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兒童教育心理學> 青春期畫像: 青春期孩子不良行為的成因

青春期畫像: 青春期孩子不良行為的成因

2024-10-11 06:14:16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經常渴望離家出走。這是因為他們不滿意自己的家庭狀況,所以總是尋找機會跟家裡斷絕聯繫,不想再接受家裡的幫助。但是,這種幫助對孩子和父母都是有好處的。因為孩子一旦遇到無法克服的挫折,他就會以父母沒有幫助自己作為失敗的藉口。

  那些一直住在家裡的孩子也同樣有離家的傾向,只不過他們的渴望沒有這麼強烈。他們會利用每一個可能的機會夜不歸宿,因為晚間外出比靜靜地待在家裡更有樂趣。孩子的這種做法是對家庭無聲的控訴。這樣的跡象表明孩子在家裡感覺不到自由,處處都受到父母的約束和看管。因此,他沒有機會去表現自己,更沒有機會發現自己的錯誤。青春期是這類孩子開始表現自我的危險時期。

  許多孩子在青春期會比以前更加強烈地感覺到失去了他人的表揚。或許,以前在學校他們是好學生,得到過老師的充分肯定。接著,他們突然轉到了一所新的學校,或者進入了一種新的社會環境,或者從事了一門新的職業。我們知道,很多學生沒有把這種優秀保持下去。他們似乎發生了某種變化,但實際上什麼都沒有改變,只是他們在新的環境中無法像過去一樣顯示出自己的真實性格了。

  由此看來,要想避免青春期的孩子產生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培養孩子與他人的友誼。孩子應該多結交良師益友,家庭成員應該相互信任,孩子也應該信任父母和老師。實際上,孩子到了青春期,只有那些在此之前一直理解孩子並且能夠跟孩子保持朋友關係的父母和教師,才能繼續引導孩子。而其他指導者都會遭到孩子的排斥,甚至會被當作外人或敵人。

  我們發現,有些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子會表現出她們對女性角色的厭惡,她們會試圖模仿男孩子。當然,她們模仿的是男孩子在青春期的壞毛病,例如抽菸、喝酒、拉幫結派,等等,因為模仿這些壞毛病遠比模仿他們努力工作的優點要容易得多。這些女孩子還會解釋說,如果她們不模仿這些行為,就不會有男孩子對她們感興趣。

  如果仔細分析青春期女孩子的這種男性主張,就會發現這種女孩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不喜歡她們的女性角色。直到青春期,這種厭惡才有明顯的表現。所以,認真觀察青春期女孩子的行為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只有在這個時期,我們才能看到她們對將來性別角色的態度。

  

  青春期的男孩子大都喜歡樹立一個見多識廣、無所畏懼、自信十足的男人形象。另一類男孩子則害怕自身的問題,對成為真正的男子漢缺乏信心。如果之前對他們在男性角色的教育上存在某種缺陷,那麼這些缺陷就會在青春期暴露出來。這些男孩子脂粉氣十足,行為舉止像個女孩,甚至養成賣弄風情、忸怩作態的壞習慣。

  在男孩成長過程中,有一些男孩子的表現和這種極端的女性化類似,他們表現得極端男性化,把男性的特質以極端的惡習展現出來。他們酗酒縱慾,有時甚至為了炫耀自己的男子氣概而不惜犯罪。這些極端的表現常常出現在那些想獲得優越感、想成為領袖、想令人刮目相看的男孩身上。

  雖然這類男孩表現得肆無忌憚和野心勃勃,但實際上他們的內心非常怯懦。在美國就有一些這樣的例子,比如希克曼、利奧波德和羅伯。研究他們的生活經歷就可以發現,他們總是尋求一種輕鬆容易的生活,渴望不勞而獲或者一勞永逸。這類人表面上非常積極,實則缺乏勇氣,這正是那些問題兒童同時具有的兩種特徵。

