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父母若無遠慮,孩子就有近憂> 讓我們的「原件」美好一點,再美好一點

讓我們的「原件」美好一點,再美好一點

2024-10-11 06:50:41 作者: 霍慶苓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父母就是孩子的「原件」,父母是什麼樣,「複印」出來的孩子就是什麼樣。每當我把這個理論說給身邊的朋友、同事聽時,他們都覺得很有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

  兒子上初中的時候住校,一次周末回家時向我抱怨:「媽媽,我真搞不懂,我的同桌為什麼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無端地指責別人。說別人買了個錢包,還要追求什麼名牌,那麼貴,就是在浪費父母的錢,可是過一會兒還是會好奇地湊過去看看。」

  一個才上初中的孩子,也就12歲左右,正是單純求學的年紀,卻帶著這麼偏激的眼光去批判別人。這樣的觀點是哪裡來的?

  有一次,我在校門口遇見了兒子的這位同桌的媽媽。與她聊了幾句後,我就知道兒子向我所說的關於同桌的抱怨全部來源於家庭。——我在與她媽媽閒談的短短几分鐘裡,她向我抱怨了天氣不好,校門口交通秩序差,孩子成績不好等很多雜七雜八的瑣事。我想,孩子生長在這樣的父母身邊,難免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同樣愛抱怨的習慣,而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我相信,沒有一個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既然不想,那我建議大家從現在開始,把家當成最重要的教育陣地,用我們所說、所做來親身給孩子示範,不要讓我們的無心舉動影響孩子的一生。

  

  如果我們總是在家抱怨社會、抱怨領導、抱怨自己的朋友。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孩子也會對社會,對以後的領導,甚至對自己的朋友失望,從而對生活沒有追求,沒有期望,導致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得過且過……

  說到這裡,很多父母可能會說:「我的孩子還小,我說的他也聽不懂。」是的,如果我們的孩子還只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我們的話他們可能會聽不懂。但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記憶東西了(甚至是在胎兒期)。

  說到這裡,我給大家梳理一下,一般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哪些行為和語言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

  有時,我們回到家就會癱倒在沙發上說:「上班真的是累死了,可不可以不要上班啊……」

  有沒有想過,我們這樣講,會讓孩子從心裡覺得上班好可怕。從而不想長大,因為長大就要工作。從側面來說,這就是害怕承擔責任的表現。

  還有一些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就大吵大鬧,甚至大打出手。我看到如今的很多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後,還輕率離婚,給孩子帶來抹不去的痛苦。孩子會因他所聽到的、看到的,失去了對婚姻的期待,甚至懼怕婚姻。因為在他成長過程中,沒有留下父母相親相愛的記憶。

  很不幸,我有一個朋友就發生了這樣的一個悲劇——

  朋友的女兒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朋友經常催促她說:「女兒啊,你也老大不小了,趕緊找個人嫁了吧!」女兒一聽,就衝進廚房拿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說:「讓我結婚,除非我死了。」

  朋友被女兒的舉動嚇壞了,從今以後再也不敢跟女兒談論這件事了。她滿心焦急地問我:「我女兒怎麼會這麼排斥結婚呢?後來我找機會跟朋友的女兒聊了聊這件事。在與她聊天的過程中,我才知道導致她恐懼結婚的原因,就是因為朋友和她丈夫不和諧的婚姻關係。

  原來,他們總是當著女兒的面吵架。有好幾次,女兒還親眼見到爸爸動手狠狠地打媽媽。每而次吵架或是打架後,媽媽都會跟她抱怨:「世界上的男人沒一個好東西」。這樣的情景慢慢地在女兒心裡紮根,她也開始默認了世界上沒有好男人,男人都是不可信的。

  朋友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後,後悔地捶胸頓足。她沒想到自己的無心之舉竟然給孩子造成了如此嚴重的影響。後來,朋友為了打開女兒的「心結」,特意帶著她去看了心理醫生。

  由此可見,父母隨意地發泄,會給孩子造成多麼可怕的後果。所以,為了我們親愛的孩子,請各位「原件」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