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震驚世界的「9·11」——「基地」領袖賓·拉登
2024-10-11 06:17:57
作者: 楊珊珊
案情回顧
當你問一個美國人「歷史上哪一天最令人難忘?」相信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你:「2001 年9 月11 日。」沒錯,這是令所有美國人永遠無法忘記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他們失去了原本平靜的生活。
2001 年9 月11 日,早在好幾個月之前就已混入美國的19 名恐怖分子分別搭乘了飛往各地的四架美國民用飛機。上飛機沒有多久,這些恐怖分子就劫持了飛機,他們用刀殺死了飛機上的機組人員,並一直威脅著飛機上的乘客。
根據被劫持飛機上的乘客偷偷利用電子設備與外界取得的聯繫顯示,被劫持的四架飛機上都有好幾名劫機者,他們在劫機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是鋒利的刀具以及有毒的化學噴霧器,如果有人反抗,這些劫機者會立馬殺死他們。
劫機成功之後,恐怖分子按照提前制定的計劃駕駛著被劫持的飛機,朝著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的方向飛去。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位於曼哈頓鬧市區的南端,雄踞紐約海港旁,是美國紐約市最高、樓層最多的摩天大樓。因為這座大樓的牆面由鋁板和玻璃窗組成,所以被譽為「世界之窗」,同時,這座大樓里的一切機器設備都是由電腦控制的,所以這裡也被稱為「現代技術精華的匯集」。
可是,這樣一座標誌性建築,卻在9·11 事件之後成為了人們最害怕談起以及前往的地方。昔日繁花似錦的街道瞬間變成了一片廢墟,失魂落魄的人們穿梭於這裡的角角落落,呼喚著那些失聯的親人們。
2001 年9 月11 日8 時46 分,恐怖分子駕駛著第一架被劫持來的、滿載燃料的波音767 型飛機,以大約每小時490 英里的速度撞向了世界貿易中心的一號樓,隨即,世貿大樓一號樓坍塌。
就在人們哭天搶地,還沒有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的時候,9時2 分,又有一架波音767 型的飛機以非常快的速度撞向了世界貿易中心的二號樓,這次引起了巨大的爆炸。
在這次恐怖的撞擊事件中,人們看到了一幅幅萬分驚險的畫面,很多在世界貿易中心工作的人紛紛從大樓的頂層跳下。那時的他們恐怕沒有任何其他選擇,因為他們所在的整個樓層都被滾滾大火和濃煙包圍著。
同時,隨著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和二號樓的坍塌,造成的震動還禍及了旁邊的幾幢大樓,它們也因為受到震動而坍塌損毀,整個場面慘不忍睹。
可是,噩夢並未因此而終結。在9 時37 分的時候,恐怖分子駕駛的另外一架波音757 型的飛機又撞上了華盛頓的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隨即,這座大樓裡面的百餘人喪命。
連續三次恐怖襲擊使得美國白宮極其恐懼,他們立即下令關閉了領空,禁止任何民航班機起飛,並且命令所有在飛行的班機必須立即在距離最近的機場降落,所有飛往美國的航班即刻改飛加拿大。這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未經計劃就採取的停止所有民用航班的緊急措施。
對於這起重大的恐怖襲擊事件,我們暫且不論它給美國造成了多麼巨大的經濟損失,而僅僅統計一下因為「9·11」而失去性命的那些人,這個數字恐怕就會令人們難以忘懷。
據美國政府的相關統計,「9·11」事件的遇難者涉及美國43 個州的近800 個城鎮。除了當場遇難的人之外,還有多達三千的救援人員在事後患上了癌症。
在遇難的人中,除了美國本土的人之外,還有一些遇難者來自中國、蓋亞那、澳大利亞等14 個國家,其中華裔美國青年曾喆就是其中一員。
他的出事以及帶給家庭的痛苦僅僅是美國無數破碎家庭的一個縮影。
曾喆於1973 年出生於中國廣州,在他十五歲的時候,隨父母移民美國。
在父母的眼裡,曾喆是一個懂事和有愛心的孩子,剛去美國的曾喆一家人生活並不寬裕,曾喆從不給父母添麻煩,還經常幫助同學。
大學畢業之後,曾喆順利進入了紐約一家銀行上班,在曾媽媽看來,自己幸福的日子就要來臨了,可是沒有想到「9·11」改變了這一切。
那天早晨,曾媽媽跟往常一樣,早早起床幫兒子做好了早餐,看著兒子吃完了早餐,再親眼目送著兒子去上班,這是曾媽媽最快樂的時光了。
只是曾媽媽不知道,這是她最後一次看到兒子了。