  有些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會第一次動手毆打他們的父母。那些忽視了人格統一性的人會以為是孩子突然變了,但如果仔細研究曾經發生的事情,就會發現他們的性格其實沒變,只不過他們現在具備了實施這種行為的能力和機會。

  值得我們注意的另外一點是,每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都面臨著這樣的考驗,即他覺得必須要做點什麼來證明自己不再是個孩子。這種想法當然很危險,因為每當我們感到自己需要證明什麼時,我們就會做得太過。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

  這確實是青春期孩子最常犯的一個毛病。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告訴他們不需要讓別人相信自己不再是個孩子。這樣或許可以避免他們做出一些過度行為。

  有一種類型的女孩子會誇大她們和異性的關係,她們表現出「痴迷男孩子」的樣子。這類女孩子總和她們的母親吵個不停,總認為自己受到壓制(或者的確受到壓制)。她們會隨便和碰到的男性搭上關係,只是為了激怒母親,她們看到母親為此大發雷霆的樣子就會十分開心。不少離家出走的女孩,因為和母親慪氣或是因為父親對她太過嚴厲,還會和男性發生初次性行為。

  諷刺的是,父母望女成鳳,對女兒監管過嚴,但由於這些父母對人的心理知識缺乏相關認識,沒有幫助女兒做好準備,以面對她們必然要經歷的事情,最終導致女兒變壞。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總想把她們保護起來,沒有對她們進行獨立性和判斷力的訓練,教她們學會避免青春期的陷阱。

  這些問題有時並不是青春期出現的,而是出現在青春期之後,比如有些女孩在婚姻生活中才碰到類似的困難。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這些女孩只是僥倖沒有在青春期就遇到困境,但這樣的考驗遲早會出現,所以引導孩子們為此做好準備很有必要。

  這有一個事例能具體說明青春期女孩碰到的問題。有一個15歲的女孩出身於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很不幸的是,她還有一個長年生病的哥哥,一直由母親照料。這個女孩從幼年起,就意識到她受到的待遇和哥哥有很大不同。在女孩出生的時候,她的父親也患病了。因此,她的母親不得不同時照料她的父親和哥哥兩個人。這對女孩缺乏關愛的處境無疑是雪上加霜。這個女孩目睹了自己的父親和哥哥都得到關心和照顧,心中對於得到關愛的渴望也愈發強烈。尤其是,不久以後她的妹妹也出生了,她更是失去了僅有的那麼一點關注。湊巧的是,她妹妹出生以後,她的父親也康復了。所以,她妹妹比幼時的她獲得更多的注意和關心。孩子對這一切都是很敏感的。

  這個女孩為了彌補在家裡無法得到的注意和關心,就在學校拼命努力地學習,她成了班裡最優秀的學生。因為她成績出色,老師就建議她去讀中學。但在她進入中學的時候,情況發生了改變。因為新的老師不認識她,自然也沒有那麼讚賞她,她的成績就不再像從前一樣出色了。她想得到關注的渴望更加強烈,但現在不僅在家裡得不到,在學校也得不到了。於是,她就在外面尋找欣賞自己的人。她和一個男人同居了兩個星期後,這個男人就厭倦她了。事情將如何發展是可以預料的。與此同時,她的家人十分擔心,到處尋找她的下落。後來,他們收到她的一封來信,信上寫道:「我服毒了,別擔心——我很幸福。」很明顯,在她追求幸福和讚賞的努力失敗以後,下一個念頭就是自殺。然而,她並沒有真的自殺,她只是用所謂的自殺嚇唬父母,並以此求得父母的原諒。她繼續在街上閒逛,直到母親找到了她,把她帶回家裡。

  如果這個女孩能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想獲得關注,那麼所有這些事情就不會發生了。同樣,如果女孩的中學教師能意識到這個女孩的學業很優秀,而她需要的只是多一點的關注,那事情也不會發展到這種地步。這一連串發生的事情,不論在任何一個環節採取了適當的措施,那個女孩後來發生的事都是可以避免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