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上的乞丐即使是騙人的,也要積極幫助
2024-10-11 06:50:12
作者: 霍慶苓
在兒子上小學6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傍晚,我和他的奶奶帶著他去外面散步,經過天橋時遇到一個乞丐。那個乞丐看起來40歲左右的模樣,手腳健全。當他把手伸到我們面前的時候,兒子的奶奶嘀咕了一句:「年紀比我還小,手腳也健全,怎麼不找個工作養活自己呢?」
不等我們反應過來,兒子已經從口袋裡掏出50元錢放進了對方腳下的盆里。那個乞丐一愣,有些遲疑地看了我一眼,也許怕孩子做不了主,我們這些大人反悔不願意給這麼多。兒子的奶奶確實有這個意思,嘴巴動了動想說話。我忙攔住了她,微笑著向那個乞丐點了點頭。對方見我首肯,連連鞠躬,又對著兒子說了好幾句「謝謝」,讓兒子無比開心。
回到家,我的婆婆就開始責怪我:「你怎麼不制止他呢?50元也不是個小數目。那個乞丐那麼年輕不通過努力工作自食其力,偏要出來乞討。你應該告訴孩子,這是騙人的,免得這些人利用了孩子的同情心,讓孩子以後老是被人騙。」
我婆婆的想法不無道理。可現在的很多情況矛盾的一點是,我們一方面過度地給孩子灌輸辨別教育,另一方面又感慨孩子自私,沒有愛心。曾經有個朋友對我說,以前只要看見乞丐,他就一定會給人家一點錢,可是後來漸漸地不給了,因為他聽很多人說現在的乞丐都是假的,甚至還有集團操作,每個人一天要乞討多少是有指標的。他覺得自己的同情心被利用了,給了才是傻瓜。後來再看見乞丐時,他便會漠然地走開。
在這裡我想談談我的心得,希望能給父母們一點啟示。
以篇前的故事為例,我看見那個乞丐的第一反應也是他四肢健全、年紀很輕,為何不能找個工作過正常的生活呢?可是我畢竟不是他,無法了解他的真實處境,每個人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總有他的理由。而兒子主動獻出了他的愛心,這錢是他自己的零花錢,花完了我和丈夫是不會多給他的,也不會因為他做了好事而去額外獎勵他,否則他奉獻出來的就是我和丈夫的愛心,而不是他自己的愛心了。
如果我們告訴他獻愛心要看對方的年紀和真實情況,這對還未成年的兒子而言,顯然是超出了他的理解範圍的。即使他接受了我們的觀點,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他不會再像現在這麼積極地獻出愛心,而是會想這個人的年紀達到了我獻愛心的標準了嗎?他到底是真的還是騙人的呢?如果我獻了愛心,但他是騙人的怎麼辦呢?如此一來,兒子便會喪失掉愛心助人的好習慣。
其實就現在社會而言,孩子一點都不缺少類似的受教機會。平時長輩們經常會說些這樣的例子,報紙上、網絡上、電視上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新聞。成年人經常會抱怨這個世界上騙子實在太多了,人也越來越冷漠了。其實,這兩者是相對的,就是因為騙子多了,大家慢慢地開始冷漠了。當我們真的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反而冷漠地走開了。
所以,我們根本不用擔心在這方面對孩子教育得不夠。相反,社會對孩子這方面的教育已經過度了,我們要做的不是再加一把勁,加強孩子的防騙意識,而是儘量保護孩子的純真心靈,呵護他的這顆樂於助人的心。
我和丈夫一直很重視對兒子這方面的培養。看見路邊流浪的小貓小狗時,我們會引導兒子買一些食物餵給它們;碰到學校組織捐款時,我們會支持兒子把壓歲錢和零花錢捐出來。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兒子能夠對每一個希望得到幫助的人獻出他的愛心,也希望每一個被幫助的人都是真正需要別人幫助的,沒有那麼多的欺騙。我十分不主張讓兒子過早的接觸到社會的陰暗面,以免讓他形成冷漠、多疑的個性。
曾經有一位同事向我抱怨,她孩子所在的班級里,一個月組織了3次捐款。第一次捐款時,她很積極地讓孩子配合,可是次數多了,她就覺得煩了。捐少了,顯得缺乏愛心,捐多了,她心裡也不舒服。雖說學校也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捐多少,可是其他同學都捐了50、100元,自己的孩子如果捐款低於這個數目,那麼她該怎麼面對老師和同學啊?於是,這位朋友感慨道:「天天給別人捐,怎麼就沒人給我捐呢?」我笑著說:「如果你真的需要捐款,我第一個捐給你。」
我想很多家長都有過類似的矛盾。可我認為獻出一點小小的錢財,使孩子擁有一顆同情心,這是非常值得的。如果家長這樣想,也許就會平和得多。就像天橋上的那個乞丐,即使他是騙人的,於我們和孩子而言,只是盡了一點自己的義務,最多就是被騙了一次同情心。如果我們冷漠地走開,也許失去的是孩子的同情心,而這種高貴的品格,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我把這種想法告訴了周圍的媽媽,其中有一位媽媽擔心地問我:「被騙點錢倒是無所謂,可一直向孩子展示好的一面,孩子太有同情心就容易受騙,畢竟年紀小,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
我想,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擔憂的事。關於這一點,我很早就和丈夫交流過。我們都希望兒子有同情心,但是絕對不希望他受到傷害,所以一直秉持著一個原則——一定要讓孩子儘早地樹立規則意識。
比如,有人向兒子問路,如果知道就應該告訴別人怎麼走。但是如果對方要求帶路,就應該聯繫爸爸媽媽,或者請對方讓周圍的大人幫忙;如果獨自在家時突然有人敲門,不能立刻開門,一定要先問清楚對方是誰,想找家裡哪個成員,然後打電話給爸爸媽媽進行核實;如果有陌生人送東西給他吃,爸爸媽媽不在場的話,絕對不能吃……只要把方法告訴孩子,其實孩子完全能處理這些事情,並因此樹立自我保護意識。
但是要注意一點,我們只把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告訴孩子,並且讓他們知道,這是為了自我保護,而不是為孩子製造一種恐怖氣氛,讓他們覺得世界上除了爸爸媽媽以外,其他人全部都是壞人。
兒子的一位同學的父母就犯了這種錯誤。為了使孩子懂得自我保護,他們天天給孩子灌輸自我保護意識——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所以現在那個孩子的防備心理特別嚴重,只要有陌生人跟他說話,他就會嚇得大叫起來,叫人家走開,平時則經常把自己關在家裡不願意出門。
起初,他的父母見孩子這樣保護自己還挺開心的,一段時間後,漸漸地發現不對勁了。孩子除了家裡的幾個親人,不願意和別人接觸,對班上的同學也開始戒備起來。父母憂心忡忡地帶孩子求醫,最後確診孩子患上了輕微自閉症。
這就是一個教育過當的例子,值得引起家長們的警惕。如果家長過於草木皆兵,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極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