當曾喆走出地鐵的時候,第一架飛機已經撞向了世貿中心的一號樓,看著滾滾而起的濃煙,曾喆沒有猶豫,他立馬朝著世貿中心的方向飛奔而去。曾喆在大學時期曾經學過急救措施,他當時的念頭就是趕緊過去救人。
可是,救人的曾喆卻再也沒能回來。儘管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凶多吉少,可是曾媽媽從來沒有放棄希望,在「9·11」事件之後,她一直奔波於各大醫院尋找自己的兒子,直到2002 年5 月13 日,美國政府通知曾媽媽找到了曾喆的部分遺體,這次曾媽媽才徹底死心了。
失去兒子成為了曾媽媽永遠的痛,她說:「9·11」事件給我帶來的傷痛是永遠無法消失的,這起恐怖襲擊事件已經成為了我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心病,我將永遠銘記這一天。
跟曾媽媽一樣,在「9·11」事件中失去親人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的痛苦和絕望其他人根本無法想像。美國專欄作家羅伯·薩默森說,「9·11」
恐怖事件炸毀的不僅僅是世貿中心大樓和五角大樓的一部分,而是所有美國人的平靜和安全感。
恐怖襲擊事件發生的第二天,美國國務卿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賓·拉登被鎖定為製造「9·11」事件的頭號嫌疑犯,美國眾議院當即同意美國總統布希對以賓·拉登為首的恐怖分子使用武力。
賓·拉登於1957 年3 月10 出生於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個建築業富商之家。賓·拉登的家族有權有勢,並且子孫眾多,和賓·拉登同輩的兄弟姐妹有52 個人,賓·拉登排行第17。
賓·拉登的小學和初中是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渡過的,這段日子對賓·拉登今後的人生有著很大影響。因為吉達是穆斯林聖城麥加的門戶,當地宗教研究的氣氛十分深厚,因為自小熟讀教義,所以賓·拉登萌生了復興阿拉伯王朝的志願。
同時,在賓·拉登少年的時候,世界爆發了因為石油價格暴漲而導致西方經濟危機的事件,這一事件讓賓·拉登開始輕視西方社會的信仰,並且因為阿拉伯國家的一些社會問題,讓賓·拉登感到了社會的不公。
在賓·拉登的親戚和朋友眼中,年少的賓·拉登就是一個阿拉伯的理想主義者,當他看到身邊的朋友違反教義不穿長袍的時候,賓·拉登會憤怒地指責他們。還有,賓·拉登自小和哥哥姐姐談論的話題就是如何將手裡的金錢用來服務於一個傳統的阿拉伯社會。
曾經見過賓·拉登真人的西方記者評論,賓·拉登是一個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男人,他身材消瘦,留著濃密的絡腮鬍子,像一個文弱書生,講起話來輕聲細語,很有禮貌。他最常見的裝扮就是身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長袍。
可是,誰也沒想到,如此一個「書生氣」的賓·拉登卻成為了美國的頭號「眼中釘」和「肉中刺」。其實對於賓·拉登來說,他的人生有三次重大的轉折,而正是這三次重大轉折,致使賓·拉登成為了世界頭號恐怖分子。
第一次轉折是1967 年當賓·拉登僅僅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死於一場意外的墜機事件。其實,賓·拉登的父親由於子女眾多,並沒有花太多精力在賓·拉登的身上,可是,賓·拉登卻自小對自己的父親非常崇拜。
父親的突然離開讓賓·拉登變得不知所措,並迅速早熟起來。在當時的賓·拉登看來,父親是整個家族的紐帶,沒有了父親,他就好像失去了支撐與力量,賓·拉登逐漸開始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
第二次轉折是1979 年的阿富汗戰爭,這是賓·拉登事業的開始。當時,前蘇聯大舉入侵阿富汗,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反對蘇聯入侵的浪潮。在這個大背景下,賓·拉登也帶著一夥有同樣信仰的人去阿富汗抗擊蘇聯入侵者。
在阿富汗,賓·拉登成立了一個名為「服務營」的組織(這個組織後來發展成為讓世人談之色變的「基地」組織),並且大肆招募志願者,幫助阿富汗難民以及和蘇聯侵略者作戰。在阿富汗,賓·拉登和自創的組織呆了長達十年之久,直到蘇聯從阿富汗撤軍。
在阿富汗反抗蘇聯侵略者的經歷無疑給了賓·拉登接觸實戰的機會,同時,也讓賓·拉登深刻體會到了「西方霸權主義世界」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賓·拉登有了一定的群眾基礎並且還結識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塔利班。
