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勢防禦機制: 兒童會藉助不良行為獲得關注
2024-10-11 06:11:43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對於伴隨口吃產生的症狀,還有很多有待解釋。例如,當口吃者激動時會怎麼說話?很多口吃者在生氣罵人時根本不口吃。年紀大一些的口吃者在閱讀和談戀愛時通常也不口吃。這些都說明,導致口吃的最大因素是患者沒有和他人建立起一種良好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他們必須直面要聯繫的人,或者必須要用語言表達自己時,緊張情緒就隨之而來了。
如果兒童在學說話時沒有什麼困難,人們也不會特意關注他們說話;可一旦他們在這方面出現了困難,他就會成為家人注意的焦點,這樣就會使兒童對自己說話格外在意,有些兒童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言語表達。這種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做法,只會引起功能的錯亂。梅林克的童話《癩蛤蟆的逃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癩蛤蟆遇見了一個千足動物,興奮地問道:「你能告訴我你走路的時候先邁出哪只腳,然後你又是怎麼控制其他腳的嗎?」千足動物聽完後開始思考並觀察自己腳的移動,想搞清楚自己是怎麼邁出腳的。結果他把自己也弄糊塗了,竟然連一步也邁不出去。
雖然理清我們生活的方向和軌跡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試圖去控制每一個步驟和細節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只有任憑身體自由揮灑,我們才能創造出非凡的藝術作品。
儘管口吃對兒童的成長有諸多不便並且影響到其將來的發展,儘管家庭對口吃兒童的過分關注不利於其成長,但有很多人依舊不想著改進現狀,而是找藉口自我逃避。這種現象在孩子和父母身上都有體現,父母對未來沒有信心,孩子則滿足於依賴別人,以表面的劣勢維持內心的優越。
巨大的劣勢可以轉化為優勢,巴爾扎克的一個故事可以很好地體現這一點。故事裡有兩個人做生意,他們互相砍價,其中有一個人說話結結巴巴的,用這種方式來爭取更多時間計算贏利。他的對手識破這一詭計後假裝聽不到。這樣一來,口吃者落了下風,得盡很大努力才能讓對手知道自己說了什麼。雙方就此扯平。
儘管有時口吃的兒童會利用自己的口吃爭取時間,或者故意讓別人等他們說完,但我們不能苛責他們。他們應該被溫柔對待並得到鼓勵,只有適當發掘並強化他們的勇氣,才能成功地將他們治癒。