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0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花期不同 遵從自己內心的意願,做更好的自己
2024-10-11 06:51:15
作者: 霍慶苓
有一次,兒子的兩位同學小競和飛揚一起約好到我家玩。我很熱情地接待這兩位小夥伴。小競和飛揚也都很乖,爭著叫叔叔阿姨。由於小競來玩的次數比較多,飛揚是第一次到我們家玩,所以我還不知道怎麼稱呼他,就只喊了小競的名字。沒想到飛揚對此非常在意,來的時候還是滿臉笑容,突然一下子變得不高興,說要馬上回家。事後,我回想起這件事,才意識到飛揚是個很敏感的孩子,他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和態度。
後來,時間過去很久了,我去學校接兒子的時候又遇到飛揚,我主動跟他打招呼,邀請他到家裡玩。沒想到他還是很抗拒我,低著頭也不願看我,一聽到媽媽喊他的名字,便逃也似的跑開了。我感到非常吃驚,他竟然還把上次的事記在心裡。回到家,我問兒子飛揚平時在學校的表現如何,兒子說到一件事——有一次飛揚因為同學跟他炫耀玩具,笑他沒有的時候,飛揚還急哭了。兒子說他一點兒都不理解為什麼飛揚會哭,而且感覺有時候飛揚表現怪怪的。
孩子為什麼變得這麼敏感?我相信這種敏感易碎的心不是孩子生下來就有的,他從最開始的無知無畏、天不怕地不怕,慢慢受成長環境的影響,逐漸變成了敏感的人。而引起孩子發生這種改變的不是別人,正是跟他們關係親近的父母——要麼父母自身也是很敏感的人,要麼平時父母的教育讓他變得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總之,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漸漸失去自我,被別人的眼光淹沒。
一次家長會上,我找機會跟飛揚的媽媽接觸了一下。從聊天中我能感覺到,夫妻倆對飛揚的要求非常嚴格,希望他將來能變成父母期待的樣子。當然,很多父母都有這種想法,望子成龍也並沒有錯。但是,飛揚父母的教育是讓孩子活成父母想要的樣子,而不是讓他做更好的自己。
除了嚴格限制和保護飛揚,不讓他玩「危險」的遊戲外,他們還特別關注飛揚的飲食,總是讓他吃很多「有營養」的食物,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做對飛揚好。不僅如此,就連飛揚在學校交朋友都得由他們決定,孩子完全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在我看來,飛揚接受的是一種「控制教育」。這種教育的後果是,它會逼著孩子在兩條路之間做出選擇:一邊是自己想要的,一邊是父母想要的。當孩子想和小夥伴一起玩遊戲,他內心的聲音是「我很想去」,而父母告訴他「不可以玩」;當孩子不願意把愛吃的蘋果分一半給別人時,他內心的聲音是「我想一個人吃」,而父母卻要求他「你必須要懂得與他人分享」。長期的這種控制教育使飛揚形成了如今這種敏感脆弱的性格,他長期過多考慮父母對自己的看法,以至於在後來與他人的交往中,習慣了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
面對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孩子起初會反抗,感到委屈、不情願,甚至會哭鬧。可當每次都以失敗告終之後,孩子只得屈服,做父母眼中「聽話」的孩子。於是,原本性格強勢的孩子因此變得叛逆,原本性格軟弱的孩子變得自卑、脆弱、被動、沒主見、盲從。而且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當父母發現孩子軟弱、沒有主見或是膽小時,首先想到的是該怎麼改變他,絲毫沒有意識到,最根本的原因不在孩子,而是在於我們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所以,當飛揚的媽媽表示,她也為飛揚的敏感感到無奈時,我建議她,若想改變飛揚的敏感性格,就要相信孩子,試著給他一定的自由,讓他試著對自己的事做決定。
俗話說「三歲看大」。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期,事事都由父母做主,從來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做出過選擇,那麼等他長大以後,即使有了主動權,也會沒有方向,不知道該怎麼辦。當然,還有一種導致孩子失去自我的原因,就是很可能父母平時給予他過多的評價,而且這些評價很多都是不客觀的,它們讓孩子失去主觀意識和客觀判斷的能力,只能依賴外界對他的評價。
在我們家,教育兒子的一貫方式就是讓他遵從自己內心的意願,做更好的自己。比如,早上上學,我會讓兒子自己決定當天穿什麼衣服,只要提醒他當天的天氣狀況,讓他懂得適當加減衣服就行了。而不是直接把衣服拿給他,並「命令」他,今天必須穿這件衣服。再比如,我會讓兒子自己決定要和誰交朋友——前提是不管對方成績好壞,只要人品沒有問題就行——也不干涉他的社交活動。對兒子的這種教育,我跟丈夫感覺輕鬆,兒子自己也感到開心。
身為父母,儘管我們對孩子未來的生活有著無限美好的期待,但畢竟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我們切不可對孩子干涉太多,甚至強迫孩子去做他心裡並不情願去做的事情。
請記住:最好的疼愛和教育應該是從小尊重孩子,讓他自由地發展,而不是讓他活在我們設定的框架里。他們有權利活出自己的特色,活成自己想要活成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