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是在社會實踐中增長的
2024-10-11 06:47:59
作者: 高瓊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學習之外,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及經歷越來越多的事情,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或許面臨的問題更多,經歷的事情也越來越複雜。每當這個時候,孩子的思維、見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變得更為重要了。
現在的很多父母,想要讓孩子見識更廣、思維更活躍,但是卻習慣於保護自己的孩子,想要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剝奪了孩子動手做事或是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以至於,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僅限於書本、電視、網絡,甚至是父母口中述說的事實。
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情形:日常生活中,父母包辦孩子所有的事情,孩子不僅沒有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甚至連動手做自己事情的權利都沒有;一到假期,父母就給孩子制訂各種各樣的學習計劃,英語背誦多少篇,卷子做好多少篇,培訓班、加強班更是不能少。孩子的假期被安排得滿滿的,可就是缺少社會實踐的機會。有些父母甚至還時常這樣說:「孩子還這么小,參加什麼實踐啊?長大有很多機會,還是讓孩子把學習搞好吧!」
但是,父母應該知道,不管孩子年紀小還是已經到了青春期,社會實踐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僅可以讓孩子學會動手動腦,還能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生活,促使孩子增強社會意識,同時增加上進心。同時,孩子終有一天要長大,他們遲早要面對這個世界和社會,遲早要自己面臨和解決問題。如果我們不讓他更多地去實踐,不給他經歷更多事情、解決更多問題的機會,那麼孩子的見識如何更廣?又如何更好地成長?
事實上,見識更多的是社會實踐中獲得的。即便是書本上的知識,也是前人根據親身的實踐而獲得的。孩子需要通過親子體驗和各種社會實踐來增長自己的見識,更需要通過各種實踐來驗證、擴展自己所學習的知識。
美國曾經流行一種「木匠教學法」,強調的就是實踐對於孩子認知和增加見識的重要性。其實,這種教學非常簡單,就是老師給學生們一些木塊和量尺,讓他們去丈量木塊的長寬高,然後自己拼造出一些物體,將知識和孩子的動手和實踐結合起來。
父母應該多幫助孩子打開一個認識世界、增長見識的窗口,引導孩子多動手做自己的事情,參加社會實踐或公益活動。這不僅會培養孩子各種生活能力,還是孩子接觸社會、鍛鍊自己的良好時機。
一個小男孩生活在優越的家庭中,受到了父母以及祖輩的百般呵護,所以雖然性情溫和、聰明懂事,但是性格中總是缺乏些果敢、男子漢氣概。在平時,孩子做事有些唯唯諾諾,不願意去接觸外面的朋友,假期不是在家裡做功課就是玩遊戲。
為了讓孩子變得勇敢些,父母決定多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多參加些實踐活動。後來,男孩的父親到非洲工作。每逢暑假的時候,媽媽就會把孩子送到爸爸那裡,讓孩子多見識見識不一樣的世界。從中國到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從繁華的北京到枯黃蕭索的約翰內斯堡。親身經歷和一些體驗給男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遠在他鄉、缺少媽媽悉心照料的男孩也參加了很多社會實踐。
在這期間,爸爸帶著男孩體驗非洲原始部落的風俗。剛開始的時候,男孩有些不適應。尤其是黑人的慶祝集會上,無數男女老少載歌載舞,大喊大叫,把父子兩人圍在中間表示歡迎,讓他感到恐懼和震撼。但是,慢慢地,男孩了解了黑人的習俗,便學著和他們交流。當年齡相仿的黑人小孩拉著男孩的手,邀請他加入到舞蹈中來的時候,他已經不再害怕,還大方地學著黑人的舞步扭動起來。雖然有時候他聽不懂對方說著什麼,但是從對方的表情和態度來看,他知道對方是友善的,他們只是用這種狂野熱情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是自己的喜悅,或是對客人的歡迎。
在假期,爸爸帶著男孩來到開放的原始部落,他們與這裡的人一起生火、煮食物。看到黑人小孩從小就做很多事情,男孩真正意識到自己以前太嬌慣了,做的事情太少了。這樣的經歷讓男孩真正獲得了成長,他不僅親身體驗了非洲的黑人生活,更提升了實踐意識。之後,他不再什麼事情都依靠父母,還積極動手做各種家務和參加各種實踐。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人的思維往往是從動手和實踐開始的。試想,如果一個人不動手、不實踐,那麼就會切斷了思維和外界之間的聯繫,那麼就算再有想法,恐怕也沒有太大的收穫。要不古人怎麼會說出「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要躬行」這樣的警句來告誡後人呢?要不戰國時期的趙括怎麼會因為「紙上談兵」而兵敗並釀成大禍呢?
所以說,實踐就是孩子了解世界、增長見識和視野的窗口,更是孩子不斷自我成長的必然途徑。父母應該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多動手,多實踐,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孩子去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其實,做法很簡單,就是要讓孩子在平時多幫助父母料理家務,或是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夏令營活動,或是參加一些愛心活動,等等。
只要是實踐活動,就多鼓勵孩子去參加。如此才能激發孩子的一些新想法,孩子與外界的交流才能越多、越廣泛。因為見識是在實踐中增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