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對外在環境的評價: 從兒童的角度看待他的處境
2024-10-11 06:12:03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有的孩子學習走路會花費很長時間,但只要學會了就能正常行走,那他一般不會產生自卑情結。但是,對於一個其他方面發育正常的孩子來說,長時間的行動不便會在他心裡留下深刻印象。即使他的症狀在日後消失,他還是會對自己的處境悶悶不樂,甚至形成悲觀的人生態度。
許多得過佝僂病的兒童痊癒後,仍飽受後遺症的困擾:羅圈腿,行動笨拙,肺黏膜炎,脊柱彎曲,膝蓋腫大,關節乏力,體態不良等。這些兒童在患病期間形成的失敗感和由此產生的悲觀的人生態度會影響他們一生。這些兒童在看到夥伴們行動自如的時候,會感受到一種壓抑的自卑感。他們要麼完全喪失信心,很少努力追求進步;要麼感到處境絕望,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拼盡全力去追趕那些比自己幸運的夥伴。顯而易見,這些兒童並沒有正確認識和判斷自己的處境。
事實上,兒童成長的決定因素既不是天賦,也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他對外在現實的看法,以及他對自己和這種現實關係的理解。兒童與生俱來的潛能並不決定一切,我們成年人對於他們處境的評價和判斷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以兒童的角度看待他的處境,從他的錯誤判斷中理解他。我們不能期待兒童的所作所為合乎邏輯,也就是符合成年人的常識。我們還應當認識到,兒童在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處境時會出錯。的確,我們必須記住:如果兒童不會出錯,那麼對他們的教育也就無從談起;如果兒童犯錯是天生註定的話,我們也不可能教育或糾正他。因此,如果一個人相信性格特點是與生倶來的,他就不能夠也不應該從事教育兒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