第三次轉折是1991 年的海灣戰爭,這次戰爭使賓·拉登對沙特政府的表現非常失望。海灣戰爭爆發之後,賓·拉登曾經向沙特政府提出利用自己的「基地」組織來保護國家。但是,沙特政府回絕了賓·拉登的這個建議,並且還同意美軍在沙特設立軍事基地的要求。這個做法讓賓·拉登十分不滿。
有資料顯示,賓·拉登曾經給沙特政府寫過一封信,譴責沙特政府「引狼入室」的行為。當時,賓·拉登十分氣憤,他認為自己代表了貧困和正義的穆斯林,而那些歡迎美軍進駐阿拉伯國家的政府是叛徒以及美國的幫凶。
正是海灣戰爭這一事件成為了賓·拉登反美歷程的開始。雖然沙特政府因為賓·拉登的做法而取消了他的國籍,但是,賓·拉登帶著自己「基地」組織的骨幹成員來到了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並準備在那裡實現自己的夢想。
9·11 事件爆發之後,美國政府曾多次向阿富汗塔利班當局提出交出賓·拉登,他們要將其繩之以法。但是,阿富汗塔利班當局拒絕了美國的這個要求,他們表示美國並無充分證據證明9·11 事件就是賓·拉登所為,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護賓·拉登。為此,美國針對阿富汗發動了反恐戰爭。
美國和阿富汗的戰爭開始之後,賓·拉登再次開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涯。
2011 年5 月1 日,本. 拉登在一次軍事行動中被美軍海豹第六分隊當場擊斃。「9·11」事件十年之後,賓·拉登徹底結束了自己到處逃亡以及策劃恐怖襲擊的一生。
犯罪心理分析
根據賓·拉登以及他成立的「基地」組織的所作所為,世界各國將其稱之為恐怖主義組織。犯罪心理學家指出,恐怖分子犯罪心理的形成和他的外部成長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比如,賓·拉登就成長在一個信仰虔誠的穆斯林聖地,他的思想受到穆斯林教義的深深影響,再加上後來發生的阿富汗戰爭以及海灣戰爭,讓賓·拉登徹底成為了一個崇尚暴力的人。
除了賓·拉登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出,恐怖主義組織作為特殊的犯罪群體,對加入其中的組織成員有很強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組織裡面的成員有共同的反社會信仰和價值觀。毫無疑問,以賓·拉登為首的基地組織的信仰就是消滅全世界入侵伊斯蘭世界的西方勢力,建立一個純正的伊斯蘭國家。
第二,組織裡面的成員對政府以及強權力量有強烈的仇恨情緒,正是這種仇恨情緒將組織裡面的成員個體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賓·拉登以及基地組織因為沙特政府對美國的妥協,對政府充滿著仇恨心理,他們的立場和沙特政府的立場截然相反。
第三,組織裡面的成員在應對內外方面的壓力以及危險的時候,能夠相互鼓勵和安慰,這致使他們建立了牢固和穩定的情感關係。由於基地組織策劃實施了多起恐怖襲擊事件,多國對他們進行武力打擊,在這種情況下,基地組織的成員不得不抱成團。
正是因為這種很強的凝聚力,個體一旦加入恐怖主義犯罪組織,個體的一切就融入了恐怖主義群體,他們的個人情感不再重要。也正是這樣「去個性化」的聚眾效應,加速了恐怖主義犯罪組織的發展。
犯罪心理學家指出,恐怖主義群體的犯罪心理有如下特點:第一,相似性。恐怖主義犯罪分子之所以匯集到恐怖犯罪組織中,是因為他們身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恐怖主義分子的認識扭曲,崇尚暴力,他們痛恨並斥責強者,美化自己的行為,不願承擔責任,他們的情緒體驗和反社會的特性是一致的。
第二,互補性。恐怖主義犯罪分子由於成長環境的差異,他們的個體能力也有差異,這種差異性會導致恐怖主義犯罪分子之間相互學習和相互模仿。學習和模仿之後的恐怖分子自信心和能量會增強,他們會更有勇氣去實施個體不敢想和不敢做的事情。
第三,互動性。一般來說,加入恐怖主義犯罪組織的人員,必須接受恐怖主義組織首領洗腦式的精神灌輸,這種人際互動具有強制性。同時,在組織中有經驗的和年長的恐怖分子還要向年輕的、缺乏經驗的個體傳授經驗以及進行心理輔導,這樣,恐怖主義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的時候會配合得更加協調和默契。
通過對上面三個恐怖主義犯罪分子共同的心理特徵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恐怖主義犯罪分子的暴力行為和報復情緒更加強烈,他們對社會以及民眾的危害更大,打擊和防範恐怖主義犯罪分子將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