效應的形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感情投射,即認為別人的善惡標準與自己相同,把他人的行為方式定格在自己既定的框架中,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加以定性,這種定性多半是根據自己的特點作為標準;
二是認知上缺乏客觀性,人的潛意識中總是容易接受與自己特點相同的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容易接受自己的「複製品」,對自己喜歡的人或事越來越喜歡,反之則會很討厭。
這兩種投射效應,是在潛意識中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這些人或事上,進行不客觀的醜化或美化,導致主觀判斷出現較大的差錯。
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投射效應的存在,使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行為方式和心理,推測對方的真正意圖或心理特徵。這是由於人具有一定的共性,有相同的欲望和要求。因此,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對別人做出的推測都是比較正確的。
然而,人心的不理智,容易根據主觀感情做出判斷。同時由於人與人之間畢竟有差異,不考慮個體差異,胡亂地投射一番,就會出現錯誤。
比如,在生活中,很多人對自己的父母不滿意自己的另一半感到不可理解,他們總以為自己喜歡的,自己的父母肯定也會喜歡,但事實則並非如此。
因此,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需要記住,人與人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如果投射效應過於主觀,總是以己識人,那麼我們將無法真正了解別人,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 特別是本身有缺點的人,更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