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謙卑
2024-10-11 06:37:12
作者: 希文
第一個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謙卑、謙恭、謙虛,以非常低柔的態度包容人生周圍所有資源和吸取所有的機會。我覺得你們也上了中國國學的課,老莊經常講,江河湖海,海之所以大是因為海比山低,高處的東西都流到海裡面。人也是這樣的,我觀察過一些,但一開始不是這麼理解的,我也注意到身邊一些人非常圓通、謙和,但是在我見到李嘉誠之前我沒有被震撼過,我見到李嘉誠後,我就研究他為什麼成功?開始是看看書,但是等見到以後,我就發現在李嘉誠身上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謙虛、謙和、謙恭,在待人的細節上非常讓人感動。
——馮侖博客
馮侖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是關於李嘉誠的。有一年,馮侖和馬雲等一行人去見李嘉誠。在馮侖心裡,李嘉誠是大企業家,是自己的榜樣,算是偶像級別的人物。所以內心是很激動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帶著朝聖般的心情去的。在馮侖的眼中,像李嘉誠這種身份的人,應該是很有派頭的。見面的過程應該是一行人在客廳等著,然後李嘉誠出來,跟大家打招呼,說兩句話,回答幾個問題就好了。
可讓他沒想到的是,當電梯載著一行人到達頂樓的時候,電梯門一開,李嘉誠竟然站在電梯旁,手裡拿著一疊名片,之後挨個發給從電梯走出來的人。這個舉動讓馮侖很是驚訝,要知道,李嘉誠可是成名已久的大企業家,是亞洲的首富,而且當時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這樣的成就,這樣的年紀,竟然能在電梯口接自己,而且親自發名片,是很少見的。至少跟現在很多的企業家們的舉動不同,更多的企業家都是很牛氣的,覺得自己是個人物,所以不將別人放在眼裡。
之後,眾人來到客廳,談了一番話,然後來了一個人,讓他們抓鬮,為的是安排桌次。因為那天去的也都是有名氣的企業家,這樣就有一個麻煩,比如誰坐第一桌,誰坐第二桌,一般都是按照成就或者名氣分的。可是這種東西很難量化,很可能有兩個人都在內心覺得自己比另一個強,排在後面的人就會不舒服。可是抓鬮決定座次,就不會有這樣的尷尬了。
座位排好之後,眾人便入席了。吃飯過程中,李嘉誠先生每桌坐15分鐘,跟眾人的溝通時間都是一樣的。當眾人散去的時候,李嘉誠也是將他們送到電梯口,等他們都走了再回去。
這件事讓馮侖很是感慨,從中他也有很多的體會。馮侖覺得,越是成功的企業家,就越是謙卑,不是他們取得了成就後故意作一個謙卑的姿態來,而是因為他們的性格中本來就有謙卑在,因此才有這麼大的成就。關於這一點,馮侖也有解釋。人都是願意跟謙虛的人在一起交流和溝通的,沒有人願意跟一個自大的人聊天。因此,那些謙卑的人往往都有更多的朋友,認識更多的生意夥伴。大家都知道,在當今的社會中,人脈就是資源,一個大家都樂意與其打交道的人,自然就能談成更多的生意,因此事業有成也就不難理解了。
事實上,馮侖本身也是一個很謙卑,很虛心的人。看馮侖的書,聽馮侖的演講,我們會發現,他經常會誇獎王石和柳傳志,覺得他們身上有好多好品質,而且從不諱言自己從這兩個人身上學到了很多。這就是馮侖謙卑的體現,也正是因為這點,他才能將自己的公司經營得那麼好。因為他從成功的企業家那裡借鑑了很多的經驗,學到了很多管理上的道理。
人有了事業之後,往往自大,覺得自己能夠成就一番事業,自然就是個厲害的角色了,從而不將別人放在眼裡,對別人提出的意見不以為然。別人有優點也不願意去學,覺得學了就說明自己不如那人了。但他們不知道,當自己丟掉了謙卑的姿態,封閉了跟外界的交往之後,也就失去了充實自己的機會,讓自己和企業都無法前進了。
知識和經驗是永遠也學不完的。有的人覺得自己不用再學了,不是他已經足夠厲害了,而是自己眼高手低,看誰都不如自己。這不是境界,而是一種危險的自大情緒。做人,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謙卑,做管理者尤其如此。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比的不是誰有名,誰地位高,而是誰的能力強,誰能從別人那裡學到更多的經驗。有經驗者即使現在沒有很高的成就,總有一天會通過努力得到。自大的人,即使現在有很高地位,總有一天會因為故步自封而被人超越。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謙卑的企業家在哪裡都受人歡迎。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有一次去國外參觀一家麵粉企業。該企業有66名員工,每天處理小麥的能力是1500噸。聽完介紹之後,劉永好非常驚訝,他沒想到一個只有幾十名員工的小廠,工作效率竟如此之高。要明白,在國內,這樣的企業一般日生產能力只有幾百噸,但員工往往卻能達到幾百人。
即使是效率高於國內行業標準的企業,如劉永好自己的新希望集團,七八十名員工的工廠日處理能力是 250噸,僅僅是那家工廠的1/6。
劉永好是一個很虛心的人,他看到別人有如此高的效率,便想弄明白其中的秘密,然後按照他們的方法整改自己的企業。於是,劉永好與這家工廠的管理層進行了深入交談。過程中,劉永好了解到,這家企業在中國也投資辦過廠,在內蒙古的烏蘭浩特。不過,中國分廠的日處理能力僅為250噸,工人卻有155個。這更讓劉永好疑惑了,為什麼同樣的投資人,設在中國的工廠與設在本土的工廠之間生產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大呢?
為了搞清真相,劉永好又找到了那家工廠的廠長,虛心請教,問他們為什麼同樣的設備,同樣的管理,可是設在中國的分廠卻需要那麼多人呢?
那位廠長沒有直說,而是含蓄地回答:「可能是中國人做事不到位吧。」劉永好知道對方的意思,不過是委婉地指出國內的工人效率低。
回國後,劉永好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經過多天的思索,他終於找到了答案,其實問題還是出在管理上。即使國外的工人確實比我們的效率高,但也不至於高出十倍以上,這是不可能的。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們在中國辦的廠,雖然設備等一樣,可是管理模式還是接近中國化的。因為我國工業起步比較晚,所以管理上較為落後,因此很多時候雖然員工們力氣沒少出,但卻並沒有效率。而國外先進企業工業化程度較高,因此管理上更加完善,也更科學。因此能夠發揮出更大的效率。
想明白之後,劉永好就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公司的管理制度了。經過長久的努力,他的員工也有了更高的效率。
任何一家企業,取得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關鍵因素。像劉永好這種靠養殖起家,最後成長為國內首富的,就更是如此了。劉永好成功的因素很多,虛心是其中之一。正是因為足夠虛心,所以他能看到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並能彎下腰來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樣,他就有了更快發展企業的基礎,他的企業內的制度,是融合了各家之長的。
作為一個管理者,是要不斷學習的,不僅要從書本上學習,還要有一個謙卑的態度,虛心向比自己強的企業,甚至不如自己的企業學習。學習他們的長處,之後克服自己的短板,總有一天,會因為不斷的積累讓企業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